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南昌不少人出门又默默戴上了口罩,不是因为别的,是空气中飘着一股刺鼻的烟味,远处天空都蒙着层灰黄色。有市民说,晚上开窗通风都得先闻闻味道,呛得喉咙发紧。
最近南昌不少人出门又默默戴上了口罩,不是因为别的,是空气中飘着一股刺鼻的烟味,远处天空都蒙着层灰黄色。有市民说,晚上开窗通风都得先闻闻味道,呛得喉咙发紧。
市环境监测局也明确说了,这几天空气质量差,跟秸秆焚烧反弹直接相关,火点数量比去年同期多了10%左右。可奇怪的是,南昌明明早就搞起了秸秆“变废为宝”的工程,2024年综合利用率都到95.05%了,怎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事儿不能只怪农民“图省事”,背后藏着几个实实在在的矛盾,解开这些结,才能真正让空气变清新。
一、一边是“变废为宝”,一边是“点火就烧”:南昌的“两面性”咋来的?
不少人可能不知道,南昌在秸秆处理上其实下了不少功夫,不是没找“出路”,而是这些出路暂时没能覆盖到所有角落。
先说做得好的一面,南昌早就搞起了秸秆“五料化”利用,肥料、饲料、燃料都能做,还培育了不少专门吃秸秆的企业。进贤县有家智慧农场,收完芝麻的秆子捆扎起来粉碎,加工成生物燃料颗粒,卖给烘干厂当燃料,每亩地光秸秆就能多赚笔钱 。安义县更有意思,把稻草粉碎了和牛粪混在一起,做成双孢菇的培养基,种完蘑菇的菌渣还能当有机肥肥田,形成了闭环循环,一个大棚一年要消化30吨稻草 。
为了推这些模式,南昌从2019年到2025年已经砸了6590万财政资金,建了33个千平方米以上的收储中心,还搞了71个秸秆还田示范点 。从数据看确实亮眼,2024年243万多吨秸秆里,165万吨都被利用了,利用率超95% 。
但问题恰恰出在没被覆盖的“缝隙”里。南昌的秸秆主要集中在南昌县、进贤县这些农业大县,这里既有种几千亩地的大户,也有不少只种两三亩的散户。那些企业和收储中心更愿意对接大户,因为秸秆量大、收集方便,拉一趟能赚不少。可散户的秸秆太分散,收储经纪人跑一趟油钱可能都赚不回来,自然不愿意上门收。
就像安徽那位种200多亩玉米的大户说的,一把火烧了最省事,省钱又省工 。散户更是如此,种的地不多,秸秆却不少,拉去收储点太远,找人粉碎还田要额外花钱,下一茬作物又等着播种,没时间慢慢折腾,点火成了无奈的选择。这就是南昌的“两面性”:规模化的地块能享受到政策红利,零散的小地块还在靠“烧”解决问题。
二、禁烧为啥成了基层“老大难”?不是不管,是有3个坎迈不过去
南昌的基层干部其实年年都在抓禁烧,责任分到人头,可还是挡不住有人偷偷烧。这事儿不是干部不尽力,而是现实中藏着几道难迈的坎。
第一个坎是“人难找、管不了”。现在农村大多是老人在种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基层干部去制止烧秸秆,碰到七八十岁的老人,根本没法硬管。万一老人情绪激动身体出点问题,谁都担不起责任 。有干部坦言,有时候县领导就在田头,远处还是有人点火,场面特别尴尬,真没辙 。而且秸秆焚烧往往在晚上,黑灯瞎火的,干部不可能24小时盯着每块地,等发现火点,烟都已经飘出去了。
第二个坎是“成本账算不过来”。农民烧秸秆,本质是算过经济账的。秸秆还田看着好,但要粉碎、深耕,得额外租农机,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安徽一位农业专家算过,秸秆还田要多花三分之一的农机动力,原本一天能种完的地,得花三天,还可能耽误播种时机 。对散户来说,这点秸秆卖不了几个钱,却要花不少功夫和成本处理,自然觉得“烧了最划算”。
第三个坎是“季节性矛盾太突出”。南昌水稻一年两熟,收完早稻要赶种晚稻,收完晚稻要抢种油菜,农时特别紧,差个三五天可能就影响收成。秸秆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地里没法翻耕,种子都撒不下去。收储企业和经纪人也有旺季瓶颈,农忙时收不过来,农民等不起,只能自己想办法,烧就成了最快的出路。
三、破局不靠“硬堵”:南昌的探索里藏着3个关键方向
其实从南昌的实践来看,解决秸秆焚烧问题,“疏”比“堵”管用得多。那些已经跑通的模式,只要再往前推一步,覆盖到更多散户,就能慢慢缓解问题。
首先要让“小散户”对接上“大体系”。现在收储中心只接大户的秸秆,散户的没人要,得想办法把零散秸秆“聚起来”。可以在村里设小型收储点,让村民把秸秆捆好送过去,按斤给补贴,再由收储点集中运给企业。进贤县有的村已经这么试了,村干部牵头组织农户统一交秸秆,收储经纪人不用跑断腿,农户也能拿到钱,双赢。
其次要把“成本账”给农民算明白。农民不愿花钱处理秸秆,关键是觉得“不划算”。可以把补贴再精准点,比如散户自己送秸秆到收储点,除了卖秸秆的钱,再给一笔运输补贴;如果要秸秆还田,农机费用直接减免一部分。2024年南昌离田利用的秸秆有42万多吨,只要补贴能覆盖散户的额外成本,愿意卖秸秆的人肯定会变多。
最后得让“利用渠道”更接地气。除了企业回收,还能推广些散户能自己操作的小办法。比如南昌县有的农户把稻草切成小段,混上菌种堆在田里发酵,没多久就变成有机肥,不用花钱还能肥地。这种“田间堆沤”技术不难学,村里组织培训一下,农户自己就能干,还不耽误农时。
其实这些方向南昌已经在试了,比如建更多还田示范点,推广腐熟还田技术 。但要真正见效,得把这些措施从“示范点”铺到“寻常田”,让每个散户都能享受到便利、拿到实惠。毕竟农民不是故意要污染空气,只是想在农时和成本之间找个平衡点。
不只是南昌的事:为啥说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经坎”?
有人觉得秸秆焚烧是“素质问题”,其实这背后是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并发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秸秆是宝贝,既能当燃料烧,又能喂牛羊,根本不够用,哪有人会烧 。
现在不一样了,农村烧煤气、用电的多了,养牛羊的少了,秸秆没了传统用途。农业机械化又让秸秆产量大增,以前人工割稻子,秸秆还能留着捆起来,现在收割机一过,秸秆碎在地里,处理起来更麻烦。这不是南昌独有的问题,河南、安徽这些粮食主产区,每年农忙时都要面对同样的困扰,甚至有基层干部说“乡长到现场也管不了” 。
解决这个问题,本质上要等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再往前迈一步。就像专家说的,只有土地流转起来,搞连片种植,秸秆收集、还田才有规模效应,处理成本才能降下来 。南昌的“小田并大田”模式其实就是个好开头,把零散荒地整合起来,秸秆处理起来方便多了,还能搞轮茬种植,形成循环 。
最后说两句:清新空气要靠“大家一起使劲”
最近南昌的空气确实让人闹心,但骂农民、怪干部都解决不了问题。农民要的是“省事又省钱”的处理办法,市民要的是“清新不呛鼻”的空气,这两件事其实不矛盾。
南昌已经有了不错的基础,95%的秸秆利用率摆在那,说明这条路是走得通的。接下来只要把收储网络铺得更密,把补贴给得更准,把简单易行的技术教给更多农户,烧秸秆的人自然会越来越少。
你家附近有没有烧秸秆的情况?觉得南昌的秸秆回收点够不够方便?或者你知道其他“变废为宝”的好办法?欢迎在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想想怎么让空气更清新。
来源:莫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