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06:00 1

摘要:永胜县(北纬26°17′-27°19′,东经 100°22′101°11′)地处滇西北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2 ℃,年降水量826.9mm,日照时数2397.8h,昼夜温差较大,干热河谷小气候为设施葡萄早熟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设施环境高温高湿

设施葡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

季 琼

永胜县(北纬26°17′-27°19′,东经 100°22′101°11′)地处滇西北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2 ℃,年降水量826.9mm,日照时数2397.8h,昼夜温差较大,干热河谷小气候为设施葡萄早熟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设施环境高温高湿特征导致白粉病、灰霉病及蓟马等病虫害频发,依赖化学农药的防控模式造成土壤酸化、抗药性增强及果实农残超标等问题。如何在保障产量与品质的同时实现生态友好型防控,成为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笔者在本文将系统探讨了绿色防控技术集成路径,以期为高原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永胜县设施栽培葡萄常见病虫害种类及危害

1.1 病害种类与症状

白粉病是永胜县设施葡萄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初期,叶片表面出现白色粉状霉斑,逐渐扩大并连成片,严重时叶片卷缩、枯萎、脱落。果实受害后,表面覆盖灰白色粉状物,影响果实外观和口感,降低商品价值(图 1)。灰霉病多在花期和果实成熟期发生,花朵感病后变褐软腐,产生灰色霉层;果实发病初期出现褐色凹陷病斑,随后迅速扩展,布满灰色霉层,导致果实腐烂脱落。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时叶片正面出现不规则淡黄色病斑,发病4~5天后叶片背面产生白色霜霉状物,严重时叶片干枯早落,影响植株光合作用。

图1 葡萄白粉病的表现

1.2 虫害种类与习性

蓟马体型微小,多在嫩叶、花和幼果上活动,以锉吸式口器吸取汁液。受害叶片卷曲变形,花朵不能正常授粉,幼果表面出现锈斑,严重影响果实品质。蚜虫常群集在嫩梢、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导致叶片皱缩、卷曲,同时分泌蜜露,引发煤污病,影响植株光合作用。绿盲蝽以若虫和成虫刺吸葡萄幼嫩组织,使叶片出现孔洞、缺刻,新梢生长受阻,果实表面形成黑斑,降低果实商品性。

2 绿色防控技术集成

2.1 农业防治技术

2.1.1 品种选择与种苗处理 选择抗病虫能力强的葡萄品种是防控病虫害的基础。如夏黑葡萄对黑痘病、炭疽病等具有较强抗性,阳光玫瑰葡萄(图2)对白粉病、霜霉病抗性较强。在种苗选择上,优先选用脱毒种苗,减少种苗携带病菌和害虫的风险。种苗定植前,用杀菌剂和杀虫剂进行处理,如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根30min,防治根部病害。

图2 阳光玫瑰葡萄

2.1.2 土壤改良与管理 通过增施有机肥,如腐熟的农家肥、生物菌肥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每年秋季进行土壤深耕,深度30~40cm,将表层土壤中的病菌和害虫翻至深层,使其难以存活。同时,合理轮作,避免连作障碍,减少土壤中病原菌和害虫的积累。一般建议每3~4年进行1次轮作,可选择与豆类、玉米等作物轮作。

2.1.3 植株管理与修剪 合理修剪葡萄植株,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冬季修剪时,剪除病枝、枯枝、弱枝,减少病虫害越冬场所。生长季及时抹芽、定梢、摘心,控制植株生长势,避免枝叶过于繁茂。疏花疏果,合理负载,保证果实生长发育良好,增强植株抗病虫能力。一般每m2架面保留8~10个新梢,每个新梢保留1~2穗果,确保果实有足够的营养供应。

2.2 物理防治技术

2.2.1 防虫网应用 在设施大棚通风口、门口等部位设置防虫网,阻止害虫迁入。防虫网的目数一般选择40~60 目,既能有效阻挡蓟马、蚜虫等小型害虫,又不影响通风透光。安装时,确保防虫网与大棚紧密贴合,无缝隙,定期检查防虫网是否破损,及时修补。目前也可采用新型防虫网袋,相比传统果袋,在防虫透气、透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图3)。

图3 防虫网

2.2.2 色板诱杀技术 利用害虫的趋色性,悬挂黄板诱杀蚜虫、白粉虱等,悬挂蓝板诱杀蓟马。色板应悬挂在植株上方10~20 cm 处,每 667 m2悬挂 20~30块。根据色板上粘虫的情况,及时更换,一般7~10d更换1次。当色板上害虫数量达到板面积的30%~40%时,就需要及时更换,以保证诱杀效果。

2.2.3 灯光诱杀技术 在设施内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诱杀。杀虫灯应安装在距离地面1.5~2 m 的高度,每隔30~50m安装1盏。每天日落后至次日日出时开启,及时清理接虫盒中的害虫尸体,保证诱杀效果。一盏功率为30W的频振式杀虫灯,有效诱捕范围可达1500m2。

2.3 生物防治技术

2.3.1 天敌昆虫利用 释放捕食螨防治叶螨、蓟马等害虫。在害虫发生初期,按照1000~2000只/667m2的数量释放捕食螨。释放时,将装有捕食螨的纸袋挂在葡萄植株叶片背面,让捕食螨自然爬出捕食害虫。利用七星瓢虫防治蚜虫,在蚜虫发生盛期,每667m2释放七星瓢虫成虫200~300只或幼虫500~1000只。一般在释放后7~10d,可观察到害虫数量明显下降。

2.3.2 生物药剂应用 目前,葡萄上登记的微生物农药包括枯草芽孢杆菌、白僵菌和核型多角体病毒等。具体操作: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等生物杀菌剂防治葡萄白粉病、灰霉病等。按照产品说明稀释后,在病害发生初期喷雾防治,每隔7~10d喷1 次,连喷2~3次。如使用1000亿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稀释1000~1500倍液喷雾。苦参碱、印楝素等生物杀虫剂可用于防治蓟马、蚜虫等害虫,在害虫低龄期喷雾,防治效果良好。

2.4 化学防治技术优化

2.4.1 高效低毒农药选择 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和发生情况,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防治白粉病可选用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等;防治灰霉病可选用咯菌腈、腐霉利等;防治蓟马可选用乙基多杀菌素、多杀霉素等。严格按照农药登记的使用范围和剂量用药,避免超量使用。例如,使用25%醚菌酯悬浮剂防治白粉病,稀释1500~2000 倍液,每 667 m2用药量为50~75 mL。

2.4.2 精准施药技术 采用精准施药方法,根据病虫害的发生部位和危害程度,进行点施、涂抹或局部喷雾。在防治葡萄枝干病害时,可采用枝干涂抹药剂的方法;在防治叶片局部病害时,进行局部喷雾,减少农药使用量和对环境的污染。同时,选择合适的施药器械,确保药剂均匀覆盖病虫害发生部位。例如,使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雾时,喷头应距离植株30~40 cm,以保证药剂均匀雾化。

3 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3.1 案例选择与基本情况

永胜县程海镇种植户关兆红5hm2的设施葡萄种植基地主要种植品种为阳光玫瑰,采用塑料大棚栽培模式,栽培管理水平中等。在实施绿色防控技术前,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农药使用频繁,果实品质受到一定影响。

3.2 防控技术实施过程

选择优质脱毒种苗,定植前进行种苗处理。每年秋季增施有机肥,深耕土壤。合理修剪植株,及时疏花疏果。物理防治时,安装防虫网,悬挂黄板、蓝板,安装频振式杀虫灯。生物防治时,释放捕食螨和七星瓢虫,定期喷施生物杀菌剂和杀虫剂。化学防治时,根据病虫害监测情况,精准选择高效低毒农药,采用精准施药技术。

3.3 应用效果评估

3.3.1 病虫害发生率变化 实施绿色防控技术后,白粉病、灰霉病等病害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较实施前降低了30%~40%。蓟马、蚜虫等害虫的虫口密度显著下降,减少了50%~60%。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保障了葡萄植株的正常生长。

3.3.2 葡萄品质提升 果实外观更加鲜艳,果粒大小均匀,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1~2百分点,口感更佳。果实农药残留检测结果符合国家标准,品质得到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

3.3.3 经济效益分析 虽然绿色防控技术实施初期投入相对较高,但后期农药使用量减少,人工成本降低。同时,葡萄品质提升带来售价提高,综合计算,每667 m2经济效益较实施前增加了1000~1500元。

来源:青钱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