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给甲方做品牌计划,我最怕两类文档:一种是“宇宙真理版”,宏大到没有边界,读完也不知道明天上午九点该干嘛;另一种是“采购清单版”,塞满了活动、节点、预算,却没人敢拍胸脯说:这三件事打赢了,我们就赢了今年。真正有用的计划,应该像一把开门的钥匙——把取舍写在一张
品牌计划:把取舍写在同一张纸上,也能打仗、还能对账(计划篇)
每年给甲方做品牌计划,我最怕两类文档:一种是“宇宙真理版”,宏大到没有边界,读完也不知道明天上午九点该干嘛;另一种是“采购清单版”,塞满了活动、节点、预算,却没人敢拍胸脯说:这三件事打赢了,我们就赢了今年。真正有用的计划,应该像一把开门的钥匙——把取舍写在一张纸上,让所有人一抬头就看见“今年一定要赢的仗”,并且能打仗、能对账。
这篇文章,我不讲教条,只讲我反复踩过坑、也反复验证符合我们服务公司务实、高效、能落地的原则。它的骨架来自国际成熟模板,但落地逻辑是我在中国市场里磨出来的路子。你会看到:怎样用两小时做完“会说话”的诊断,怎样把“北极星—关键议题—策略—战役—衡量”压进一页纸,怎样在预算、人效、渠道、内容上收敛到“少而狠”,以及怎样用MMM这种硬测量让计划真正“对账”。这一切,都是为了把一句话落到底:计划不是把一堆事写下来,而是把“今年不做什么”划掉。我们的品牌年度计划核心价值也在这里——逼你在同一页面做出取舍与承诺。
一、我为什么坚持“一页品牌计划”
我见过最靠谱的老板,问计划只看三件事:你今年要赢什么、靠什么赢、赢到什么程度算赢。回答这三件事,不需要一叠纸;但要把组织带上路,就必须有一张所有人能随时对齐的“作战图”。一页的好处,不是“薄”,而是迫使你取舍。当一张纸容纳不了你想做的一切时,你就会开始问:哪个动作能真正改变漏斗?哪个场景能真正抬高“被想起的概率”?哪个渠道是增量,哪个只是搬家?当你把这些问题说透,计划自然“瘦身”,但力量感反而更强。
在表达上,我最推崇把这张纸按“北极星—关键议题—核心策略—战役与预算—衡量与学习”串起来。它与OGSM(Objective、Goals、Strategies、Measures)在精神上完全契合:一句明确的意图,一组可度量的目标,三条以内的策略,配上清晰的度量与节拍。OGSM的价值本来就在于把战略与执行压成单页对齐工具,被很多跨国公司长期使用;你不必迷信缩写,但要相信“单页对齐”的威力。
二、动笔前的两小时:把“诊断”做成能指路的话
我常被问:一页计划怎么写得精准?答案其实在动笔之前。给你两小时,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把事实说清。
先把品牌漏斗按“认知—熟悉—考虑—购买—复购—忠诚”拉一遍,找出真正的短板。不要拍脑袋说“要拉新/要做忠诚”,而是用追踪数据或简单的样本访谈告诉自己:到底是“被看见不够”还是“被看见了也不买”。如果品牌追踪暂时不全,先用搜索份额做体温计,它在多个行业被用作“未来份额的领先指标”与“品牌健康的代理指标”,能帮你早早看见“被想起的概率”在变。
第二件事:把心智说准。
从“产品语言”切到“起心动念的语言”。把用户进入这个品类的类别进入点(CEPs)一条条写出来——加班犯困、健身后补能、孩子课间安心、周末犒劳自己……问自己:今年我们要优先在哪几个CEP上“被想起”?再看一眼你现有的差异化品牌资产(DBAs)——颜色、形状、口号、声纹——它们能否在这些场景里“看一眼就知道是你”?当场景与资产打通,你才知道“该说什么、在哪里说、说成什么样子才像你”。
第三件事:把刺扎准。
把“关键议题”写成反问句:如果预算被砍30%,我还坚持做哪三件事?竞争对手复制我的战术后,我还能赢在哪里?一年后我想让用户自然地说出关于我们的哪一句话?哪个区域/渠道是真增量,哪个只是把老客搬来搬去?当这三件事说定了,再去写一页纸,速度会快得惊人。
三、把取舍写在同一张纸上:一页品牌计划,怎么排布
一页的篇幅足够,但每一寸都要“花在刀刃上”。我一般这么排布:
先立“北极星”。
一句话的心智主张,不是口号,而是今年要在真实场景里“被想起的那句话”。例如:让“健康、无负担的小零食”成为上班族10点和4点的自然选择。北极星要能落进CEP,要能被现有DBAs托住,更要能被证据举起来。明年主张可以更新,但今年就盯紧这一句。
再摆“关键议题”。
把你刚才那三五个反问句,换成能落地的议题。比如:我们要先攻“通勤/办公室”还是“运动后”这个CEP?华东铺货亮眼但西南复购低,问题出在体验、价格还是陈列?抖音转化漂亮但退货高,要不要牺牲一点转化换来更低退货?关键议题不是“痛点清单”,是“决策清单”。
然后是“三条以内的核心策略”。
比如:其一,心智锚定——用“大创意地图”把“承诺—故事—创新—购买时刻—体验”一条线打通,让那句北极星在不同触点都能“顺嘴出现”;其二,渠道取舍——强攻一个区域/一个通路,先赢再全;其三,价格与结构——坚决避开赤裸裸的价格战,用“价格瀑布+组合包规+陈列合作”把利润守住。价格瀑布是发现利润“漏水点”的老工具,别嫌旧,但很有用。
最后落到“战役—预算—衡量—节拍”。
把最高优先级的战役写清楚:目标是什么,时间窗是什么,预算多少,谁负责。衡量不要写成一排KPR,要分三层:品牌心智、增量因果、组合效率。这三层结合起来,才能把“看见与想起”—“成交的真增量”—“预算的最优解”串起来。
四、预算怎么写,才不会“年中就散架”
我知道“60/40”这件事被说得太多,但它确实是个好审视线:在大量跨行业研究里,大约60%用于长期品牌建设、40%用于短期促销激活,更有利于中长期的增长与利润。当然,不是每个品类都要照抄;客单价、渗透阶段、渠道结构都会让比例微调。但你至少要诚实地问:我们是不是把80%的力气都花在了“当周能看见”的指标上?如果是,系统性亏空会在明年跳出来。把两份预算并排在季度复盘里看,盯住BrandLift与销售的短中长指标一起动,组织才会愿意给长期“续命”。
五、指标怎么写,才能“真能对账”
计划不是靠感觉“执行到位”,是要靠指标举证。我一般把指标分为三层,每层都讲“因果”。
第一层:心智与被想起。
广告有没有把人“带到脑子里”?用BrandLift这种对照实验给出因果回答——回忆度、考虑度、主张是否被记住。这一步,是把“看见”与“想起”分开测的关键。BrandLift的方法在Google、DV360等官方文档里写得很清楚,适合月度复盘。
第二层:成交的真增量。
不要被平台ROI欺骗,ROI里有大量“本来就会发生的交易”。用平台的ConversionLift(随机对照试验)去测“有广告vs.没广告”的因果差,季度做一次就足以矫正思维:哪些钱是在带“净新增”,哪些钱只是“强行背了归因”。
第三层:组合效率与预算调仓。
当渠道、素材、地区一多,人的直觉会失灵。把MMM(例如Meta的开源Robyn)作为季度预算分配工具,看各渠道的饱和曲线与边际回报,用“加哪里—减哪里”的证据把预算重新摆一次。实验管因果,MMM管组合,这两样合起来,计划才配得上“对账”二字。
这三层之外,再配上你企业经营的“硬指标”:净新增、CAC/LTV、回收期、N+1/7/30/90留存、队列分析、价格—份额—利润三角……把品牌指标—增长指标—财务指标放在同一张看板里,计划就不是“营销部的热闹”,而是“经营层的选择”。
六、渠道与内容:别把“铺货”和“讲述”当两件事
我最常见到的失误,是把“渠道”当搬运、把“内容”当热闹。渠道的本质,是让用户在应该买到的地方买得到;内容的本质,是让用户在应该想起你的时候想起你。这两件事,本是同一件事的两面。你要做的,是先选一个主战场场景,围绕它铺一条标准化“样板间”:站外/站内短视频讲清那句北极星—用户一搜就看到你的答案—详情页用证据模块打消顾虑—货盘结构与权益把“第一次成功”变成习惯—私域把这句话讲熟讲透。只要这一条线跑顺了,其他场景照“模板”复制,组织的成功率会成倍提升。
别忘了差异化品牌资产的纪律性。颜色别乱换,口号别乱押,包装结构别乱搞。设计师当然有追求,但在“可识别”面前,风格服务于记忆。哪怕只是把一句话的节奏练顺,把一个开袋“咔嚓声”坚持到所有视频里,心智的路径都会变粗。
七、价格战之外,还有更体面的赢法
一到淡季,很多团队会条件反射地“再降10%”。我理解压力,但这恰恰是在稀释你刚建立的心智价值。把价格瀑布画出来,从标价到口袋价,沿途所有折扣、返点、促销、物流、服务、账期,哪一层在漏?很多“打价格战”的企业,并不是“卖得太便宜”,而是“漏得太多”。堵住漏点、把结构做聪明,比如推出“办公室囤货10袋购入装”“运动后蛋白+纤维的组合包规”,配合陈列合作与陈列资产,往往比直接降价更有效、更持久。
八、两段现场经历:一句话,改变一季
一个功能零食品牌的春季战役。
它在抖音上“看见的人很多,想起的人不够,买了的人退货高”。我们收紧到一句北极星——“好吃,也不必内疚”,选“健身后”这个CEP做样板:所有短视频都把第一口的愉悦和“无负担”的证据讲顺,搜索与详情页统一“证据模块”,货盘上推“运动后小组合”,私域用“第一次成功”的体验做沉淀。四周后,相关词的搜索份额抬头;两个月后,配有证据模块的详情页在平台的ConversionLift中显著更优;季度MMM的边际回报曲线上,理念型素材开始胜出。计划不是一句话赢的,是一条链路赢的。
一家母婴食品的终端翻盘。
它的广告里“安心”两字无处不在,但货架上总被误认。我们没碰北极星,只做“代码修复”:把品牌色做成高对比的“安全区”,把“检测章”固定在包装正面同一位置,把“无添加列表”换成一眼识别的“红线划掉法”。一个季度后,货架访谈里的“指认正确率”显著提升;品牌追踪也显示“安心+品牌名”的联结变强。同样的理念,因为可识别的代码被强化,就真正进了脑子。
九、计划与规划怎么打配合,才不越位
计划与规划常被混用。简单说,规划看“建什么能力”,计划看“今年赢什么仗”。规划是蓝图:组织、流程、系统、数据、能力建设、人才梯队;计划是作战:今年的北极星、关键议题、策略、战役、预算、衡量。两者不是二选一,而是上下一体:规划给计划提供“武器库”,计划给规划提供“实战反馈”。你可以把“规划”做成年度QBR的固定章节,但千万别把“能力建设的愿望清单”塞进一页计划里;一页计划只容纳“今年的承诺”。
现在的品牌全案喜欢把什么都往里塞,结果很多方案太厚重,你往往抓不到重点,战略的选择、规划的能力建设、计划的反馈,都在没有边界中变得模糊,很多公司相关团队已经分不清这些东西的主要作用了,尴尬的事,我喜欢把这些分开,往往被认为不专业,因为我不喜欢把这么多东西放到一起,就叫更专业的全案。
十、把它写出来、贴起来、用起来
如果你准备开写,就从今天晚上开始,拿一张A4(或PPT的一页横板),把下面这几块填满:一句北极星,三五个反问句式的关键议题,三条以内的核心策略,五个以内的战役(目标、时间窗、预算、负责人),三层衡量(BrandLift/SoS、ConversionLift、MMM),再加上红线(合规、舆情阈值、SLA)与节拍(每月看板、每季QBR)。明天把它贴到战情室;下周一早会,就按它派任务、分资源;季度QBR,就拿BrandLift、ConversionLift、MMM的结果把预算再分一次。计划不是写出来的,是跑出来的;但不写在一页上,组织就很难跑成一队。
最后,再提醒一句老生常谈却最重要的话:战略的本质是取舍。如果你的“计划”里什么都想做,那它就不是计划,只是一份愿望清单。把“不做什么”也写上去——这张纸,才算真正有了灵魂。
愿你的那一页纸,足够朴素,也足够锋利。写完,贴上墙;从明天开始,按它打仗、按它对账。
提醒的是,我们在更新完“如何写品牌年度计划”之前,会给大家模板示例ppt,望关注,我们明天见。
——完——
来源:玲玲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