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陪邻居张叔去医院复查,他坐着轮椅刚到门口,就有志愿者主动上前推轮椅,门诊大厅里的坡道平缓无坎,挂号时自助机有语音提示,整个流程下来没费一点劲。张叔感慨:“以前来医院像闯难关,现在处处都方便,真是不一样了。”
上周陪邻居张叔去医院复查,他坐着轮椅刚到门口,就有志愿者主动上前推轮椅,门诊大厅里的坡道平缓无坎,挂号时自助机有语音提示,整个流程下来没费一点劲。张叔感慨:“以前来医院像闯难关,现在处处都方便,真是不一样了。”
2025年10月,国家卫健委和中国残联联合推进的“残疾人友好医疗机构”建设已在全国铺开,从医院环境到服务流程,再到费用报销,4个实实在在的新变化,把就医的“难点”变成了“顺点”。这些变化不是表面功夫,每个细节都戳中了残疾人看病的痛点,今天就带大家好好了解。
一、 医院“变贴心”:轮椅能畅行,信息听得清
以前残疾人去医院,最怕遇到“过不去的坎”——门口台阶太高、通道太窄,自助机操作看不懂。现在这些问题都有了针对性解决,医院成了“无障碍空间”。
二级以上医院都完成了关键区域改造,轮椅通道坡度严格控制在1:12以内,诊室门净宽不少于90厘米,轮椅进出毫无阻碍。北京协和医院门诊大厅还设置了触觉导览地图,视障患者用手触摸就能找到诊室位置。挂号、缴费的自助机新增了语音播报和大字模式,就算看不清屏幕,听着提示也能操作,不会用机器的话,旁边还有专门的人工窗口兜底 。
更贴心的是,医院里能免费租借轮椅、平车,急诊通道旁还备有移位辅助工具。上海的李阿姨腿部残疾,每次去医院复查,提前打个电话预约轮椅,到门口就能拿到,再也不用麻烦家人抬上抬下,她说:“现在来医院,腿脚再不方便也心里踏实。”
二、 挂号“不折腾”:有人帮跑腿,挂号有专窗
挂号曾是残疾人就医的“第一道难关”,网上操作不熟练,现场排队久,家属没时间陪同就犯愁。现在医院的服务流程做了优化,挂号缴费变得格外省心。
多渠道挂号让选择更灵活,除了手机、网上预约,还能让家人、家庭医生代挂号,医院还特意留了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方便不会用智能设备的患者 。很多医院大厅里有社工和志愿者提供导医服务,从挂号、找诊室到取报告,全程有人帮忙跑腿。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还设立了“残疾人优先窗口”,不用排队就能快速办理业务,标注清晰的指引牌在入口处就能看到,一眼就能找到位置。
成都的王大哥是听力障碍患者,以前挂号总因沟通不畅耽误时间,现在医院配备了专业助医员,全程用手语帮忙对接,挂号、预约检查十分钟就搞定。这些细节上的调整,让残疾人就医少了奔波和焦虑。
三、 花钱“少揪心”:报销比例涨,康复能报销
看病花钱是残疾人最关心的事,以前不仅报销比例不高,很多康复项目还得全自费,负担着实不轻。2025年的新政策在费用上给出了实实在在的优惠,大大减轻了经济压力。
医保报销比例有了明显提升,北京的重度残疾人门诊特殊病报销比例从70%涨到了85%,江苏部分城市的残疾人住院报销比例也从60%提高到75%。成都的李大哥今年做了关节置换手术,总费用5万元,按新政策报销75%后,自己只花了1.25万元,比以前省了7500元。
更让人高兴的是,康复项目也纳入了医保。浙江的残疾人做关节康复训练,每次费用能报销60%左右;山东对听力残疾人的助听器验配及调试服务,报销比例达50%。李大哥术后申请了康复补贴,做康复训练又领了1500元,前后一共省了近万元,他说这才是真正解决了大难题。
四、 出院“有依靠”:能上门诊疗,随访不跑路
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来说,出院不是结束,后续复诊、康复更让人犯愁。现在医院把服务延伸到了家门口,出院后也能享受到贴心照顾。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成了标配,通过巡诊、上门诊疗等方式,为确有需要的残疾人提供康复、照护服务 。天津的张奶奶瘫痪在床,以前复查得叫救护车,现在家庭医生每月上门两次,量血压、调用药、做康复指导,不用出门就能解决问题。
医院还依托医联体畅通了双向转诊渠道,上级医院会给基层预留门诊号源和住院床位,方便残疾人随访、复诊 。青岛的刘大爷有慢性病,以前每月要去三甲医院复诊,现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完成基础检查,有问题通过双向转诊直接转去上级医院,省去了来回奔波的麻烦。
结语
残疾人就医的这4个新变化,藏着满满的暖意:无障碍改造让医院不再“难进”,贴心服务让挂号不再“折腾”,报销升级让花钱不再“揪心”,延伸服务让出院不再“无依”。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残疾人友好医疗机构”建设的扎实推进,更是对“人人享有便捷医疗服务”的生动践行。
就医便利度的提升,不仅解决了残疾人的实际困难,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尊重与关怀。这些政策还在不断完善,未来会有更多医院加入进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你身边的医院有这些变化吗?你觉得残疾人就医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观察和建议!
来源:萍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