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旅游产业发展中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与利用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0 05:33 1

摘要:在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资源是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灵魂,数字技术的出现,不仅能为传统文化资源筑起永续留存的安全屏障,还能打通其与现代旅游消费需求对接的关键通道。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是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可利用数字资产的基础,数字化利用则是让

转自:黑龙江日报

□任宏伟

在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资源是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灵魂,数字技术的出现,不仅能为传统文化资源筑起永续留存的安全屏障,还能打通其与现代旅游消费需求对接的关键通道。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是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可利用数字资产的基础,数字化利用则是让数字资产融入旅游产业链、释放经济与文化价值的关键,二者共同构成传统文化旅游升级的完整闭环。

数字化开发,让传统文化资源可存、可看、可交互

资源数字化采集,为传统文化留存“数字档案”。对于不可再生的传统文化资源而言,留存是利用的前提,需要借助高精度扫描、摄像技术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采集、记录和留存,在实施预防性保护的基础上,为后续开发、研究和利用提供原始素材。敦煌研究院启动的壁画数字化采集工作,采用亿级像素的高清摄影与3D扫描技术,对莫高窟洞窟、壁画、彩塑等文化内容进行1:1数字复刻,建立敦煌石窟数字档案库,既有效解决了文化遗产因温湿度变化、游客呼吸等导致的损耗问题,还为全球研究者与游客提供了珍贵的文化样本。

内容数字化活化,让文化内涵“看得见、读得懂”。在实现数字化存储的基础上,需要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内容活化,即在数字化技术支撑下,基于现代语境重新解读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使其从静态展品转变为生动故事,为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奠定群众基础。例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数字藏品“《千里江山图》数字长卷”,依托区块链技术将这幅宋代名作分割为3000份唯一数字资产,其中每份均包含超高清细节展示与专家解说音频,同时还支持用户通过佩戴AR设备获得置身画中场景的沉浸式体验。河南博物院组建的华夏古乐团亦在数字化传播与应用方面进行诸多尝试,通过直播专题音乐会、在河南博物院微信公众号开设“云端古乐厅”等方式,为古音乐插上翅膀,将悠悠古乐新声传到更远的地方。

数字化平台整合,让分散资源“聚起来、联起来”。由于传统文化资源分散在不同景区、博物馆、非遗工坊中,游客难以对其形成相对系统集中的文化认知。因此,搭建集中化的数字平台,是解决资源碎片化问题的关键。“故宫名画记”便是典型案例,平台整合故宫藏有的晋唐宋元明清六代名画,展出各幅画的高清影像,配以专家解读、历史背景、绘画技法等内容,游客无需分别参观不同展厅,即可在一个平台上完成从一幅画到一个时代文化的深度了解。此外,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搭建区域性文旅数字平台,如“苏周到”App中的“数字古城”板块,整合苏州园林、昆曲、古建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内容,游客通过移动设备,即可获得为其规划好的“线上云游+线下体验”完整行程。

数字化利用,让数字文化资产融入旅游、走进生活

重构文旅场景体验,从观看到沉浸参与。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各地以技术整合与场景设计为核心举措,打破传统文化体验的物理局限与静态模式。一方面,制定虚实融合的体验开发标准,将文物、遗址、非遗等数字资产与线下景区空间深度结合,借助AR、VR、裸眼3D等新兴技术搭建互动场景,让游客从被动观赏转为主动参与。例如,在历史建筑区域设置扫码触发的数字文化故事线,或在非遗展区开发可实操的数字技艺体验模块等。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制定差异化活化举措,对遗址类资源侧重通过动态投影、声景系统对历史场景的数字还原;对非遗类资源侧重技艺的数字拆解,将复杂工艺流程转化为可交互的步骤演示,在降低游客体验门槛的同时,帮助游客能够深度感知文化内涵。同时,建立体验效果评估机制,通过游客反馈信息,动态优化相关数字场景的交互逻辑与内容呈现,确保技术应用与文化表达的融合能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

延伸文旅价值链条,从景区消费到全域渗透。首先,建立健全统一的数字文化资产确权与授权平台,明确使用标准、授权流程及收益分配规则等具体内容,同时主动对接影视、游戏等外部行业,让数字文化资产从文旅专属转向跨领域复用。例如,授权给服装品牌开发联名产品、授权给影视剧组进行文艺创作等,既能增加版权收益,还能让传统文化更贴近生活。其次,构建“数字权益+实体服务”联动模式,如购买数字文化藏品可兑换景区VIP导览、线下消费累积一定数额附赠数字纪念徽章等,以此形成线上消费带动线下体验、线下场景激活线上互动的双向循环,进而延长游客消费周期。此外,对接教育、康养、体育等领域,联合开发数字文物研学课程、传统文化疗愈内容、数字文化主题的运动场景等,开辟文旅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进一步让数字文化资产适配更多生活场景。

精准触达目标用户,从广撒网到精准匹配。各地应建立文旅产业发展大数据分析体系,整合景区客流、消费行为、社交媒体反馈等多维度数据,构建包含游客来源地、兴趣偏好、消费能力等信息的精准画像,为文化内容设计与传播策略调整提供数据支撑,避免内容供给与受众需求错位现象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兼顾传播渠道与内容形式的适配性,针对年轻群体偏好短视频、互动游戏的特点,开发轻量化数字文化内容,如非遗技艺小游戏、文物知识挑战赛等;针对海外受众,设计多语言、低交互门槛的数字文化产品,如各种语言的数字文化地图、AI智能讲解等服务,确保传统文化信息精准触达不同圈层用户。借助AI算法技术实现文化内容的个性化推荐,提升传播效率。例如,在旅游App上为不同需求用户推送定制化的文化体验信息;借助直播形式,打造传统文化传播的“破圈”氛围,主动吸引目标用户关注,让传统文化传播从被动推送转为主动吸引。

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博士项目、培育项目“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唐宋巴蜀摩崖石窟造像的数字转化研究”,编号:2024BS111;四川美术学院博士科研启动项目“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唐宋巴蜀摩崖石窟造像的数字转化与展示”,编号:24BSQD07。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