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聚集钟:解码衰老与疾病风险的全新生物标志物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0 08:48 1

摘要:衰老,作为生命进程中不可逆转的核心议题,始终与多种慢性疾病的高发风险紧密相连。从神经退行性疾病到代谢紊乱,从心血管疾病到肿瘤,衰老相关疾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的重大挑战。长期以来,科学家们致力于寻找能够精准评估衰老进程、预测疾病风险的生物标志物,以期实现

引言

衰老,作为生命进程中不可逆转的核心议题,始终与多种慢性疾病的高发风险紧密相连。从神经退行性疾病到代谢紊乱,从心血管疾病到肿瘤,衰老相关疾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的重大挑战。长期以来,科学家们致力于寻找能够精准评估衰老进程、预测疾病风险的生物标志物,以期实现早期干预与健康老龄化。传统基于 DNA 甲基化的生物钟虽为衰老评估提供了重要工具,但其聚焦于基因组层面的表观遗传变化,难以直接反映细胞功能的实时状态。在此背景下,“蛋白质聚集钟” 这一创新概念的提出,为衰老研究与疾病防控开辟了全新路径 —— 通过监测细胞内蛋白质聚集体的形成与积累,搭建起蛋白质组功能状态与衰老进程、疾病风险之间的桥梁,为早期诊断、靶向治疗及健康管理提供了突破性视角。本文将系统解析蛋白质聚集钟的生物学基础、与衰老及疾病的关联、应用前景及当前挑战,全面阐释这一概念的科学价值与临床潜力。

一、蛋白质聚集体的生物学本质与形成机制

(一)蛋白质稳态与错误折叠的必然困境

蛋白质,作为生命活动的核心执行者,其功能的发挥依赖于精准的三维空间构象。细胞内存在一套复杂的 “蛋白质稳态网络”,包括分子伴侣、蛋白酶体、自噬系统等,共同调控蛋白质的合成、折叠、运输与降解,确保蛋白质组的稳定性与功能性。然而,随着年龄增长或外界环境胁迫(如氧化应激、代谢紊乱、DNA 损伤),这一稳态网络的功能会逐渐衰退,导致蛋白质折叠效率下降,错误折叠蛋白质(misfolded proteins)大量产生。

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因构象异常,其疏水基团暴露于分子表面,容易通过疏水相互作用、氢键等非共价键发生聚集,形成可溶性低聚体或不溶性纤维状聚集体。这类聚集体不仅失去了原有生物学功能,还可能通过 “种子效应” 诱导更多正常蛋白质发生错误折叠与聚集,形成连锁反应,最终破坏细胞内环境稳态。

(二)内在无序蛋白:蛋白质聚集的核心 “元凶”

在众多易聚集的蛋白质中,“内在无序蛋白”(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Proteins, IDPs)占据了关键地位。与结构稳定的球状蛋白不同,IDPs 缺乏固定的三维结构,其氨基酸序列中富含亲水性残基与柔性片段,在生理条件下呈现高度动态的无序构象。这种结构特性赋予了 IDPs 独特的生物学功能,如参与信号传导、转录调控、染色质重塑等,但同时也使其成为蛋白质折叠紊乱的高危群体。

IDPs 的无序构象使其疏水区域更易暴露,且缺乏稳定结构的约束,更容易发生构象转变,形成具有 β- 折叠富集结构的纤维状聚集体。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中的 β 淀粉样蛋白(Aβ)、tau 蛋白,帕金森病中的 α- 突触核蛋白(α-syn),亨廷顿舞蹈症中的亨廷顿蛋白(Htt),均属于典型的 IDPs。这些蛋白质的异常聚集的形成,是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核心病理特征。此外,IDPs 的聚集还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多种衰老相关疾病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提示 IDPs 聚集体可能是衰老进程中蛋白质组功能衰退的共性标志物。

(三)衰老进程中蛋白质聚集体的积累规律

蛋白质聚集体的形成与积累并非随机过程,而是呈现出显著的年龄依赖性特征。在年轻个体的细胞中,蛋白质稳态网络功能健全,少量错误折叠的蛋白质能够被快速清除,因此蛋白质聚集体的水平极低;随着年龄增长,分子伴侣的表达量下降、蛋白酶体与自噬系统的活性降低,错误折叠蛋白质的清除效率显著下降,导致 IDPs 聚集体在细胞内逐渐积累;进入老年期后,蛋白质聚集体的积累速度加快,且在特定组织(如大脑、肝脏、肌肉)中呈现选择性富集,最终引发细胞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研究表明,蛋白质聚集体的积累水平与年龄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从青少年到老年,细胞内 IDPs 聚集体的数量可增加数倍甚至数十倍,且这一积累过程先于衰老相关疾病的临床症状出现。例如,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出现认知障碍前 10-20 年,大脑中已开始出现 Aβ 聚集体的沉积;而在帕金森病的前驱期,α-syn 聚集体已在嗅球、肠道等组织中积累。这一规律为 “蛋白质聚集钟” 的建立提供了核心依据 ——IDPs 聚集体的积累程度可作为衡量细胞衰老状态的 “时间标尺”,其数量变化能够反映衰老进程的快慢及疾病风险的高低。

二、蛋白质聚集钟与衰老进程的关联:超越 DNA 生物钟的全新视角

(一)传统 DNA 生物钟的局限与蛋白质聚集钟的互补性

自 2011 年科学家首次提出基于 DNA 甲基化的 “表观遗传时钟” 以来,这类生物钟已成为衰老评估的主流工具。DNA 生物钟通过检测基因组中特定 CpG 位点的甲基化水平,能够精准预测个体的生理年龄,并与多种衰老相关疾病的风险显著相关。然而,DNA 生物钟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其一,DNA 甲基化的变化主要反映基因组的表观遗传调控状态,与细胞功能的实时变化存在间接关联,难以直接体现蛋白质组的功能异常;其二,DNA 甲基化的改变相对缓慢,对短期环境干预或疾病早期的功能变化敏感性不足;其三,部分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进程可能先于 DNA 甲基化的显著改变,导致 DNA 生物钟在早期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受限。

与 DNA 生物钟不同,蛋白质聚集钟聚焦于蛋白质组的功能与形态变化,具有独特的互补优势:首先,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直接执行者,蛋白质聚集体的积累直接反映细胞功能的衰退,与衰老相关的生理变化及疾病病理过程更为贴近;其次,蛋白质聚集体的形成与积累速度较快,能够快速响应环境因素(如饮食、运动、药物)的干预,可作为评估干预效果的实时指标;最后,蛋白质聚集体的选择性组织富集特性,使其能够针对性地反映特定器官的衰老状态,为器官特异性疾病的风险评估提供更精准的依据。两者的结合,将实现从基因组到蛋白质组的多维度衰老评估,为全面解析衰老机制、预测疾病风险提供更完整的视角。

(二)蛋白质聚集钟的 “计时” 机制:从细胞稳态到衰老进程

蛋白质聚集钟的核心逻辑在于:蛋白质聚集体的积累水平是细胞蛋白质稳态网络功能的 “晴雨表”,而蛋白质稳态的衰退是衰老进程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年轻细胞中,蛋白质稳态网络高效运作,错误折叠蛋白质被及时清除,聚集体水平维持在极低水平;随着衰老,稳态网络功能衰退,聚集体清除效率下降,导致聚集体 “净积累”,而聚集体的积累又会进一步加重稳态网络的负担(如抑制蛋白酶体活性、破坏自噬流),形成 “聚集体积累 - 稳态功能下降” 的恶性循环,加速衰老进程。

这一恶性循环的形成,使得蛋白质聚集体的积累呈现出 “指数增长” 的特征:在衰老早期,聚集体积累速度较慢;当积累量达到一定阈值后,稳态网络功能急剧衰退,聚集体水平快速升高,此时衰老相关疾病的风险也随之显著增加。这种 “阈值效应” 为蛋白质聚集钟的应用提供了关键支撑 —— 通过检测聚集体水平是否接近或超过阈值,可精准识别出处于疾病高风险状态的个体,为早期干预提供时间窗口。

此外,蛋白质聚集钟的 “计时” 还具有组织特异性。不同组织的蛋白质稳态网络功能、IDP 表达谱存在差异,导致聚集体的积累速度与组织分布呈现显著异质性。例如,大脑组织中 IDP(如 Aβ、tau 蛋白)的表达量较高,且血脑屏障的存在使得聚集体难以被全身清除系统清除,因此大脑是聚集体最易富集的组织之一,这也解释了神经退行性疾病为何成为最典型的衰老相关疾病;而肝脏、肾脏等代谢活跃的组织,因蛋白酶体与自噬系统活性相对较高,聚集体的积累速度相对较慢,但随着衰老进程的推进,其聚集体水平仍会显著升高,并与肝功能衰退、肾功能损伤相关联。这种组织特异性使得蛋白质聚集钟能够精准评估不同器官的衰老状态,为器官特异性疾病的风险预测提供靶向性指标。

三、蛋白质聚集体与衰老相关疾病的病理关联

(一)神经退行性疾病:聚集体介导的神经元损伤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蛋白质聚集体最具代表性的关联疾病,其核心病理特征便是特定 IDPs 在大脑特定区域的异常聚集。在阿尔茨海默病中,Aβ 蛋白聚集形成的淀粉样斑块与 tau 蛋白聚集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是导致神经元死亡、突触损伤的直接原因:Aβ 低聚体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能够破坏细胞膜完整性、抑制突触功能、诱导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而 tau 蛋白的过度磷酸化会导致其从微管上解离并聚集形成纤维状缠结,破坏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影响物质运输与信号传导,最终导致神经元凋亡。临床研究表明,Aβ 与 tau 聚集体的积累量与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且聚集体的出现时间远早于临床症状,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靶点。

帕金森病的核心病理改变是 α-syn 蛋白聚集形成的路易小体,α-syn 聚集体同样具有神经毒性,能够通过 “朊病毒样传播” 机制在神经元之间扩散,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死亡,引发运动功能障碍。此外,亨廷顿舞蹈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等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也均与特定 IDPs 的异常聚集密切相关,提示蛋白质聚集体的形成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共性病理机制。蛋白质聚集钟通过监测这些致病性聚集体的积累水平,能够实现对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的早期预警,为干预治疗赢得时间。

(二)代谢性疾病:聚集体对代谢稳态的破坏

代谢性疾病(如 2 型糖尿病、肥胖症)同样与蛋白质聚集体的积累密切相关。在 2 型糖尿病中,胰岛 β 细胞功能衰竭是核心病理环节,而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的异常聚集是导致 β 细胞损伤的重要原因。IAPP 是胰岛 β 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能够调节胰岛素的分泌与血糖稳态,但其本质是一种 IDP,在高血糖、氧化应激等条件下易发生错误折叠并聚集形成纤维状聚集体。这些聚集体能够破坏胰岛 β 细胞的细胞膜、诱导内质网应激与凋亡,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进而加重血糖紊乱;同时,IAPP 聚集体还能引发胰腺组织的炎症反应,形成 “炎症 - 聚集体积累” 的恶性循环,加速疾病进展。研究发现,2 型糖尿病患者胰腺组织中 IAPP 聚集体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人群,且聚集体水平与血糖控制不佳的程度呈正相关。

此外,肥胖相关的代谢紊乱也与蛋白质聚集体的积累有关。肥胖状态下,脂肪组织的过度扩张会导致氧化应激与内质网应激,引发脂肪细胞内多种蛋白质的错误折叠与聚集,这些聚集体能够抑制脂肪细胞的正常代谢功能,导致脂解异常、胰岛素抵抗,进而促进代谢综合征的发生。蛋白质聚集钟通过监测代谢相关组织(如胰腺、脂肪组织)中的聚集体水平,能够评估个体代谢稳态的衰退程度,为 2 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

(三)心血管疾病:聚集体与血管功能的衰退

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是衰老相关疾病的另一大类,其病理过程同样涉及蛋白质聚集体的参与。在动脉粥样硬化中,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修饰是关键起始事件,而氧化修饰后的 LDL 会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中多种蛋白质发生错误折叠与聚集。这些聚集体能够激活炎症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的浸润与泡沫细胞的形成,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聚集体还能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导致血管舒张功能障碍、血栓形成风险增加。

心力衰竭的病理过程中,心肌细胞内的蛋白质聚集体积累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衰老,心肌细胞的蛋白质稳态网络功能下降,收缩相关蛋白(如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及细胞骨架蛋白易发生错误折叠与聚集,导致心肌收缩功能减弱、心肌细胞凋亡增加,最终引发心力衰竭。研究表明,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组织中蛋白质聚集体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人群,且聚集体水平与心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相关。蛋白质聚集钟通过监测血管、心肌组织中的聚集体积累,能够评估心血管系统的衰老状态与疾病风险,为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早期干预提供新的靶点。

四、蛋白质聚集钟的应用前景:从早期诊断到靶向干预

(一)早期诊断:精准识别疾病高风险个体

蛋白质聚集钟最直接的应用价值在于衰老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传统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症状学指标与影像学检查,但多数衰老相关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2 型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出现时,病理损伤已不可逆。而蛋白质聚集体的积累先于临床症状,通过检测细胞内 IDPs 聚集体的水平,能够在疾病发生前识别出高风险个体,实现 “早发现、早干预”。

在检测技术方面,目前已开发出多种针对特定聚集体的检测方法,如针对 Aβ 聚集体的 PET 成像技术、脑脊液中 Aβ 与 tau 聚集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血液中聚集体的单分子检测技术等。这些技术已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中得到应用,例如通过 Aβ-PET 成像可在认知障碍出现前检测到大脑中 Aβ 聚集体的沉积,为疾病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未来有望开发出更灵敏、无创的检测方法(如循环聚集体的液体活检技术),实现对多种 IDPs 聚集体的同时检测,构建多维度的蛋白质聚集钟,进一步提高疾病风险预测的准确性。

此外,蛋白质聚集钟还可用于疾病的鉴别诊断。不同衰老相关疾病往往与特定 IDPs 的聚集体相关,例如 Aβ 与 tau 聚集体对应阿尔茨海默病,α-syn 聚集体对应帕金森病,IAPP 聚集体对应 2 型糖尿病。通过检测不同类型聚集体的表达谱,能够区分不同疾病的风险,避免误诊与漏诊,为精准治疗提供指导。

(二)干预策略:靶向蛋白质聚集的创新疗法

蛋白质聚集钟不仅为疾病诊断提供了工具,更为靶向治疗提供了明确方向。基于蛋白质聚集体的形成机制与病理作用,目前已开发出多种针对蛋白质聚集的干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抑制蛋白质错误折叠与聚集:通过小分子化合物或生物制剂稳定 IDPs 的正常构象,抑制其错误折叠与聚集。例如,针对 Aβ 蛋白的 β- 折叠抑制剂能够阻止 Aβ 形成纤维状聚集体,减少其神经毒性;分子伴侣激动剂(如热休克蛋白诱导剂)能够增强细胞内分子伴侣的活性,促进错误折叠蛋白质的正确折叠,减少聚集体形成。促进聚集体的清除:通过激活蛋白酶体、自噬系统等蛋白质降解途径,加速聚集体的清除。例如,自噬激活剂(如雷帕霉素类似物)能够增强自噬流,促进细胞内聚集体的降解;免疫疗法(如抗 Aβ 抗体、抗 tau 抗体)能够通过免疫系统特异性识别并清除组织中的聚集体,目前已有多款抗 Aβ 抗体在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一定疗效。阻断聚集体的毒性作用与传播:通过抑制聚集体的 “种子效应” 或阻断其在细胞间的传播,减轻聚集体的病理损伤。例如,针对 α-syn 聚集体的小分子抑制剂能够阻止其诱导正常 α-syn 蛋白的聚集,阻断其朊病毒样传播;靶向聚集体毒性通路(如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的抑制剂,能够减轻聚集体介导的细胞损伤。

蛋白质聚集钟可作为评估这些干预策略效果的关键指标:通过监测干预前后聚集体水平的变化,能够快速判断疗法的有效性,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例如,在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试验中,可通过 Aβ-PET 成像或脑脊液检测评估抗 Aβ 抗体对 Aβ 聚集体的清除效果,进而筛选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三)健康老龄化:个性化衰老管理的工具

除疾病诊断与治疗外,蛋白质聚集钟还可用于健康老龄化的监测与管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如何实现 “健康老龄化”—— 即延长健康寿命、减少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 —— 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蛋白质聚集钟能够评估个体的衰老速度与疾病风险,为个性化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风险分层与预防干预:通过检测聚集体水平,将个体划分为低、中、高风险人群。对于高风险人群,可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调整饮食结构(增加抗氧化食物摄入)、加强运动、控制体重、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延缓蛋白质聚集体的积累,降低疾病风险;对于已有聚集体积累但尚未出现症状的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预防性药物(如抗氧化剂、分子伴侣激动剂),阻断聚集体的进一步积累。干预效果评估:蛋白质聚集钟能够实时反映生活方式或药物干预对衰老进程的影响。例如,通过监测运动前后肌肉组织中聚集体的水平,可评估运动对肌肉衰老的延缓效果;通过检测饮食干预后肝脏、脂肪组织中聚集体的变化,可优化饮食方案。这种实时评估机制能够帮助个体及时调整干预策略,实现个性化的衰老管理。

五、蛋白质聚集钟临床转化的挑战与未来方向

(一)检测技术的瓶颈与突破

尽管蛋白质聚集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将其转化为常规临床检测工具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检测技术的局限性是首要问题。目前,针对蛋白质聚集体的检测方法存在以下不足:其一, invasiveness 较强,如脑脊液检测需要腰椎穿刺,脑组织活检为有创操作,难以在常规体检中应用;其二,特异性与灵敏度不足,血液中聚集体的浓度较低,且易受其他蛋白质的干扰,现有检测技术(如 ELISA)难以实现精准定量;其三,缺乏普适性,现有检测方法多针对特定类型的聚集体(如 Aβ、tau 蛋白),难以同时检测多种 IDPs 聚集体,无法全面评估蛋白质聚集钟的状态。

为克服这些瓶颈,未来需要开发更灵敏、无创、普适性的检测技术:一方面,可利用液体活检技术,通过检测血液、唾液、尿液等体液中的循环聚集体或聚集体相关片段,实现无创检测。例如,基于单分子阵列技术(Simoa)的检测方法能够将检测灵敏度提升至 fg/mL 级别,有望实现血液中低浓度聚集体的精准定量;另一方面,可发展多靶点检测技术,如基于微流控芯片或质谱的高通量检测平台,同时检测多种 IDPs 聚集体的水平,构建全面的蛋白质聚集钟图谱;此外,影像学技术的革新也至关重要,如开发新型 PET 探针,能够特异性识别不同类型的聚集体,实现对全身多组织聚集体分布与含量的无创成像,为器官特异性疾病风险评估提供更直观的依据。

(二)机制研究的深化与完善

对蛋白质聚集体形成机制的理解不足,也是限制蛋白质聚集钟临床转化的重要因素。目前,关于 IDPs 聚集体的形成机制仍存在诸多未解之谜:例如,为何特定 IDPs 在衰老过程中会选择性聚集?不同组织中聚集体的形成是否存在独特的调控网络?聚集体的毒性差异(如低聚体与纤维状聚集体的毒性差异)的分子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进一步深化基础研究,通过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多学科手段,解析 IDPs 折叠与聚集的分子机制,明确聚集体形成的关键调控因子(如分子伴侣、修饰酶、降解系统),揭示聚集体与细胞功能障碍、疾病发生之间的因果关系。

此外,个体差异对蛋白质聚集体积累的影响也需要深入研究。不同个体的遗传背景、生活方式、环境暴露等因素均会影响蛋白质稳态网络功能与 IDP 的表达,导致聚集体的积累速度与疾病风险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某些基因多态性(如 APOE ε4 等位基因)会增加 Aβ 聚集体的积累风险,加速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而长期运动、健康饮食则可能通过增强自噬活性,延缓聚集体的积累。深入研究这些影响因素,能够帮助建立个性化的蛋白质聚集钟参考标准,提高疾病风险预测的准确性。

(三)临床数据的积累与标准化

蛋白质聚集钟的临床转化还需要大量的临床数据支持,以验证其诊断效能与预测价值。目前,关于蛋白质聚集体水平与衰老进程、疾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仍以小样本队列为主,缺乏大规模、长期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未来需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跟踪不同年龄、性别、遗传背景人群的蛋白质聚集体水平变化,建立不同人群的蛋白质聚集钟正常参考范围;同时,结合临床结局数据(如疾病发生时间、病情进展速度、治疗效果),验证蛋白质聚集体水平对疾病风险的预测价值,确定临床诊断的阈值。

此外,检测方法的标准化也至关重要。不同实验室采用的检测技术、试剂、操作流程存在差异,可能导致检测结果的不一致,影响蛋白质聚集钟的临床应用。因此,需要制定统一的检测标准与质量控制体系,包括样本采集与处理规范、检测方法的标准化操作流程、结果的校准与解读标准等,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比性。

(四)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

蛋白质聚集钟的研究与临床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生物学、医学、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深度合作。例如,生物学家与医学家负责解析聚集体的形成机制、与疾病的关联及临床数据的积累;材料科学家与工程师负责开发新型检测技术与探针;计算机科学家负责构建蛋白质聚集体的数据分析模型,实现聚集体水平与衰老、疾病风险的精准关联。跨学科合作能够整合各方资源与技术优势,加速蛋白质聚集钟的研究进程,推动其从基础研究走向临床应用。

结论

“蛋白质聚集钟” 的提出,是衰老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它将蛋白质组的功能状态与衰老进程、疾病风险直接关联,为衰老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靶向治疗及健康老龄化管理提供了全新视角。蛋白质聚集体,尤其是内在无序蛋白的异常聚集,不仅是衰老进程中蛋白质稳态衰退的重要标志,更是多种衰老相关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核心病理机制。通过监测蛋白质聚集体的积累水平,蛋白质聚集钟能够精准评估个体的衰老速度与疾病风险,为个性化的健康管理与医疗干预提供依据。

尽管蛋白质聚集钟的临床转化仍面临检测技术、机制研究、临床数据积累等多方面的挑战,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瓶颈有望逐步突破。未来,随着检测技术的无创化、高通量化与精准化,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化,以及大规模临床数据的积累,蛋白质聚集钟有望成为常规临床检测工具,广泛应用于衰老相关疾病的早期筛查、风险评估、治疗效果监测及健康老龄化管理。这一创新概念的落地,将为人类应对衰老与疾病挑战、实现健康老龄化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开启衰老研究与疾病防控的新时代。

来源:医学顾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