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入秋后,气温骤降,甲型流感总是悄然而至。今年特别不同,甲流季来得比以往早,学校、办公楼里的“咳嗽声”已经此起彼伏。很多家庭还没准备好,就被病毒“偷袭”了。
每年入秋后,气温骤降,甲型流感总是悄然而至。今年特别不同,甲流季来得比以往早,学校、办公楼里的“咳嗽声”已经此起彼伏。很多家庭还没准备好,就被病毒“偷袭”了。
不少人慌了手脚,家里连退烧药都没有,更别提专门针对鼻塞、咳嗽的药物。也有人一股脑买一堆药,结果药不对症,反而耽误恢复。
家中常备6种基础药物,应对甲流引起的发烧、咳嗽、鼻塞就足够了。不必过度恐慌,也不必盲目囤药;关键是对症下药,科学应对。
很多人以为“甲流就是感冒”,忍一忍就过去了。这是个常见误区。
甲型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力强、潜伏期短、发病突然。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咳嗽、乏力、喉咙痛,还有鼻塞、流涕、肌肉酸痛等。严重时甚至出现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而普通感冒多为鼻病毒引起,症状较轻,发热一般不高,少见全身症状。两者虽然都影响上呼吸道,但性质和严重程度完全不同。
有些人一感冒就自己“硬扛”,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吃抗生素。抗生素对病毒无效,滥用只会增加耐药风险。甲流应对的关键不在“猛药”,而在及时识别、合理用药、对症处理。
甲流的这些症状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抗病毒的“副产品”。
发烧是体温调节中枢对病毒发起的免疫反应,适度发热有助于限制病毒复制。
咳嗽是呼吸道清除病毒与分泌物的本能反应,但持续剧烈咳嗽会影响休息和恢复。
鼻塞、流涕则是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所致,是病毒侵犯上呼吸道后的典型表现。
这些症状虽然不直接危及生命,却极大降低生活质量,尤其对老年人、儿童、体弱者影响更大。科学缓解症状、提高舒适度,是居家治疗的核心。
1.对乙酰氨基酚
这是家庭常用的退热镇痛药,适用于甲流引起的高热、头痛、肌肉酸痛。成人常用剂量是每次0.5~1克,每4~6小时一次,24小时不超过4克。
服用时要注意肝功能情况,忌与含相同成分的其他药物重复使用。
2.布洛芬
同样用于退热镇痛,适合对乙酰氨基酚无效或不耐受者。儿童建议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按照体重精准剂量服用。空腹服用易胃部不适,建议进食后服用。
3.盐酸伪麻黄碱
这是缓解鼻塞的对症药物,作用于鼻腔血管收缩,快速缓解粘膜水肿。常见于复方感冒制剂中。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儿童禁用。
4.氯雷他定或左西替利嗪
属于抗组胺药,用于缓解因病毒感染引起的打喷嚏、流鼻涕、鼻痒等过敏样症状。每日一次,副作用小,不易嗜睡,适合白天服用。
5.苯海拉明
若夜间咳嗽、鼻塞严重影响睡眠,可用苯海拉明缓解,兼具镇静作用,有助入睡。但不宜白天服用,避免嗜睡影响工作。
6.盐酸氨溴索
这是一种祛痰药,可稀释痰液、促进排出,适用于咳痰黏稠、难以咳出者。可口服,也有雾化吸入剂型。服药后多饮水,增强祛痰效果。
这些药物均为对症处理,不具备抗病毒作用。若症状持续加重,如高热超过3天、呼吸困难、剧烈头痛等,需及时就医。
很多人一听说“可以吃”就随便吃药,忽略了几个关键细节,反而让身体受累:
第一,发热不代表一定要降温。38.5℃以下的低热不建议强行退烧,除非伴有明显不适感。过早使用退烧药,可能掩盖病情进展。
第二,不同退烧药不能混用或交替使用。有些家庭一会吃对乙酰氨基酚,一会吃布洛芬,容易超量,增加肝肾负担。
第三,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剂量按体重计算,切忌按成人剂量减半。退热贴、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造成皮肤刺激或寒战。
第四,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处方使用,不是越早吃越好。只有在确诊甲流、症状严重或属于高危人群时才考虑使用。
还有一点常被忽视:药物保存也讲究。开封后的液体药品、混悬剂尽量在说明书标示时限内用完,避免变质;儿童药品需妥善收纳,防止误服。
勤洗手、戴口罩、开窗通风这三件事,胜过任何神药。病毒多经飞沫传播,物理阻断仍是最有效的防线。
家中如有感染者,应尽量单独隔离、分餐、使用专用毛巾和水杯,避免交叉感染。
饮食清淡、睡眠充足、适量运动能增强免疫力,是对抗流感的根本保障。别熬夜,别吃辛辣刺激食物,别忽视那些“小症状”。
特别提醒,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孕产妇是甲流的高危人群,建议每年按需接种流感疫苗,减少感染与重症风险。
甲流并不可怕,怕的是不当应对。家里备好基础药,了解各自用途,就能从容面对突如其来的症状。不是所有感冒都需要吃药,但每一次用药都必须有的放矢。
你家药箱里备齐了吗?这6种药你都了解吗?欢迎留言分享你的家庭应对经验,我们一起做好这个流感季的“内线防守”!
参考文献:
张倩,李晓云.《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与诊治进展》.中华传染病杂志,2022,40(6):361-365.
王晓玲,刘志宏.《家庭常用退热药物的合理使用研究》.中国药事,2021,35(2):210-214.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护理科普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