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认识一位教龄二十年的班主任,她悄悄告诉我:“其实每个班都有几类孩子,让老师心里忍不住‘咯噔’一下。不是老师偏心,而是这些孩子身上的问题,正在悄悄毁掉他们的成长。”
你的孩子,是不是总在课堂上坐不住?作业拖到深夜才写?遇到小事就炸毛?
我认识一位教龄二十年的班主任,她悄悄告诉我:“其实每个班都有几类孩子,让老师心里忍不住‘咯噔’一下。不是老师偏心,而是这些孩子身上的问题,正在悄悄毁掉他们的成长。”
这些问题,往往家长看不见。有的家长以为孩子只是活泼,有的觉得是聪明,还有的认为“长大就好了”。可教育就像种树,小时候长歪了,将来就很难挺直。
第一类:没有规矩的“自由鸟”
这样的孩子,上课插嘴、下座位,做操时推推搡搡。他们把课堂当游乐场,把规则当耳边风。
《管子》里说:“规矩者,方圆之至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老师不是不喜欢活泼的孩子,而是担心——一个孩子打破规则,会带动一群孩子模仿。最终,整个班级的学习节奏都被打乱。
家长常把这当成“个性”,却忘了:真正的自由,是在规矩之内游刃有余。
第二类:爱耍小聪明的“捷径王”
作业忘带了?会说“被狗咬了”。没复习考试?靠猜选择题蒙混过关。他们的小聪明,都用在了如何省力上。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真正的智慧是诚实面对不知道。
老师最无奈的是:这些孩子把聪明用错了地方。他们逃避努力,却不知道人生没有捷径可走。时间久了,老师不再信任,同学也不愿合作。
第三类:一点就炸的“小炮仗
被同学碰了一下,立刻反击;老师批评一句,当场顶嘴。情绪像夏天的雷阵雨,来得又快又猛。
《大学》开篇就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就要管理情绪。
这样的孩子,老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安抚、调解。不是老师不耐烦,而是担心——今天不学会控制情绪,明天就会失控人生。
第四类:永远在拖延的“慢蜗牛”
今天的作业明天写,明天的事情后天做。他们活在“等一下”的世界里,永远跟不上大家的节奏。
古人感叹:“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拖延偷走的是孩子最宝贵的财富——时间。
老师着急,是因为教学进度不等人。一个孩子掉队,整个班级都要放慢脚步等他。拖延看似是习惯,实则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第五类:整天抱怨的“消极派”
“作业太多了”“老师太严了”“学校太累了”……在他们眼里,全世界都在为难他。
《荀子》说:“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抱怨是无能的借口。
消极情绪会传染。一个孩子的抱怨,可能影响整个班级的士气。老师不是不喜欢有想法的孩子,而是不喜欢只会抱怨却不行动的孩子。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很多时候,问题不在孩子,而在家庭教育。
过度保护,让孩子不懂规矩;急功近利,让孩子学会投机取巧;情绪化的家庭环境,造就了情绪化的孩子;包办代替,让孩子失去自律能力;负面的家庭对话,塑造了消极的思维模式。
怎么办?这里有解药
从现在开始,每天给孩子定三个规矩,并坚决执行——比如先作业后玩,按时作息。规矩不是束缚,是爱的边界。
当孩子想耍小聪明时,告诉他:“妈妈更喜欢你诚实的努力。”让努力成为他最大的骄傲。
孩子发脾气时,教他深呼吸,数到十。告诉他:“你可以生气,但不能伤害别人。”情绪可以宣泄,但要有分寸。
和孩子一起制定时间表,让他自己打勾完成。自律的种子,需要从小播种。
当孩子抱怨时,引导他:“我们想想怎么解决好吗?”把抱怨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动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教育自己的过程。”
你会发现,当你开始改变,孩子也会悄悄变化。那个坐不住的孩子,慢慢能专注了;那个爱发脾气的孩子,学会冷静了;那个拖延的孩子,开始提前完成任务。
教育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温暖的修行。你的每一分用心,都会在孩子身上开花结果。
从今天起,做懂孩子的父母,也做老师最好的搭档。因为我们的目标一致——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来源:玲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