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性女性崛起!美国“取消文化”大爆发,文明会被毁灭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05:30 1

摘要:在过去十年里,“有毒的男性气质”几乎成了美国社会的热词,人人都在讨论男人的攻击性和权力滥用。但你有没有想过,女性的“毒性”会是什么样?《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最新专栏就把这个话题彻底掀开了——一场关于“毒性女性气质”与取消文化的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在过去十年里,“有毒的男性气质”几乎成了美国社会的热词,人人都在讨论男人的攻击性和权力滥用。但你有没有想过,女性的“毒性”会是什么样?《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最新专栏就把这个话题彻底掀开了——一场关于“毒性女性气质”与取消文化的激烈争论,正在美国社会悄然蔓延。

画面回到2018年西雅图街头,女性游行者高举着#MeToo标语,表情坚毅,仿佛要把整个世界的黑暗都曝光出来。那一刻,女性力量如洪水般涌入原本由男性主导的机构和领域。保守派作家海伦·安德鲁斯(Helen Andrews)在《Compact》杂志撰文直言,这种文化冲突已经成为当代最激烈的社会矛盾之一。她甚至警告说,女性主导的互动模式,虽然有其独特优势,却并不适合许多重要机构的目标,可能会让法院放弃法律规则、让新闻和学术界掩盖真相、让企业失去冒险精神——文明的根基都在动摇!

安德鲁斯的观点一出,立刻引发轩然大波。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专栏作家大卫·弗伦奇(David French)和《Bulwark》评论员凯茜·杨(Cathy Young)纷纷反击,质疑她的结论是否过于极端。但令人不安的是,许多美国人却发现她的假设并非全然无稽——取消文化的确像极了女性式的“间接攻击”,甚至可以称之为“毒性女性气质”。

什么是“毒性女性气质”?作者用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比喻:一场声势浩大的名誉攻击,仿佛从四面八方同时袭来,却又找不到具体的发起者。你只要去过全女生的夏令营,就会明白那种暗流涌动的敌意。心理学家乔伊斯·本森森(Joyce Benenson)在《战士与忧虑者:性别的生存之道》(Warriors and Worriers: The Survival of the Sexes)一书中指出,女性的攻击往往是隐蔽和间接的,喜欢用流言蜚语而不是拳头解决问题。

当然,右翼也有自己的“取消文化”,而且往往由男性主导。比如副总统JD·范斯(JD Vance)曾号召支持者打电话给那些庆祝查理·柯克(Charlie Kirk)遇刺的人所在的公司,要求他们被解雇。保守派的取消行动虽然同样激烈,但至少有明确的领导者和目标。而“觉醒时代”(Great Awokening)中的左翼取消文化,则更像是一群人集体出击,背后却没有任何负责人。比如#MeToo运动期间流传的“坏媒体男名单”,或是大规模的匿名请愿。即使有人单独发起攻击,也会故意保持“合理否认”,先曝光某个罪行,再“顺手”把目标的雇主@出来,最后装作对后果一无所知。

这些被动攻击手法并非女性独有,但在女性群体中更为常见。美国社会调查显示,女性整体更倾向于左翼,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取消文化在进步阵营中如此猖獗。左翼越来越强调“主观感受”和“亲身经历”,把微小的冒犯都当成重大事件来处理。心理学家本森森还发现,男孩们聚在一起时喜欢制定复杂的规则和技能等级,反复协商谁更厉害;而女孩们则觉得这些规则太死板,更关心别人的感受。这种差异,正是“觉醒时代”争论的缩影:一边是捍卫言论自由等抽象规范的人,一边是认为这些规范会带来排斥和伤害的批评者。

但作者也坦言,文明并不会因此毁灭。虽然进步派的取消文化在某些方面比保守派更具破坏力——不是因为它更左,而是因为它没有领导者。没有人负责,就没人承担风险,攻击就会变得更加频繁和无序。更糟糕的是,没人能制定规则,也没人能叫停攻击。

最令人震惊的是,进步派的取消文化往往是“自家人打自家人”。比如诗歌基金会(Poetry Foundation)、《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等左翼机构都曾被自己人拖入无休止的内斗。没有人想让左翼组织陷入混乱,但也没人有权力阻止风暴蔓延。这其实是管理上的失控,而不是社会危机。传统男性主导的机构早就有一套应对男性攻击的机制,却对女性式的间接攻击束手无策。社交媒体的兴起,让匿名、间接、群体围攻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机构们最终学会了不把每一次网络风暴都当成“一级警报”,慢慢适应了这种新常态。作者相信,社会会继续摸索前进,虽然不完美,但总能勉强应对。

如果我们能正视男女之间的真实差异,事情或许会更简单。大多数性格特质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用得是否得当。比如极度规避风险在银行监管者身上是优点,但在创业者身上却是致命缺陷。雇主更关注员工感受本来是好事,但过度关注就会影响企业使命。我们不需要把女性当成威胁,而是要打造能发挥男女互补优势、同时规避各自弱点的机构。

有人可能会说,这根本不可能。但别忘了,男女合作已经持续了数十万年,人类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都能繁衍生息。如果我们能齐心协力,未来的社会机构也一定能变得更好。

来源:世新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