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截至10月29日,神舟二十一号各系统状态良好、具备发射条件,中国空间站已进入交会对接轨道,神舟二十号乘组完成手控对接演练,三名航天员就位,最早或于10月31日前后发射;
截至10月29日,神舟二十一号各系统状态良好、具备发射条件,中国空间站已进入交会对接轨道,神舟二十号乘组完成手控对接演练,三名航天员就位,最早或于10月31日前后发射;
若采用快速交会技术,入轨到对接有望压缩到6小时内
酒泉的深秋来得干脆,夜里温度贴着零度走,早上风一刮,沙粒就像细小的针
把直播设备架在戈壁边上,手指冻得僵硬,心却是热的,因为我们知道这一次不只是“又一次发射”,它像是把空间站从“建起来”真正推向“用起来”的那一步
神舟二十一号不是一次简单的例行发射,它标记着中国空间站从建设期走向应用期
这一步怎么走到今天的?
从一年前的一个宣布开始
2024年10月29日,神舟十九号任务新闻发布会上,官方定了2025年将实施包括神舟二十一号在内的3次飞行,还面向社会征集任务标识
到了今年1月20日,标识公布;
3月,乘组选定并拉开训练
再到10月24日,船箭组合体从总装厂房“出门”,垂直转运1.5公里,70分钟精准对接发射塔架;
27日全系统发射演练,把火箭点火、飞船入轨、应急处置一条龙磨到没有毛边;
29日全区合练,各系统做功能检查,天气应对材料也一项项落到纸面和人手上
顺序听着平淡,背后每一步都是把不确定压到最低
说到底,航天的浪漫落在“可靠”两字上
这次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那次垂直转运的“稳”和“准”
周围全是裸露的地面,温差大的地方,钢轨会不会变形?
不是没考虑
含锰13%的特制钢轨,配合钒钛合金强化处理,每米直线度误差不超过0.3毫米,还能扛住昼夜40℃温差形变
听上去像玄学,其实就是材料、加工、维护一层层堆出来的可靠
含锰13%的特制钢轨,每米直线度误差不超过0.3毫米,还能扛住昼夜40℃温差
尖子学生不仅是钢轨,发射平台也不逊色
那台800吨的活动发射平台,像个沉默的大块头,搭载24组独立液压支腿,能在0.1秒内完成压力补偿,把机身倾斜度死死按在0.1度以内
有人笑说这就是“站如松”的真正含义
800吨活动发射平台的24组液压支腿能在0.1秒内补偿压力,平台倾斜度控制在0.1度以内
平台之上还有更精细的“手”
酒泉发射场的回转平台采用六自由度调节设计,对接精度比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同类设备还要高出大约一半
你会意识到,工程的胜负很多时候就在这类“肉眼看不见”的微米级较劲
回转平台的六自由度调节,把对接精度做到了业内顶级,细到一毫米都要抠
船箭成一体后,眼睛也要跟得上
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火箭换了更强的光学导航系统,分辨率提升到1200万像素,导航精度比上一代提高约40%,采用“三取二”表决机制,容错率处在国际先进水平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三名冷静的飞行员同时盯着同一条航线,两人意见一致就果断执行
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的光学导航精度提升约40%,“三取二”表决让飞行更抗风险
技术硬核是一方面,气候是真正的现场考验
酒泉在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冷空气南下就带来大风,风一大,沙尘跟着起
这种时候比的不是“硬扛”,而是预案和细节
发射窗口背后是气象团队反复推演,低温怎么保温,大风如何测算风场,沙尘来时哪些流程要延迟,哪些可以切到备用方案
低温、大风、沙尘都有预案,关键是让每一秒钟都在“可控”的范围内运行
有人问,为什么乘组名单总在发射前一天才公布?
并不是“故作神秘”,更多是出于安全和秩序,这也说明航天的每一步都被以人的安全为最高优先级来安排
想起这几年,每次见面会、出征仪式,观众席里总有人红着眼眶,其实大家共情的就是那份“向上但不冒进”的勇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刘晓震说,全区合练验证了飞船各系统状态及与其他系统的接口匹配性,证明飞船具备发射条件
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也明确,神舟二十一号将为空间站从“建设期”转向“应用期”提供关键支撑
换句话说,科学实验、在轨验证、可靠性测试会有更密集的展开,应用场景会更丰富,新的问题也会在“真用”中被发现与解决
这次任务的目标之一,是检验新一代载人飞船的可靠性,并开展一批空间科学实验
一提到“快速交会对接”,大家更容易有直观感受
美国的Crew-11从佛州发射,约15小时后对接国际空间站;
如果这次我们把对接时间压到6小时以内,意味着应急救援能力和任务灵活度都被大幅提高,这背后是测控网的协同、自动化流程的优化、航天员的手控演练全部到位
美国Crew-11飞船从发射到对接用了约15小时,而我国计划把这段时间压到6小时以内
当然,各有路径
俄罗斯的联盟号在转运上沿用铁路方式,转运环节就需要24小时,射前准备要72小时;
业内资料显示,其钢轨直线度误差允许范围是我们这次的三倍,早期还是双冗余设计,故障响应会慢一些
不同的体系,不同的选择,关键是清楚自己要解决的是哪一类问题
看着这些数字,其实我更关心一个朴素的问题:我们能把风险摁住多久,能把细节做好到什么程度
酒泉的风会停,发射那天的天空也会给出答案
最早10月31日前后,乘组名单会按惯例公布,见面会、出征仪式随之进行
有人会在屏幕前紧张到不敢眨眼,有人会在戈壁边裹着军大衣,心里却像被点亮了一盏灯
只要飞船在天上稳稳地走,地面上的人就能更踏实地向前
我们习惯把航天写得宏伟,其实它也有烟火气:是技术人员把每一颗螺栓拧紧,是气象员凌晨盯着风廓线,是航天员在训练场反复把手控对接练到肌肉记忆,是媒体在寒风里等一个准确的“开始”
这份认真,值得被看见
期待在最合适的窗口,看见箭体点火、冲破冷空气、一路向上
等到那一刻,我们不需要花哨的词,只需要一句平常话:来吧,向太空报到
来源:海马影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