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进步越挑剔,现在抱怨多了,恰恰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8 23:39 1

摘要:比如为什么改革开放前物质匮乏,大家反而感觉抱怨少,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舆论环境限制,还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解释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该理论认为基本物质需求满足后,人们才会对安全、尊严、公平等提出更高层次需求,如果物质基础还不能满足,人们焦点就会集中在温饱问题上

有人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抱怨和批评反而多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其实有理论研究解释其原因。

比如为什么改革开放前物质匮乏,大家反而感觉抱怨少,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舆论环境限制,还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解释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该理论认为基本物质需求满足后,人们才会对安全、尊严、公平等提出更高层次需求,如果物质基础还不能满足,人们焦点就会集中在温饱问题上。

但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那个解释的是以前为什么抱怨少。

今天我们用哈佛大学斯蒂芬·平克提出的“道德悖论焦虑”,来解释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都有明显进步,大家为什么抱怨还多了。

该理论认为物质条件的改善与精神文明的提升,反而可能激化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批判性。这一现象在改革开放后的我国尤为明显。

我们在网上经常会被一些新闻吸引,比如一个年老的农民还在下地干活,比如报道一个腐败案例,对比贫困人群的艰难,会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些反映负面的新闻通过发达的网络媒体到处传播,会让我们形成一种认知偏差。

平克指出,人类倾向于通过这种“易得性偏差”评估风险,更容易被频繁报道、冲击力强的负面事件影响判断。比如我们会被无形中灌输一种普遍认知,比如腐败严重,贫富差距,弱势群体没有保障等。

相反的,正面积极的社会进步长期成就,比如贫困率下降、福利体系的覆盖,对腐败问题的遏制等,因为缺乏“新闻价值”而被淡化。社会进步被我们人为隐形忽略了,存在的问题又被我们人为显性扩大了,导致公众对问题的感知被局部放大。

比如一个老人倒地没人扶,通过媒体放大,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偏差,认为老人倒地都没人扶了,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只是扶老人这样的小事,被认为没有传播价值,人为淡化了。其实我们周围做好事的无处不在,外卖小哥每天都在做各种好事。

为什么大家对过去存在的问题往往忽略,而对现在的问题更为关注和抱怨呢,有个有趣的解释叫“历史近视眼”,意思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具有“近大远小”的特点,平克指出,社会进步是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累积结果,但人们对短期波动,比如对经济增速放缓更为敏感。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高速增长让我们有了“发展应持续加速”的预期,认为发展就应该是不断的高速线性增长。而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增速的自然回落容易被误解为“退步”,进而引发抱怨。

但是却忽略了我国这几十年来非凡的发展成就,也误解了一个庞大成熟的经济体,不可能像开始那样一直维持高增速。

改革开放前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生存问题,现在主要是社会公平、环境质量、贫富差距等发展问题,平克认为,这种需求升级是“进步悖论”的核心:社会越发展,对不完美的容忍度越低。

我们对生活质量的对比参照系,在改革开放前后也有了很大变化。

以前是“忆苦思甜”纵向对比,对国外发达国家的生活状况也不了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我们对美好生活想象的极限。改革开放后,有了国际视野,看到了北欧的高福利,发达国家的高收入,对美好生活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

这种“参照系升级”使人们不再满足于纵向进步,而是追求横向对标,进而对我国现在存在的差距和不完美更挑剔。这不是退步而是进步,这是参照标准更高的结果。

我国的改革是渐进式改革,改革初期的效率优先,让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但是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比如环境问题,劳工权益,福利保障体系完善等,存在滞后问题,平克认为,社会进步需通过制度完善逐步解决矛盾,但老百姓往往期待立竿见影的变革,一些问题的滞后解决,导致大家对问题的焦虑,对渐进式改革的抱怨。

平克认为,公众应该通过逻辑、概率论等工具客观评估社会进步,培养“数据思维”对抗认知偏差。比如GDP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人均寿命延长,恩格尔系数降低等量化数据,正确评价社会进步,纠正“今不如昔”的错觉。

平克的理论,还有其它方面的内容,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列举了。

平克的“道德悖论焦虑”理论认为,抱怨增多并非社会退步的标志,而是文明迈向更高阶段的阵痛。改革开放的成就提升了人民的“道德阈值”,使我们对不公、低效、污染等问题更敏感。这种焦虑本身是进步的产物。

这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抱怨和批判,“眼里容不下沙子”,是社会的进步,而不是用抱怨多了来定义社会的退步。

来源:史海趣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