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真的盼着人得病?别让偏见遮住了真相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0 08:31 1

摘要:其实很多医生的愿望都很朴素,就像那句老话说的 “宁可架上药生尘”。没有这份初心的人,不会选择当医生 —— 凭他们的脑力、毅力和精力,完全能选更轻松的行当,没必要跟自己较劲。

“医生巴不得得病的人越来越多”—— 这大概是针对医生由来已久,也最深的误会。

在这种误解里,医生成了 “雨天卖伞的人”:盼着雨下得越久、浇得越透,自己才能多赚钱。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很多医生的愿望都很朴素,就像那句老话说的 “宁可架上药生尘”。没有这份初心的人,不会选择当医生 —— 凭他们的脑力、毅力和精力,完全能选更轻松的行当,没必要跟自己较劲。

就算抛开道德和理想,从最功利的角度说,医生也不希望有人得病。因为他们的父母、子女、至亲至爱,也都是普通人,也会面临生老病死。没人会盼着自己的家人受苦,医生也不例外。

但我不想简单地给出 “否定” 答案,这个问题不能非黑即白。因为人类在医疗领域的努力,本身就存在一个悖论:

长远来看,所有医务工作者的目标都是减少患病率,让大家少生病、不生病;可当下,医疗资源的配置、服务质量的提升,甚至医学的进步,又离不开一定的服务量支撑。

再回到 “医生盼着人得病” 的说法,这里其实偷换了一个关键概念:医生从不想让 “健康人变成患者”,但当患者已经存在时,专业的医生会希望某类疑难重症能相对集中。

不是为了 “多赚钱”,而是只有接触足够多的病例,医生才能发挥专业所长,积累经验、提升技能,在特定领域把诊治水平磨得更精。就像外科医生需要多上手术台才能提高技术,内科医生需要多接触病例才能精准判断 —— 这是医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 “谋利”。

我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有这种误解。走进大城市的三甲医院,看到挂号、就诊的人排成长龙,本能就会觉得 “医生靠病人赚钱,自然希望人越多越好”。

可这不是医生的问题,反而是医生的苦恼。在理想的医疗模式里,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该各司其职:普通感冒、慢性病随访这类问题,在社区医院就能解决;只有经过分级诊疗筛选,确实需要更专业治疗的复杂病例,再转到三甲医院的对应科室。

这样一来,轻症患者不用跑远路、花时间排队,重症患者能得到更精准的治疗。可现在,不管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挤,这种 “多” 不仅没好处,反而辜负了医患双方 —— 轻症患者白折腾,重症患者的就诊效率也被拉低。

所以医生真正希望的,从来不是患者 “多” 或 “少”,而是 “匹配”。

什么是 “匹配”?让社区医生专注解决常见病,让三甲医院的专家聚焦疑难重症;让每个医生都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持续深耕,不断提升能力 —— 这就是匹配。在这种匹配里,医疗不再是机械的 “看病收费”,而是基于专业认同的医患协作。

写到这里,想再多说一句:如果有人读完这些,还是觉得 “医生就盼着人得病”,那真的有些不近人情。

对医生来说,比起 “患者数量”,他们更在乎、更渴求的,是能在阳光下工作 —— 不必担心被猜疑,不必恐惧被误解,能安心地和患者肩并肩、背靠背,用自己的专业救治伤病。然后凭这份付出,获得作为医生的尊严和体面。

试想一下,当一份工作的价值能被正视、付出能得到合理回报,谁还会愿意靠 “增加工作量” 来证明自己?

来源:重症医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