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常荣幸能与大家齐聚一堂,分享我校在德育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古人云:“敬天爱人,道法自然。”自然是最好的课堂,绿色是生命的底色。近年来,我校秉持“春风化雨,润泽人生”的办学理念,以培养“热爱自然、担当责任、全面发展”的“逐绿少年”为目标,创新构建了“134”润
《构建“134”润德育人模式,做“逐绿少年”的引路者》
----校长德育工作经验交流发言稿
各位教育同仁:
非常荣幸能与大家齐聚一堂,分享我校在德育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古人云:“敬天爱人,道法自然。”自然是最好的课堂,绿色是生命的底色。近年来,我校秉持“春风化雨,润泽人生”的办学理念,以培养“热爱自然、担当责任、全面发展”的“逐绿少年”为目标,创新构建了“134”润德育人模式,将自然教育与德育深度融合,让德育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学生成长。下面,我从模式内涵、实践路径和现实思考三个方面展开汇报。
一、明晰内涵:“134”润德育人模式的核心架构
“134”润德育人模式是我校基于自然教育理念和德育工作实际,经过多年探索形成的系统性育人体系。它以“一个核心目标”为引领,“三大育人支柱”为支撑,“四项实施路径”为抓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为“逐绿少年”培养搭建了清晰的框架。
(一)“1”个核心:培育“逐绿少年”的育人目标
我们所倡导的“逐绿少年”,不仅是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践行者,更是兼具绿色品格、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这一目标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绿色”从自然生态延伸至精神生态——既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生命的珍爱之情,又引导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塑造诚信、友善、担当、坚毅的品格特质,让“绿色成长”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鲜明底色。
(二)“3”大支柱:支撑育人体系的坚实根基
三大支柱如同鼎之三足,为“134”模式提供了稳固支撑。一是“绿色理念引领”,将自然教育、生态德育融入办学思想,渗透到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二是“特色载体支撑”,打造“青青园”劳动实践基地和“植物拓印”等校本课程,让德育有具体的落脚点;三是“协同机制保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形成培育“逐绿少年”的合力。这三大支柱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确保了育人模式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三)“4”项路径:落实育人目标的实践抓手
四项实施路径聚焦“知、情、意、行”四个维度,推动德育目标落地。“知”即绿色认知培育,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普及自然科学和生态环保知识;“情”即绿色情感激发,借助实践体验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奇;“意”即绿色意志锤炼,在劳动实践、困难挑战中培养学生的坚持与担当;“行”即绿色行动养成,引导学生将环保理念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四者层层递进,实现了从认知到行动的完整育人闭环。
二、深耕实践:“134”模式下的德育品牌打造
理念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我们以“134”模式为指引,从队伍建设、基地课程、活动载体三方面发力,打造具有自然特色的德育品牌,让“逐绿少年”的培养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实。
(一)建强“双师型”育人队伍,夯实育人基础
教师是“逐绿少年”的引路者,队伍素质直接决定育人质量。我们着力打造“双师型”德育队伍——既懂教育教学,又懂自然生态知识。一方面,开展“自然教育专题研修”,邀请生态专家、园艺师进校园,对教师进行植物栽培、生态观察、自然教育方法等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组建“绿色德育教研组”,定期开展主题研讨、课程开发、活动设计等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将自然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如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撰写“植物观察日记”,数学教师引导学生统计“青青园”作物生长数据,科学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校园生态小调查”,让各学科都成为培育“逐绿少年”的阵地。同时,我们还聘请社区农技员、环保志愿者担任校外辅导员,丰富队伍结构,为德育工作注入多元力量。
(二)打造“青青园”劳动实践基地,培育劳动素养
我们充分利用校园闲置地块,打造了“青青园”劳动实践基地,将其划分为“蔬菜种植区”“花卉培育区”“果树养护区”等板块,每个班级承包一块“责任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翻土、播种、浇水、施肥到收获,全程参与作物的生长过程。春日里,他们播种希望的种子;夏日里,他们顶着烈日除草浇水;秋日里,他们分享丰收的喜悦;冬日里,他们学习作物越冬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劳动技能,更体会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培养了责任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还将“青青园”与学科教学结合,开展“作物生长周期观察”“植物与环境关系探究”等实践活动,让劳动教育与科学探究、德育培养有机融合,实现了“劳动育人、实践育人”的双重目标。
(三)开发“植物拓印”校本课程,涵养审美与创造
为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自然之美,我们开发了“植物拓印”校本课程,将自然教育与艺术教育巧妙结合。课程中,学生走进校园、走进“青青园”,采集不同形状、不同纹理的树叶、花瓣,学习拓印技巧,将自然的肌理转化为独特的艺术作品。从选材、构图到拓印、修饰,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创造的乐趣。学生们不仅创作了拓印画、书签、环保袋等作品,还将作品与环保理念结合,设计出“保护植物”“节约资源”等主题文创产品。这门课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更让他们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学会观察、懂得欣赏,激发了对自然的热爱与珍视之情,成为我校德育品牌的一张亮丽名片。
(四)开展系列绿色主题活动,深化育人实效
我们以重要时间节点和生态环保主题为契机,开展系列特色活动,让绿色德育融入日常。每年春季举办“校园植树节”,组织学生植树种草,为校园添绿;世界环境日开展“环保小卫士”行动,走进社区清理垃圾、宣传环保知识;秋季举办“丰收文化节”,展示“青青园”劳动成果,开展农产品创意加工等活动。此外,还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我先行”“节约水资源”“废旧物品改造”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对绿色理念的认知,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这些活动形式多样、内容鲜活,让德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践行的生动实践。
三、直面挑战:在反思中探索德育新路径
在“134”模式实践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集中在劳动教育与校本课程的拓展深度和广度上,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
(一)劳动教育的深度拓展面临瓶颈
目前,“青青园”劳动实践主要集中在基础的种植养护层面,劳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拓展。一方面,受季节、场地、师资等因素限制,劳动实践的内容相对单一,缺乏系统性的劳动技能培训和深度的探究性学习;另一方面,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深度不够,未能充分挖掘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科学素养等方面的潜在价值。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计划进一步优化“青青园”规划,增设“生态养殖区”“无土栽培区”等板块,丰富劳动内容;同时,邀请农业专家、科技工作者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和指导,引导学生开展“作物品种改良”“绿色种植技术探究”等深度实践项目,提升劳动教育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二)校本课程的广度延伸存在困难
“植物拓印”校本课程虽然受到学生喜爱,但目前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与其他自然教育课程的衔接不足,课程的辐射范围也较为有限。同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更新速度较慢,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下一步,我们将整合校内外资源,拓展校本课程体系,开发“自然观察”“生态手作”“环保创意”等系列课程,形成自然教育课程群;加强与校外自然博物馆、植物园等机构的合作,引入优质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建立课程资源动态更新机制,鼓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让校本课程更具生命力和吸引力。
各位同仁,培育“逐绿少年”是一项长期而美好的事业,构建“134”润德育人模式是我们探索的起点而非终点。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春风化雨,润泽人生”的理念,在实践中反思,在创新中前行,不断完善育人模式,丰富德育内涵,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绿色滋养中健康成长,成为担当生态文明建设大任的时代新人。
我的发言完了,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重磅好消息!!
《学校德育工作材料汇编》(2025升级版)新鲜出炉!需要的朋友私信!!
史诗级的学校德育工作材料汇编!
绝对是德育工作材料的“天花板”!
《学校德育工作材料汇编》(2025升级版)内容丰富、新颖独特、体系完整、质量上乘,完全符合当下学校德育工作实际,具有鲜明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要说用它“迎检”和上报材料了,就是用它来指导学校德育工作都“绰绰有余”。
《学校德育工作材料汇编(2025升级版)》包括17项241篇高质量德育工作材料,分别是:
第01项:“学校德育工作规划”09篇;
第02项:“学校德育工作计划”52篇;
第03项:“学校德育工作总结”37篇;
第04项:“学校德育工作汇报”09篇;
第05项:“学校德育述职报告”08篇;
第06项:“学校德育发展报告”02篇;
第07项:“学校德育工作目标”02篇;
第08项:“学校德育工作职责”08篇;
第09项:“学校德育工作常规”10篇;
第10项:“学校德育行为规范”05篇;
第11项:“学校德育工作考核”07篇;
第12项:“学校德育工作方案”19篇;
第13项:“学校德育工作案例”12篇;
第14项:“学校德育管理方案”13篇;
第15项:“学校德育工作制度”16篇;
第16项:“学校德育工作讲话”27篇;
第17项:“学校德育工作手册”04篇;
《学校德育工作材料汇编》(2025升级版)一部分是“原创”,另一部分是“精选”。汇编中的材料全部都是word文档,而且材料都已经整理排版完毕,填上学校的名称就是成形的材料,插入工作照片就能成为美篇、PPT或手册,特别“接地气”,一定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来源:学校工作材料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