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聊起香港,大家总觉得这是个太“国际化”的地方,一下子跳脱出中国这盘棋,说不上亲,也说不上远。可你要往回看——香港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命运有时候真不是自己能决定的。19世纪后半叶,西方列强一个接着一个压上来,香港也就失了自主权,被英国纳入掌控整整一百五十年。
其实,聊起香港,大家总觉得这是个太“国际化”的地方,一下子跳脱出中国这盘棋,说不上亲,也说不上远。可你要往回看——香港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命运有时候真不是自己能决定的。19世纪后半叶,西方列强一个接着一个压上来,香港也就失了自主权,被英国纳入掌控整整一百五十年。说是“殖民”,其实更直白点,就是别人家的后院,你有本事,也不太敢高声张扬。几十年间,香港因为这样特殊的身份,反而在大时代下找到了自己的缝隙,躲过了那些动荡和经济封锁,也就有了独特的成长机会。
慢慢地,香港商人嗅到机会,谁都想把握命运的缰绳。四大家族——算得上是香港商业圈里的“老大难”,“房产起家”这事,被郭得胜、李兆基、李嘉诚、郑裕彤做到了极致。他们的名字到了八九十年代,就和“地产霸主”划等号。可你要说香港只有这四家,就是片面了。还有一个家族,低调但据说谁都绕不过,那就是霍家。霍英东,这位主事儿的,靠自己一步步把霍家推向了商业帝国的位置。
闲话一句,霍英东和四大家族虽是并驾齐驱的风头人物,可哪怕实力雄厚,霍家硬是没被世人归进那“主流四强”——为啥?这事倒不是说霍家不够运作,其实霍英东和李嘉诚之间翻云覆雨的“三局商战”,早在坊间传得沸沸扬扬。
再说霍英东,广东人,骨子里带着点那种南中国的拼劲。他家当年是靠一条小舢板撑生活。老霍小时候的景象,和我们今天聊的繁华有着天壤之别。说来你都觉得夸张——他1923年就出生在那块薄板上,家里穷到极致。命运也没怎么照顾他:7岁那年,父亲跟两个哥哥出海,结果遇上暴风雨,三人都没回来。他和母亲从此相依为命,孤儿寡母的日子,说白了,谁都不看好。
母亲不肯认输,撑着个小杂货铺。霍英东小时候拼命读书,想着走出个新天地。结果战争爆发,学校没得读,只能变着法找活干——扛麻包、打杂甚至帮人抓鱼,都是干一天算一天。有些细节现在香港老人还记得,霍英东在码头边搬货时,常常被工头劝:“小霍啊,有出息的还在这瞎忙什么?”可没人料到,正是那几年东拼西找,磨出了他一句“命靠自己打”,后来成了他的信条。
日本投降那一年,港口像被打翻了的箱子,各种货物从船上扔进海里。霍英东瞄准这个时机,捞海货,倒买倒卖,竟然让他手里有了点本钱。别人还没弄明白,他已经收拾干净铺子,改行做海运。没几年,霍家的小生意竟然有模有样。
到了五十年代,霍英东又眼光转了一圈——发现香港房产市场冷得要命。没钱盖房,没人买房,两头冷清。他不是简单去抢市场,而是琢磨着弄点新招。所谓“楼花”,在今天就是期房,先收钱后盖楼。分期付款,也是当年老板们不敢玩的新把戏。霍英东敢做头个吃螃蟹的人,不怕冷场,这才在地产圈站稳了脚跟。很多老一辈的香港居民还记得,自己能凑首付买房,靠的就是霍家的创新。
其实,在霍英东事业蒸蒸日上时,四大家族只是刚刚露头,各种势力还没完全成型。要是按当时发展速度算,霍家类似于“领先一圈”。那为什么后来被反超?说到底,香港的商战没那么简单,不是你我正面对轰那么直白。
说起第一次“碰撞”,那是新中国刚立起来的年代。美国和欧洲各国对大陆下了死封锁,摆明了“不给你喘气”。内地那会儿,凡是能从香港弄到的东西都成了救命稻草。港英政府在台面上装作中立,其实暗地里对其中大部分货物狠收重税,谁做这买卖谁赔本。多数香港商人看不过去就算了,该挣钱挣钱。只有霍英东一意孤行,他硬是顶着政策风险,大量把药品、面粉、布匹运进内地。有档口老板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有次霍英东亲自到码头跟船夫谈判,每吨白面付给的码头费比正常价高两倍,只为一车能过关。
这些事在广东沿海不少老人至今还骄傲地念叨,说“靠霍老板,咱广东大饥荒没饿死人”。但霍英东这么做,得罪了港英政府——很快他和霍家的生意成了政府重点“关照对象”。以蟾宫大厦为例,这地段当年要是能盘下来,简直就是金矿。可是港英那头突然放出谣言,说霍英东偷偷支援内地军火,结果合作商户一个个撤离,局面僵到几乎烂尾。最后霍英东为了保得大厦,硬是接手了政府甩出的亏本盘,始终没能有好结果。
接下来,对霍家的打压更是步步加码。地皮拍卖随意毁约,公司财产被低价收购,有时候连银行贷款都被无理拖延。霍英东顶不住了,只能被迫撤出地产项目。反而李嘉诚这边,始终与港英当局保持距离,没惹是非,顺利进军地产,后来地产一跃而起,李家直接变成行业领头羊。你说巧不巧,地产这碗饭霍英东辛辛苦苦热起来,竟然被李嘉诚捧了个满怀。
但这事没法说谁对谁错。那会儿霍英东心里除了钱,还有“大义”,更在乎内地发展。但代价是,他和李嘉诚这一仗,输得不委屈——算是情怀败给现实。
接下来的年月,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内地的机会像大风刮过来。李嘉诚在资本市场安营扎寨,不断买下英国撤出的资产。霍英东呢?反而把注意力放在体育外交。他一口气捐资好几座体育场馆,不是为赚钱,而是讲面子,讲国家形象——毕竟在那个年代,中国一直拿不到奥运会的主办权。霍英东曾跟朋友打趣:“奥运申办不成,咱香港再强也是小屋檐下的孩子。”有次北京申奥失利,他提早离席,连笑都没挤出来。老伙计后来回忆,那天霍英东没说话,只在宾馆门口自言自语:“这回,国家还没被人信得过。”
但他没气馁。到了2008年,北京终获奥运会,他亲自出钱为水立方项目添砖加瓦,员工都说:“霍先生那年一共和项目组谈了14次,每一次都亲自上门。”只可惜,2006年他就去世了,没能看到自己心心念念的那个梦圆时刻。有人说,霍英东这辈子为国家操了太多心,做商人倒像是“顺带”。
而李嘉诚的算盘打得响亮,专心致志做生意。离香港回归没几年,他的团队就已控制了数百亿港元的资产。在和西方打交道上也极为圆滑,几乎没碰过政府红线。资产一路累积,四大家族地位也随之拔高。
真正“硬碰硬”的一仗,其实发生在南沙开发。霍英东看着家乡广东一片荒凉,从港口一路考察到南沙,眼见落后,心里拧成一股劲——要为家乡拼一次。他出钱搞建设,开宾馆,造码头,什么都舍得投。知道吗,那时候的地方官员,有的还上门跟霍家讨好处,说,“霍老板,这块地要开发好,得多支持我们办事。”霍英东经常跟朋友感慨,“地皮批得下来,手续跑断腿,钱花得多,心还要宽。”
但这些颗粒归仓的项目,大多回报有限——内地环境、政策、舆论都不怎么支持新玩法,花钱多,赚的钱却不容易落袋。而李嘉诚的打法,完全不一样:拿地放着不动,等什么时候土地升值就转手变现,一不费力,二不招惹麻烦。有人调侃,李嘉诚不是造楼的,是“土地银行家”。在那场南沙开发的比拼中,霍英东做的是“长远”、李嘉诚干的是“精明”。
三场商战下来,霍家在钱上确实没赢。你要说霍英东活得不像个商人,未尝不可;比起算计,他总是被信念和情怀牵着走。临终时,他还说,“我这辈子,不后悔,一个字都不后悔。”国家后来以国葬礼遇他,这份认可不是谁都能得。
香港的四大家族,风光无限,但哪个家族有霍家的这份底气?霍家没进四大家族之列,有说是实力不够,也有人说,霍英东本就不愿和他们为伍。他的名声、他的情怀,在香港、在内地,反而给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说到底,榜单之外,江湖远比名单丰富。不信你去问问广东人、香港老人,他们聊霍英东,总归多几句敬佩。这样的人,可能更像是他们心里真正的“望族”。
来源:富足海浪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