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拦截!24架苏-35的真实使命,绝非“落后”这么简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0 08:45 1

摘要:这一幕近期被外媒曝光后,瞬间引发热议:为何在中国空军已列装歼-20、歼-16等先进战机的今天,仍是这款“过气明星”冲锋在拦截一线?难道真因为它性能落后,只配当“陪练”?

碧空如洗,南海之上,一架苏-35战机以近乎垂直的角度猛然跃升,机翼与菲律宾巡逻机的距离不足百米。

这一幕近期被外媒曝光后,瞬间引发热议:为何在中国空军已列装歼-20、歼-16等先进战机的今天,仍是这款“过气明星”冲锋在拦截一线?难道真因为它性能落后,只配当“陪练”?

伴随时间的倒回至2015年,中国一举斥资20亿美元将俄罗斯的24架苏-35的“终极侧卫”引进了中国空军的行列,标志着我空自主的第三代主力机的诞生,同一时间也推动了我空的战略性大国的跃升。

但随着歼-20的试飞和歼-16的即将量产,苏-35的突然来临似乎又将填补了我们这段战力空窗的存在。

以其配备的先进的117S型矢量发动机的“眼镜蛇的机动”更是成为其招牌的动作,而配备了400公里的远距探测能力的“雪豹-E”雷达的威力也就可想而知的碾压了同期的欧美的先进的产品了。

以当时的苏-35来说,实属“临时的王牌”——那时的苏-35,基本上就是“临时的王牌”,在一系列的对比中都以更高的出色表现为一方的胜利者,自然也就被当时的军方及民间的军迷们冠之以“王牌”之称。

但事实上,苏-35的“王牌”之称也并非毫无根据,它的高出色的飞行性能、强大的火力、完善的电子对抗系统等等都使得它在近代的空战中具有了绝对的上风,更何况当时的中国空军中基本上没有真正的近代空战的经历。

更何况当时的中国空军中基本上就没有真正的近代空战的经历,更何况当时的中国空军中就苏-35这架机型就只有那么几架,根本就不构成对任何一架歼-8的威胁,所以当时的苏-35的“王牌”之称就更为的可信了。

谁知国产战机进步速度超乎想象。歼-16批量服役、歼-20形成战力,苏-35的短板迅速暴露。

它的无源相控阵雷达面对隐身目标时,实际探测距离缩水至不足百公里,受俄方源代码限制,只能搭载射程百余公里的R-77导弹,而国产霹雳-15的射程已突破200公里,演习中,苏-35屡屡被歼-16“击落”,渐渐从主力退居二线。

但“退居二线”不等于“无用武之地”。南海维权任务有其特殊性:对手多是P-8A反潜机、螺旋桨巡逻机等非隐身目标,无需歼-20这等“大杀器”出手。

苏-35机动性强、滞空时间长,机内载油11.5吨,配合副油箱可巡逻数小时,正是消耗战的理想选择。它的俄制电子系统与国产装备隔离,执行任务时不易泄露我军核心数据,相当于一道“信息防火墙”。

更关键的是战略考量,但以歼-20的“娇贵”的隐身涂层为代价,它的出动频率也就高了,不免会因“频繁出动”而使其所受的损耗也就相对增大,而歼-16则由其“任务繁重”而不宜长期的“蹲守”在前沿的战区等等都说明了两种机型的存在都带来了新的麻烦,但苏-35却奇妙地在“威慑的力量”和“可控的成本”之间找到了最好的平衡。

其庞大的机体加上一系列的炫酷的机动就足以形成对人的视觉的极大的压迫,如上次拦截澳大利亚的P-8A反潜机时就将对方机组的士气打的落地后还需要进行心理的疏导。苏-35的“不开火的博弈”也的确得心应手,在这样一场无声的对抗中,先机不可得,时机也难以把握,但最终却一一得手。

如今,24架苏-35已服役十年,理论寿命还剩二十年。尽管已不再是中国空军的锋锐的战机,但却成为最称职的“守门员”。从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苏-35的角色变迁,恰是中国航空工业崛起的生动注脚。每一次的升空都在无声的告诉了世人:中国的领空,不仅仅是某一款高超的武器的秀场,更是我们一套精心的分层、物尽其用的战略艺术的完美诠释。

来源:三金武器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