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日友好医院的实验室里,68岁的李平每天清晨7点前准时出现,夜晚9点后仍灯火通明。作为首届“岐黄学者”,这位从火车司机转型的肾病专家,40年来像“医学侦察兵”般,用现代科技破解中医治病密码。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领域,她带领团队打响一场场“精准战役”,让传统中
引言
在中日友好医院的实验室里,68岁的李平每天清晨7点前准时出现,夜晚9点后仍灯火通明。作为首届“岐黄学者”,这位从火车司机转型的肾病专家,40年来像“医学侦察兵”般,用现代科技破解中医治病密码。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领域,她带领团队打响一场场“精准战役”,让传统中医智慧在现代医学框架下焕发新生,为无数肾病患者点亮希望(citation:1)(citation:3)。
人物介绍
李平,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岐黄学者”。1978年从铁路机务段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师从王学义、时振声两位名医,后赴日本新潟大学深造。归国后创立免疫炎性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6年带领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发糖尿病肾病中药制剂,主编《中草药肾损害与中医药治疗》,深耕中医药安全应用与青年人才培养(citation:1)(citation:3)。
李平教授
文明互鉴•史实说话•世事传真
《从火车司机到岐黄学者:李平用现代科技揭开中医肾病治疗奥秘》
文/一凡
一、战情:肾病患者的生死战场
上世纪80年代,李平在宣武中医院初涉肾病临床时,直面的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硬仗”。“一个一米八几的小伙子,慢性肾衰竭晚期,全身水肿到连眼睛都睁不开,牙龈不停出血,当时连透析条件都有限,最后眼睁睁看着他走了。”(citation:1)这类无力回天的病例,像“无声洪水”淹没患者与医者——彼时肾病治疗手段单一,尤其是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传统西医治疗陷入“只能控症、无法阻进展”的瓶颈。
2023年EASD(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数据显示,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病患者中,新型西药非奈利酮虽能将肾脏复合结局风险降低52%,但仍无法解决“患者体质不耐受”“长期用药副作用”等问题(citation:6)。李平在临床中发现:“西医是‘精准打击’,能快速控指标,但中医的‘系统调理’能补其短板,两者结合才能打‘组合拳’,而非‘单打独斗’。”(citation:3)
李平的战术核心,是“用现代科技给中医‘装导航’”——把传统中医的“辨证施治”,翻译成现代医学能验证的“数据语言”。她留学日本新潟大学时,就参与过柴苓汤治疗肾病的动物实验,彼时便意识到:“中药复方像多兵种联合作战,不能只知道‘能打胜仗’,还得弄清每个药材是‘哪个兵种’、怎么‘协同作战’。”(citation:3)
归国后,她在中日友好医院搭建肾脏药理研究平台,建立13种肾病动物模型,将系统生物学技术引入糖尿病肾病研究,让中医辨证有了“量化依据”。
战术案例1:经典名方的“现代化改装”
曾有一位狼疮肾炎患者,高烧持续1周不退,用西药抗生素、激素仍无效。李平结合患者“口苦、咽干、寒热往来”的症状,判断为“少阳证”,启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3天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citation:3)。她解释:“小柴胡汤是中医里的‘特种部队’,专打‘病邪在半表半里’的情况,但以前靠经验判断,现在我们通过检测患者免疫细胞因子变化,能明确它是如何调节T细胞、B细胞活性的——相当于给传统武器装了GPS,知道它‘打在哪、怎么打’。”
战术案例2:糖尿病肾病的“数据化诊疗”
2005年,李平联合清华大学开展临床研究,创建“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评价体系”。“以前中医辨证像老农看天吃饭,靠‘望闻问切’判断病情;现在我们加入尿微量白蛋白、炎症因子等生物标记物检测,就像有了气象卫星,能精准预测病情进展,还能评估中药的干预效果。”(citation:3)2016年,她牵头的“益气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显性蛋白尿”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团队通过实验证实,该方法能通过抗炎、抗氧化、抑制肾纤维化等多靶点发挥作用,解决了单一西药“靶点少、易耐药”的问题(citation:1)(citation:3)。
战绩1:药物研发的“装备升级”
2008年,李平团队研发的糖尿病肾病中药制剂,拿到中日友好医院首个中药新药临床批件。“以前中药给患者的是‘汤药一碗’,剂量、疗效都难统一;现在我们做成标准化制剂,像‘定制武器’,患者服用方便,蛋白尿下降率比传统汤药提高20%。”(citation:3)2022年,该成果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成为中西医结合药物研发的标杆案例。
战绩2:安全用药的“防线筑牢”
针对“中药有毒副作用”的争议,李平主编《中草药肾损害与中医药治疗》,首次系统梳理马兜铃酸、雷公藤等中药的肾损伤风险,但她强调:“不能因噎废食,中药的问题不在‘药’,而在‘用’——就像士兵不会用枪,再好的枪也会伤自己。”(citation:3)目前她正牵头编写《雷公藤制剂临床安全应用指南》,把“辨证用药”“剂量控制”“监测指标”等内容量化,让基层医生能“规范用枪”。
敌我伤亡比对
- 传统治疗困境:上世纪80年代,晚期肾病患者死亡率超60%,且90%以上依赖透析维持生命,“患者每周3次透析,身体越来越弱,生活质量极低”(citation:1);
- 中西医结合战果:目前李平团队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显性蛋白尿患者,有效率达80%以上,透析依赖率下降至35%;雷公藤制剂在规范使用下,毒副作用发生率从原来的30%降至12%以下,下降超50%(citation:3)。
李平把青年人才培养视作“战役的弹药库建设”——每周一晚的线上学术交流会雷打不动,从“如何辨证糖尿病肾病的‘气虚’‘血瘀’”,到“叮嘱患者做饭‘用醋代盐’控血压”,她把临床细节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学生武曦蔼回忆:“有次一个农村患者来复诊,李老师特意问‘家里种的玉米够吃吗?’,还教他用玉米须煮水辅助降压,这种‘看病先看人’的细节,比课本知识更珍贵。”(citation:3)95后弟子王颖则说:“李老师既严谨又温暖——实验数据差0.1都要重测,但看到患者经济困难,会帮着申请药品援助。”而李平笑言:“年轻人是‘操作系统升级版’,学基因测序、大数据分析比我快,我们是‘老经验+新科技’,互相补台。”(citation:3)
她的“带兵之道”始终围绕“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要求学生背《黄帝内经》《伤寒论》打基础,跟着她出门诊学辨证,再到实验室做研究验证——这正是唐代孙思邈“大医精诚”的现代传承。如今她培养的50余名博士、硕士,已遍布全国20余个省市,搭建起中西医结合肾病防治的“全国网络”。
她用实践证明:中医不是“玄学”,而是能被现代科技解码的系统科学
从火车司机到岐黄学者,从“汤药一碗”到“系统生物学验证”,李平的40年,是中西医结合肾病治疗的“升级史”。她用实践证明:中医不是“玄学”,而是能被现代科技解码的系统科学;中西医结合也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左手握右拳”,打出1+1>2的力量(citation:3)。这场对抗肾病的战役仍在继续,但她播下的“传统智慧+现代科技”的种子,已在无数医者心中生根,让中华医药的光芒,照亮世界医学的未来。
1. 免责声明
本文基于公开学术资料(如《中草药肾损害与中医药治疗》)、权威媒体报道(中国青年报)及官方访谈(新浪财经)撰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与中医药科普,不构成医疗诊断、用药或治疗建议。读者若有健康问题,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遵医嘱接受专业治疗。
2. 合规声明
本文内容已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医药条例》《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公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审核,无任何涉密信息,无虚假医疗宣传或夸大疗效的表述,符合国家中医药行业规范及学术伦理要求。
3. 史料授权
本文引用的临床案例、学术观点、数据及引言,均来自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李平主编著作、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申报材料)、权威媒体报道(中国青年报2024年专题报道)及官方访谈(新浪财经2025年访谈实录),已确认所有引用内容均为公开信息,无未授权使用的史料或数据。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年报. 岐黄学者李平:用现代科技方法揭示中医科学内涵[N]. 2024.
2. 中国中药协会. 第五届肾病中药发展研究大会在京召开[Z]. 2020.
3. 新浪财经. 李平教授访谈实录[Z]. 2025.
4. 井冈山大学. 李平教授学术讲座公告[Z]. 2024.
5. 井冈山大学. 李平教授学术讲座补充纪要[Z]. 2024.
6. EASD(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 非奈利酮中国亚组研究数据[R]. 2023.
7. 李平. 中草药肾损害与中医药治疗[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22年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Z]. 2022.
9. 中日友好医院. 免疫炎性疾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建设报告[R]. 2000.
10. 中华中医药学会. 益气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成果公告[Z]. 2016.
来源:世事传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