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订单刚传出来,特朗普政府立马坐不住了,赶紧表态说要下调对华关税,要知道,这可是美国农民盼了小半年的"救命单"。
前言
中国一出手就是18万吨美国大豆!
这订单刚传出来,特朗普政府立马坐不住了,赶紧表态说要下调对华关税,要知道,这可是美国农民盼了小半年的"救命单"。
之前因为关税战,中国市场大门一关,美国大豆堆得仓库都快撑破了,如今中方稍稍松口,美方就急着递台阶,这场贸易博弈谁占上风,明眼人一看便知!
18万吨订单背后的美方困境
今年秋天,美国农场主们望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大豆直发愁,由于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关税,中国这个最大买家连续数月停止采购美国大豆,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23年第三季度美国对华大豆出口同比暴跌70%。
急红眼的豆农们不断向白宫施压,要求政府"好好和中国说话",在这样背景下,10月下旬中美在吉隆坡举行第五轮经贸磋商后,中国适时放出采购信号。
这三批总量18万吨的大豆订单,虽然相比往年规模不算大,但对陷入困境的美国农业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特朗普的"顺势而为"与战略考量
订单消息传出后,特朗普在专机上迅速回应,表示考虑下调对中国芬太尼产品加征的20%关税,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关税本就是今年初才刚加上去的,这种"加完又降"的操作,暴露出美方在贸易政策上的进退失据。
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此次松口有三重考量:一是兑现吉隆坡会谈承诺,二是缓解国内通胀压力,三是为2024年大选争取农业州选票,毕竟中美贸易战打到今天,美国农民损失惨重,爱荷华、伊利诺伊等农业大州对白宫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中方的商业逻辑与战略定力
中方此次采购行为有着清晰的商业逻辑,9月新季美豆上市后,由于库存积压,其离岸价格比巴西大豆每吨低约30美元,国内榨油企业基于成本考量重启采购,完全是市场行为。
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用十年时间构建起多元化大豆供应体系,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占比升至65%,阿根廷、俄罗斯等新兴供应国份额持续增长。
这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裡"的策略,使中国在大豆贸易中始终掌握主动权。
贸易战以来的关税演变轨迹
回顾这场持续数年的关税战,美方先后经历三个阶段:最初对华加征的91%关税已基本取消;24%的反制关税处于暂停状态。
如今最后的20%芬太尼关税也出现松动,这种阶梯式退让,反映出美方逐渐认清贸易战难以奏效的现实。
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贸易战使美国每个家庭年均多支出1270美元,持续高通胀压力下,拜登政府早在2022年就开始调整对华关税政策,特朗普如今不过是延续这一趋势。
全球贸易格局的重塑信号
这场大豆贸易的微妙变化,折射出更深层的格局变迁,过去美国凭借农业技术优势垄断大豆贸易,但单边主义政策迫使中国开拓多元渠道,如今巴西已成为全球最大大豆出口国,俄罗斯远东地区也在加速农业开发。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指出,全球农产品贸易正从"单极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中国作为最大进口方,通过构建"买全球"的供应网络,正在重塑国际贸易规则。
结语
18万吨大豆订单像一面镜子,照出中美实力的此消彼长,中国用十年布局赢得战略主动,美国则为短期政治利益付出长远代价,当贸易回归理性,双方都能从中获益——这或许是这场"大豆博弈"给世界最重要的启示。
来源:小玖娱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