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院认定“孙红雷移民、转移上亿资产”为捏造,造谣者登报致歉赔5万元,他刚晒乌镇夜游照,轻轻松松一句玩笑把风波翻篇
法院认定“孙红雷移民、转移上亿资产”为捏造,造谣者登报致歉赔5万元,他刚晒乌镇夜游照,轻轻松松一句玩笑把风波翻篇
说白了,大家最关心的就是他到底有没有“跑”
结果摆在那儿:没跑,造谣的输了官司,还把钱赔了、致歉也发了
我看到他在乌镇夜色里戴着个“破口罩”乱逛,心里一下子松了,熟悉的那股子真率劲又回来了
回想他从哪儿起步,要不意外也难
小房子里挤着一家人,紧张的时候还得借钱过日子
这个出身普通的孩子,一头扎进舞蹈,从黑龙江霹雳到全国比赛,一点点跳出了自信
后来一句“我比姜文长得好看”,说着玩笑似的念头,真就推着他提着8000块闯进中戏
为了进音乐剧班,他半个月瘦了36斤,除了睡觉就是练台词练基本功,这股狠劲儿,后来成了他身上的底色
他在话剧舞台上一路不演小角色,梅花奖拿到手,台下观众却渐渐少了
他抬头看向台下那次,心里明白了:要换赛道,去影视里见更大的观众
这一步,注定不容易
第一次试镜《永不瞑目》,他还没和导演说上话就被拒,说他长得“太善良淳朴”,不够反派
孙红雷转身贴近导演耳边来一句:“不用我,你会后悔一辈子”
五秒不到,角色敲定
这不是横,是拿作品负责的自信
后来从《浮华背后》到《征服》
他把“反面角色”的狠与人性都拧在一起,观众记住了这个小眼睛的演员
但他也不固着,古装《七剑》试水,《潜伏》里把硬汉皮摘掉,演出耐心和细腻
把“演什么像什么”这句行话演成了他自己的名片
综艺里更是“放飞”
《极限挑战》里,他常被叫“规则破坏者”,有的观众笑翻,有的观众不服
你能喜欢他,也能和他较劲,但你很难忽视他
这份存在感,后来也成为谣言的靶子
事情的起点很清楚
2023年10月,博主颜某某在微信视频号“娱乐那点事儿”发布“孙红雷跑了、转移上亿资产定居国外”的视频,毫无事实依据
这条东西很快扩散
有业内人士提到,涉事视频浏览量超千万,负面评论跟着涌
到了2024年4月,他在哈尔滨出席活动,正面回应:只是出国旅游,平时在弄剧本
还笑着说“我移民哈尔滨了”
这句话听着轻松,其实是把紧绷的舆情往下按
但网络上并不会因为一句“我没走”自动止血
2024年10月,孙红雷工作室委托律师起诉,12月3日,北京星权律师事务所发布案件简讯:法院认定颜某某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侵害名誉权
判决来了,落地也要走流程
颜某某需公开致歉7日,因账号注销,改为在《人民法院报》及相关法院网站刊登声明,并赔偿精神抚慰金与维权支出共计5万元;
截至2024年11月30日,赔偿已履行完毕
这是一堂干脆的法治课:网络并非法外之地,造谣要付代价
到了今年10月26日,他在社交平台发了乌镇傍晚散步的照片
石板路泛着潮气,水边灯光晃着,路过的三两个小姑娘看都不看他
他配文:“我一个人带个破口罩,夜游乌镇,偶尔有三三两两小女孩儿路过我旁边,居然当我不存在,难道说不怕我是抢匪吗?”
这话一出,我忍不住笑:那股子“颜王式”顽皮,还在
你说他是“悍匪”,也好,你说他是“规矩破坏者”,也行
他用玩笑回应风波,比一本正经更像他的方式
对比来看,这两年娱乐圈的移民传闻不罕见
2025年6月,港媒传孙俪邓超要全家去英国,没证据,热度却飞起;
随后孙俪发文庆祝结婚15周年,说“与邓超老年定居上海”,侧面把谣言熄火
另一边
2025年虞书欣深陷舆论,家族争议叠加“已移民新加坡”的传闻,品牌紧急切割,掉粉迅速,但至今无明确证据坐实
这些案子说明
明星相关传闻传播快、影响广,一旦标签贴上,社会评价就容易被裹挟
我在意的不是八卦结局,而是这类事件对人和行业的反噬
看法很简单:信息跑得比事实快,法律追得比情绪慢
证据也在眼前,孙红雷案里
单条造谣视频能冲到千万浏览,舆论的惯性把人推向“跑了”的想象
影响呢?
公众的信任被消耗,艺人被动花时间维权,真正的作品讨论被噪音淹没
从这个角度看
明星需要更快学会用法律与透明的沟通自保,我们也该学会等待判决和事实再下判断
那句“我移民哈尔滨了”,我记了很久
它像个轻松的段子,又像一支小针,把夸张与现实缝回一处
风波之后,他的近况并不神秘:散步、写剧本、偶尔调侃
还是那个直接、不绕弯子的红雷哥
更扎心的是
他不拿道歉书当战利品,也不把赔偿当报复,像是把尘埃拍掉,继续往前走
有人问,接下来呢?
我更关心他说过的“平时都在弄剧本”
如果下一次我们再见到他,是一部有火候的新戏,那才是对这段风波最好的回应
至于那些不时冒头的“移民、资产转移”传闻
愿我们都把这次判决记住——真相要靠证据,名誉要靠法律,情绪要靠自律
最后
他还是那个孙红雷,依旧不被规则束了手脚,偶尔调皮,但把分寸握得很稳
我在乌镇的照片里看见的,不是逃离,而是归来
这就够了
来源:琳熙短剧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