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期,有大批来自古印度和西域国家的佛教僧人和居士、商人,为传播佛教,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敦煌、张掖、武威、洛阳、西安、南京、扬州等城市,在皇帝和王公贵族的支持下,翻译佛经、讲经说法。在他们的努力和推动下,佛教迅速在中国扎根、发展,走上了中国化的历程。西域胡僧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国家,随着时代的不同,构成稍有变化。汉晋之际,来自古代月氏、康居和安息等地的僧人在大江南北活跃,一些小乘经典被节录性地翻译出来;东晋五胡十六国以来,罽宾(今克什米尔地区)和龟兹地区的僧人发挥了重要作用,说一切有部的学术系统传入,大乘经典和印度佛学思想文化体系开始系统地输入;隋唐之际,来自中印度和南印度等地的僧人增多,密教典籍被系统地翻译出来,中国佛教的本土宗派开始形成,并深刻地影响了如今的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胡僧东来传教,有陆路和海路。海路一般是从扶南(今柬埔寨)或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搭乘商船转道而来;而陆路则是越过帕米尔高原,通过丝绸之路南道、北道或中道,经过和田、库车、伊宁等地,辗转到敦煌,然后沿河西走廊东向中原或江南。负笈东来的胡僧们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这是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东汉时期,时人对中亚来华胡人相貌是这样描写的:“莎车之胡,黄目深睛,员耳狭颐。康居之胡,焦头折頞,高辅陷□,眼无黑眸,颊无余肉。罽宾之胡,面象炙猬,顶如持囊,隅目赤眦,洞頞仰鼻。”这些对于胡人的描写,显然在审美心态上并不十分健康。也难怪,不同地域、种群和文化的差异,总会体现在心理接受的诧异方面。敦煌藏经洞所出唐代纸本绘画《行脚僧图》中,描绘了一位背负经卷、疾步前行的西域胡僧,为我们了解这一群体提供了鲜明生动的实例(图1)。摘要:汉唐时期,有大批来自古印度和西域国家的佛教僧人和居士、商人,为传播佛教,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敦煌、张掖、武威、洛阳、西安、南京、扬州等城市,在皇帝和王公贵族的支持下,翻译佛经、讲经说法。在他们的努力和推动下,佛教迅速在中国扎根、发展,走上了中国化的历程。西域胡僧
来源:瓜子儿霸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