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张密密麻麻的轮班表,道出了中国式养老的尴尬现实。平均分摊照顾老人的义务成了多少家庭不得已的选择。但对于子女来说,老人是否愿意这样被打散式的照料?亲情又该如何衡量?
文/之海
一张密密麻麻的轮班表,道出了中国式养老的尴尬现实。平均分摊照顾老人的义务成了多少家庭不得已的选择。但对于子女来说,老人是否愿意这样被打散式的照料?亲情又该如何衡量?
当过全职护工的周姐有个执念:"当年辞职照顾父亲整整三年,血糖、血压都熬高了。"可每当她看短视频里那些老人被温柔对待的场景,就会猛地背过身去。"算到责任就抠这么细?大哥大嫂说他们也要生活,可这不是一时的辛苦,而是整个人被拆得七零八落啊。"她说每次兄弟之间轮换前那一周最难熬,九旬老人心里其实什么都懂。
48岁的王海很实在:"再不轮流真撑不下去了。"照顾阿尔茨海默症母亲两年后,他整个人都变形了:体重直降14斤,轻微抑郁倾向。大姐专门从澳洲请了假分担,可只是杯水车薪。"护理员、护工的钱一分掰两半花,这哪是金钱能解决的事?"后来立了轮流值守表才算把局面稳住。"我妈现在认不出我,可只要触碰到她那截手腕,还会条件反射式地掐一下。"
知道32岁钱宁故事的,没人不心疼。他是全家学历最高的,然而守活寡般独居的爷爷在某天摔伤了腿骨后,成了堆人的烫手山芋。"大伯家人均嫌又乱又臭。"可这位三甲医院的主治医师突然发现,原来打个点滴就能救活人,而某些情况下的亲情异化才真正无药可医。他把95%精力花工作研究,换来的无非是一句:"轮得到你插嘴吗?"
像推倒了一块多米诺骨牌。老人病痛引发的连锁反应正迫使无数中年子女面向另一种存在主义的困境:当代人永远在权衡——该牺牲自我到什么程度?目前还没有标准答案。但是你不由担心,当轮值的那天最终落在自己身上时,谁敢理直气壮地说准备好了?
曾热播电视剧《都挺好》里被扇耳光的苏明玉让人觉得荒诞,实际上许多人正在经历比戏剧还撕扯的现实。
比极端故事更要警惕的是隐秘蔓延的平均主义—平摊的不只是时间,往往是下意识的疏离和责任感的消散。
当今现实上演着太多类似剧本:确认完账户余额和护工排班后的下午,人们才讪讪地挤出"该回家看看"的决心。
什么样的一代人才会哀而不伤地咽下这份滞后的亲情?我们绕不开的终究是那个终极问题:生命尊严的定价权,不该湮没在借口和机制里。此时此刻,看到轮值表上那个被反复勾画的日期,就让痛点敞亮些吧——说明你还活着,还有人记得把你排进生活清单里,哪怕以这种支离破碎的方式。
来源:爱琴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