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叙事诗词鉴赏与注解8(连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0 07:37 1

摘要:王维此诗大概创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若按此时间,王维大约26岁。在王维创作《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时,綦毋潜落第了,而王维是已经中举的。王维在开元九年(721年)就进士及第了,而《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大约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此时王维仕途较为顺畅,而綦毋

《送綦母潛落第远乡》唐.叙事诗.王维著

圣代无隐者 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渡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王维此诗大概创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若按此时间,王维大约26岁。在王维创作《送綦毋潜落第还乡》时,綦毋潜落第了,而王维是已经中举的。王维在开元九年(721年)就进士及第了,而《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大约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此时王维仕途较为顺畅,而綦毋潜科举落第,王维便写下此诗送友人返乡,诗中充满了对友人的同情、劝慰和鼓励。说明王维善于与朋友交往相处,无同行相妒的心态。

綦毋潜也是唐代诗人,字孝通(一作季通)。他是虔州(今江西赣州)人,后徙居润州丹阳(今属江苏)。开元十四年(726年),綦毋潜赴长安应进士举落第,王维就写了这首诗为他送别。王维和綦毋潜很可能在长安相识。綦毋潜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后,王维在长安一路相送,长安有很多可供送别的地点,像灞桥,它是古人送别时的常见之地,“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人们常在这儿折柳送别友人;还有都门,作为长安城的重要出入口,也是送别场景的热门选择。在送他走之前,王维特意摆了酒席给他饯行。送走綦母潜之后,王维作此诗。

王维的这首诗对失意中的綦毋潜是莫大的温暖慰藉。可见王维是非常注重朋友关系的人。

在唐诗的璀璨星河中,送别诗犹如一颗颗闪亮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在诗人王维眼中,唐朝就是个盛世。他自己通过科学举考试得到了很多,这个圣明的时代是没有隐士的,那些有着卓越才华和高尚品德的人,都纷纷出来为国家效力。就像在一个盛大的舞台上,各路英雄豪杰都汇聚于此,想要一展身手。这里的“圣代”表达了王维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肯定,认为是一个适合人才施展抱负的时代。我说过王维是个左右缝缘的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很多文人都怀揣着梦想,希望能通过科举等途径。而王维自己正是通过科举考试得到了自己的一切。在他眼里,唐朝就是个圣代。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是说人生抉择的无奈“遂令”是“于是使得”的意思,有一种因果承接的意味,就好像一系列事情发展到这里,自然就产生了后面的结果。“东山客”,这里用了一个典故,东晋时期的谢安,他曾隐居在东山,后来出山为官,成就一番大业。所以“东山客”通常用来指代那些隐居的贤士。而“采薇”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源自伯夷、叔齐的故事,商朝灭亡后,伯夷、叔齐不愿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后来“采薇”就成为了隐居生活的象征。

那么“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整体的意思就是,像谢安那样的隐居的贤士,也顾不上去过隐居的生活了。在王维所处的时代,社会有着一种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风气。对于许多有才华的文人来说,他们心中既有隐居山林、逍遥自在的梦想,又有着在官场一展宏图、报效国家的抱负。当机会来临,或者迫于现实的压力,他们往往不得不放弃隐居的念头,投身到世俗的事务中去。可以看到古人在人生道路选择上的无奈。就拿王维自己来说,他一生也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他早期也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渴望在朝廷有所作为,但后来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变故,他又向往着隐居生活,写下了许多山水田园诗来表达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然而,现实却不允许他完全归隐,他还是要在官场中周旋。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人生失意中的自我坚守。“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这句诗,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古人复杂内心世界的大门,让我们窥探到他们在人生困境中的思考与坚持,“金门”指的是汉代的金马门,是学士们待诏的地方,后来就成为了进入仕途、接近皇帝的象征。“既至金门远”意思是,已经来到了接近仕途的门槛,却还是距离成功很遥远。友人綦毋潜参加科举考试,本想着能够一举高中,踏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现实却很残酷,他落第了,就好像已经走到了金马门的跟前,却被拒之门外,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孰云吾道非”,“孰”是“谁”的意思,“吾道”可以理解为自己所坚持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准则。这句话的意思是,谁能说我所坚持的道路是错误的呢?綦毋潜虽然落第了,但他并没有怀疑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和所坚持的道路。在那个时代,科举考试是文人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落第对于一个文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友人綦毋潜并没有因此而否定自己,他坚信自己的才华和所坚持的理念是正确的。

“江淮渡寒食,京洛缝春衣”:“江淮渡寒食,京洛缝春衣”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追和柳恽》。“江淮渡寒食”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在江淮地区,正值寒食节。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同时也会进行祭祀、踏青等活动。诗人或许正置身于江淮的渡口,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感受着寒食节的氛围。江淮一带,水网纵横,渡口是人们交通往来的重要枢纽。在寒食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渡口可能更加热闹,人们带着祭品去祭祀祖先,或者趁着节日出门游玩。而诗人站在渡口,心中或许也涌起了对时光、对人生的感慨。王维在这里用了李贺的诗

虽然生活的场景切换了,但是生活还是要过下去。

“置酒长安道 同心与我违”写诗人在长安为落第的綦毋潛践行喝酒,

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送别场景。长安作为当时的都城,是繁华热闹的中心,也是文人汇聚、求取功名的地方。王维在长安的大道旁摆下酒席,为綦毋潜送行。“置酒”这一行为,体现出王维对好友的重视和深情厚谊,在古代,设宴送别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同心与我违”则表达了王维内心的遗憾。“同心”指的是王维和綦毋潜志同道合,他们有着相似的理想和追求。然而,如今綦毋潜落第,不得不离开长安返乡,这意味着两人暂时不能再一起为理想奋斗,“与我违”凸显了离别的无奈和不舍。

“行当浮桂棹 未几拂荆扉“描绘了綦毋潜接下来的行程。“行当”表示即将、马上,“桂棹”指的是用桂木做的船桨,在这里代指船。綦毋潜即将乘船离开长安,踏上返乡的旅程。船在古代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浮桂棹”给人一种悠然、漂泊的感觉,暗示着綦毋潜未来的人生道路或许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一幅落寞又诗意的黄昏画面,写诗人杵在岸边看到友人离开的时候;描绘出一片在远方连绵的树林,它们在视野中隐隐约约,像是一条绿色的丝带。

“孤城当落晖”,“孤城”给人一种荒凉、寂寞的感觉,一座孤零零的城池,矗立在大地上。

是诗人在长安摆上酒席送綦毋潛返乡,见到他坐上船离开了的场景。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失意中的豁达与慰藉。王维在这里用了高适的《別董大》中的诗句,整句话意思是,我的谋略恰好没有被人采纳。是指落地返乡的綦毋潛坐着小船离开了京城,他的才学未被认可,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挫折,并不是就沒有赏识他的人。只是世上了解你、赏识你的人稀少。

王维的这首诗写了一个自己摆酒宴送一个科考落第的友人返乡的事情,王维规劝友人继续努力,来日方长。

译文:

唐朝就是个盛世

这个圣明的时代是没有隐士的

那些有着卓越才华和高尚品德的人

都纷纷出来想为国家效力

就像在一个盛大的舞台上

各路英雄豪杰都汇聚于此想要一展身手。

这是一个适合人才施展抱负的时代啊

人生的抉择往往有时也会无奈

就好像一东晋时期的谢安

他曾隐居在东山

后来出山为官成就了一番大业。

即使像谢安那样的隐居的贤士

也顾不上去过隐居的生活了

当机会来临往往不得不放弃隐居

投身到世俗的事务中间

人生失意中有自我坚守

坚守就像一把钥匙

能打开复杂世界的大门

让我们窥探汉代的金马门

那里是学士们待诏的地方

后来就成为了进入仕途接近成功之门

既然已经来到了接近仕途的门槛

虽然却还是距离成功很遥远

现实虽是非常残酷

你虽落弟了就好像已经走到了金马门的跟前

谁能说你所坚持的道路是错误的呢

诗人李贺的《追和柳恽》

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在江淮地区正值寒食节

这一天人们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

同时也会进行祭祀踏青等活动

我在这里的渡口为你送行

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我们一起喝酒

感受着寒食节的氛围

我们都是志同道合的人

有相似的理想和追求

虽然我们两人暂时不能再一起为理想奋斗

船就在岸边你将踏上返乡的旅程

等你离开已经是落寞了黄昏

我还人杵在岸边看到你的船

驶进一片在远方连绵的树林

视野中隐隐约约中

像是一条绿色的丝带。

想来你的才学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挫折

并不是就沒有赏识你

只是世上了解你赏识你的人稀少。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