穆安庆:掰开揉碎再重组的纪实文学创作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0 09:17 1

摘要:岳南是近年活跃在作家圈的知名作家,甚至还出了圈。从《南渡北归》到“考古中国”系列、《岳南大中华史:从北京猿人、三星堆到清东陵》,以写近现代历史纪实文学见长的岳南,在考古热的潮流下,也不忘添把火。但他始终没有离开纪实文学创作,那是他擅长的题材和写作领域,《大师的

穆安庆

岳南是近年活跃在作家圈的知名作家,甚至还出了圈。从《南渡北归》到“考古中国”系列、《岳南大中华史:从北京猿人、三星堆到清东陵》,以写近现代历史纪实文学见长的岳南,在考古热的潮流下,也不忘添把火。但他始终没有离开纪实文学创作,那是他擅长的题材和写作领域,《大师的趣闻轶事》印证了他在这方面的回归,该作品也是他一贯纪实风格的延续。

纪实文学创作的坚守

岳南属于高产的纪实文学作家,他的作品如《陈寅恪与傅斯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南渡北归》(分为《南渡》《北归》《离别》三部,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那时的先生:1940—1946中国文化的根在李庄》(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大学与大师:清华校长梅贻琦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年)等等,均是有影响力的纪实文学作品。从岳南的创作脉络来看,他的历史纪实是主战场,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时而集中,时而分散;时而详述,时而分说;时而概括一生,时而小品一节;有个体,有群像。这些历史真实人物的过往,通过他的文学创作,驻留在了历史长河中。

掰开揉碎后的重新整合

《大师的趣闻轶事》用巨擘大家、学者风采、师生之间、史海钩沉、大师学问、联大往事、跑警报、名士风骨、恩怨纷争、文人相轻、趣闻轶事、风花雪月、巨星陨落等13个章节书写了284个故事,有一人一事的,也有一人多事的。这些人物大都在岳南此前的作品里出现过,包括图书和报刊、自媒体文章等。如果说以前的像《陈寅恪与傅斯年》《大学与大师:清华校长梅贻琦传》等作品是一个个大蛋糕的话,那《大师的趣闻轶事》里的人物就是那一个个大蛋糕里的一粒粒水果、一块块巧克力、一缕缕抹茶。

如同样写到陈寅恪和傅斯年,《大师的趣闻轶事》有《陈寅恪到底有多牛》《陈寅恪会多少种文字》《陈寅恪眼睛失明的根源》《陈寅恪进清华的隐秘》等,有《傅斯年说自己是三等人才》《傅斯年用物理学打架》《傅斯年与闻一多叫板儿》《傅斯年大骂周作人》等。而且书中好多人的故事是有交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傅斯年大骂周作人,而在《周作人骂傅斯年是驴》一文中,傅还出现在周作人1945年12月2日的日记中,“见报载傅斯年谈话,又闻巷中驴鸣,正是恰好”。

同样是写梅贻琦,《大师的趣闻轶事》里也有多篇梅贻琦的文章:《梅贻琦说:要打就打我》《梅贻琦打退堂鼓》《梅贻琦时代的清华聘任制度》《梅贻琦跑警报》等。

岳南在《南渡北归》三部曲中记述了更多人物,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位,像王国维、蔡元培、鲁迅、胡适、梁启超、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李济、刘文典、吴宓、冰心、钱穆等20世纪中国人文科学领域的大师级人物,也都出现在这部《大师的趣闻轶事》中。这些文章不同于岳南以往大部头作品的长篇叙事,而是以短小精悍见长,少则几百字,多则上千字,是对那些人物一生的过往掰开揉碎后重新审视、挑拣、整合的结果。

人物还是那些人物,时代还是那个时代,人生经历掰开揉碎后重新整合,我们从作者细微的提炼中看到了以前看不到或看不清的东西。这些人物无论品行是正是邪,水平是高是低,名气是大是小,都在那个年代,甚或后世洒下了那么一点星光,昏暗也好,明亮也罢,总之不俗。王懿荣因拉肚子吃中药而成为甲骨文发现第一人;王国维在“东文学社”结识罗振玉而实现人生转折;陈寅恪在清华上中国哲学史课的时候,身边总是恭恭敬敬跟着一位哲学大家——冯友兰……这些巨擘大家的往事总是让人无法望其项背。钱穆虽被父亲暗示不可过骄,但他能熟背《三国演义》是真;金岳霖说知识分子必须成为“独立进款”的人、知识分子不做官、知识分子不发财;梁思成因颈椎病发作常常抬不起头,只好在画板上放一个小花瓶撑住下巴继续工作;陈寅恪晚年失明膑足,虽饱尝苦难却仍笔耕不辍……这些学者大师的风采总是让人仰慕。

名人记事中的“趣”与“轶”

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那些被时代浪潮裹挟的学者、教授、大师与名士,除了以思想光芒照亮前路,亦以鲜活生动的趣闻轶事为后世留下他们的影子。有些幽默风趣,有的甚至有些荒诞,但这都是这一群体在时代巨变中的本真反映,是对当时生活惬意或困苦的生动注脚。这些在《大师们的趣闻轶事》里都有体现。

联大蒙自分校迁往昆明后,中文系教授、国学大师刘文典开出了《庄子》与《文选》等课,恃才傲物、狷介不羁的他曾公开宣称整个中国真懂《庄子》的共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一个是自己,半个是指马叙伦或冯友兰(《“活着的庄子”刘文典》)。但刘文典也并不是对谁都高傲,对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陈寅恪等人都非常敬重,特别是对陈寅恪,非常尊崇,不敢有半点造次。他公然坦承自己的学问不及陈氏之万一,并多次向学生们说自己“十二分地敬佩”陈寅恪(《刘文典说:不佩服者,王八蛋也》)。

章太炎课堂治学则是另一番景象。这位操一口余杭口音的国学大师,又因长鼻息肉,说话口齿不清,演讲和讲学,常需要人翻译。据北大学生张中行目睹,有一次在北大操场演讲,他满头白发,穿绸长衫,由弟子马幼渔、钱玄同、吴检斋等五六人围着登上讲台,向下一望就讲起来。因满口的家乡话,估计大多人听不懂,就由刘半农任翻译;而引经据典时,则由钱玄同用粉笔写在背后的黑板上(《章太炎讲学》)。这种语言隔阂,反而成就了章太炎学术传承的独特仪式。

鲁迅的轶事堪称知识分子精神突围的典范。他不但作品写得好,对生活现象也往往有独特见解。有一天,女作家萧红穿了一件咖啡色带格子的新裙子去见鲁迅,上身是一件红色短袖。进门后,她就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鲁迅从上往下看了一眼,说:“不大漂亮。”接着就是一番讲述……(《鲁迅点评萧红的裙子》)一番话,堪称教科书般的穿搭哲学。

金岳霖书呆子气太重,在当时的北平学术界流传着许多令人捧腹的趣事。他可以因为家中一只老母鸡生不出蛋,情急之下急请赵元任夫人、妇产科专家杨步伟帮忙助产。此举搞得杨哭笑不得(《金岳霖请医生助产的笑话》)。

1963年夏天,梁思成受邀来扬州主持筹建鉴真纪念堂,在扬州的一场关于古建筑维修问题学术报告上,他为了讲维修建筑要“整旧如旧”这一学术正道,上来就是一句“我是个无耻(齿)之徒”,令满堂愕然。原来的他假牙不是纯白的,略带点黄色,因此别人看不出是假牙,他管这叫“整旧如旧”(《梁思成:我是个无“齿”之徒》)。

在困境中坚守道德底线,在朋友间遵循相处之道,人格魅力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刘文典蛰伏在北平间拒与日伪组织合作,任凭日本宪兵队长质问,刘始终一言不发,“以发夷声为耻”(《刘文典以发夷声为耻》)。

抗战期间,作为住校的常委会主席,梅贻琦在昆明时与师生一起跑警报,在南院防空洞前,面对学生的“请校长先行”,梅却坚持让学生们一个个先进去,自己殿后。长者风范,令人钦仰(《梅贻琦跑警报》)。

书中还有一些文人相轻、恩怨纷争的故事,有师生之间的友情、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等等,可读也好读。

作家岳南多年来笔耕不辍,算是非常活跃的一线作家。他的纪实作品饱含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本书通过描述鲜活的人物群像,让我们看到了大师的学问、大师的气度,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史实性与文学性兼具,故事性与可读性达到完美统一。

阅读这些学者、教授、大师们的生活故事,在“趣闻轶事”中推动了历史知识的普及,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

注:本文转载自《中华读书报》2025年10月15日19版。

来源:河南文艺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