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底,大陆团队依托两岸融合发展政策背景启动“归家APP”研发,2025年3月进入公测阶段,6月正式上线运营。截至2025年下半年,全台登记用户近20万,民进党执政的5县市超3万人注册,高雄、台南等绿营“大本营”也有28110人参与。一边是绿营政客猛烈抨
文/保明
2024年底,大陆团队依托两岸融合发展政策背景启动“归家APP”研发,2025年3月进入公测阶段,6月正式上线运营。截至2025年下半年,全台登记用户近20万,民进党执政的5县市超3万人注册,高雄、台南等绿营“大本营”也有28110人参与。一边是绿营政客猛烈抨击,一边是台胞自发传播,这款APP为何能掀起波澜?核心是戳中了两岸融合的大势与岛内民众的真实诉求。
一、功能设计接地气:精准对接台胞刚需
(一)核心功能直击痛点
1. 寻根认亲连血脉。依托大陆人口数据库与宗族档案,APP的“AI寻根”支持上传老照片、族谱片段匹配亲人,2025年3月公测至6月正式上线期间,已有超1.2万名台胞成功对接。高雄82岁的陈先生找到福建莆田亲人时说:“小时候听父辈说老家在大陆,没想到这辈子能团圆”,这种具象的情感联结,让“去中国化”教育显得苍白。这一功能也延续了近年来互联网寻亲的公益底色,此前抖音寻人等平台已累计帮助数百个两岸家庭团圆,“归家APP”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匹配效率与操作便捷性 。
2. 惠台政策送上门。整合“31条”“26条”等政策,按就业、创业、定居分类,台胞可一键查询适配福利。国台办数据显示,2024年大陆为台胞提供超200万个就业岗位,台胞创业企业存活率78%(比台湾本土高32个百分点)。台北青年小林通过APP对接了苏州的创业补贴,直言“不用再托人打听,政策一目了然”。厦门等地还为台青创业提供5万-15万元启动资金,APP将这类地方特色政策也纳入查询范围,让红利覆盖更全面 。
3. 反对“台独”有渠道。设置“匿名举报+区块链存证”模块,可上传“台独”言行证据,上线3个月收到1.2万条线索,多涉及校园“去中国化”、职场“统独”歧视。有台中教师匿名反馈:“之前课堂上有学生被诱导说‘台独’言论,现在终于能安全留存证据”。针对岛内担忧的“功能滥用”问题,平台设置了线索复核机制,仅受理明确违反公序良俗的“台独”相关言行举报,避免恶意投诉。
4. 同乡联谊聚合力。推出“宗亲圈”“创业联盟”,支持匹配附近登记者,台北2.8万名用户中,40%参与过线下同乡活动,35%由亲友推荐注册,让“心向统一”不再是个人孤声。
(二)技术贴心无门槛
1. 老少都能轻松用。设有“老人模式”和智能引导,字体放大、语音播报功能让50岁以上用户占比达35%,不少老人在子女协助下完成注册,台南就有社区老人自发组织“APP学习小组”。
2. 隐私保护有保障。采用端到端加密,核心信息本地存储,通过ISO27001安全认证。针对岛内“会不会泄露信息”的疑问,平台公开了数据安全报告,显示上线以来无用户信息泄露案例,打脸陆委会“信息安全威胁”的指控。
3. 封杀之下更流行。虽被应用商店下架,但社交平台分享的安装包日均传播5万次,2025年第三季度日均新增用户8000人,越打压越受欢迎,形成“禁而不止”的传播效应。
二、社会背景造声势:台湾困局与两岸差距的必然
(一)民进党施政让民众失望
1. 民生难题难解决。2024年台湾GDP增速仅1.2%,青年失业率破12%,房价收入比23.8:1(连续10年全球前三),“买房难、就业难”成常态。《远见杂志》2025年6月民调显示,81%台民众不满经济被政治绑架,觉得“日子越过越难”。
2. “去中国化”遭反弹。民进党三次修改历史教材,删除甲午战争、中华文化等内容,引发教育界、家长群体反对。2025年台湾大学民调显示,68%民众认为该加强两岸历史文化教育,30岁以下青年支持率达59%,不少家长直言“不想让孩子变成‘没有根的人’”。
3. 重政治轻民生。2024年台湾“国防预算”达8000亿新台币,却让医疗资源缺口30%,养老保障覆盖率仅58%,基层医院年倒闭超200家。高雄一位退休护士说:“医院床位不够,老人看病要排好几天,政府却把钱花在买武器上”。
(二)两岸融合显吸引力
1. 经济绑定越来越深。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两岸贸易额2929.71亿美元(约合2.1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4%,大陆连续22年是台湾最大贸易伙伴,超70%台企依赖大陆市场,不少台企通过APP对接大陆供应链,缓解了岛内经济压力 。2025年前8个月,两岸贸易额同比再增8.9%,融合趋势持续深化。
2. 惠台红利实打实。2024年大陆新设台资企业7941家,同比增长1.6%,台胞参保人数突破28万,子女在大陆就读中小学人数超12万 。福建已落实225项台胞同等待遇,取消暂住登记实现“愿落尽落”,APP将这些政策落地场景整合呈现,让台胞“一网通查、全网通办” 。厦门的台胞子女学校就有不少家长通过APP了解入学政策,直言“孩子上学和大陆孩子同等待遇,很放心”。
3. 和平统一是主流。2025年《联合报》5月民调显示,73%台民众支持扩大两岸交流,72%希望两岸保持和平稳定,仅12%愿为“台独”牺牲生命,“求和平、谋发展”成为普遍诉求。
三、政治效应拓影响:刺破“台独”幻象的关键
(一)“台独”谎言藏不住
1. 数据揭穿假民调。民进党曾谎称“81.8%民众不认同一个中国”,但APP近20万登记量,尤其是绿营县市3万多人参与,印证支持统一是主流。2025年10月岛内独立民调显示,支持“和平统一”的比例升至42%,创10年新高。
2. 敢谈统一不再难。民进党长期把“统一”污名化为“卖台”,APP让民众看到支持统一的大有人在。2025年9月台北“两岸一家亲”论坛参与人数超2000人,有青年直言“以前不敢公开说支持统一,现在知道自己不是少数”。
3. 绿营打压遭反抗。王定宇叫嚣“严查登记用户”,陈其迈称“使用APP危害安全”,却引发逆反心理。2025年10月,高雄500余名青年自发集会抗议,高喊“要和平、要发展、不要‘台独’”,反对政治打压。
(二)两岸互动新模式
1. 民间交流绕开阻隔。民进党阻挠两岸往来,APP成了“指尖寻根”“云端交流”的桥梁,2025年上半年(含公测期)赴大陆寻根台胞同比增长42%,亲属对接案例超3000起,不少家庭实现了隔海团圆。国台办也明确支持台胞寻根问祖,认为这是“同根同源的生动体现”。
2. 统战工作更贴心。从“宏观喊话”变成“精准服务”,比如为台青创业提供政策匹配,为老人寻根简化流程,这种“从小事入手”的方式,比传统宣传更有感染力。有台胞说:“不是听大道理,而是真的得到了帮助”。
3. 倒逼政策作调整。面对民意压力,2025年10月陆委会被迫简化台胞赴大陆定居审批流程,民进党也搁置了“反渗透法”修订草案,可见民间力量正在影响政策走向。
(三)契合统一历史大势
1. 践行和平统一理念。APP用非强制方式促进交流,没有政治说教,而是通过寻根、创业、维权等实际服务,彰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诚意,让台胞直观感受到统一的好处。
2. 凝聚命运共同体。2025年上半年,两岸台胞合作创业项目860个,投资额超200亿元,涵盖数字经济、农业等多个领域。高雄农渔民通过APP对接大陆采购商,让滞销的农产品打开销路,真切体会到“两岸一荣俱荣”。
结语
“归家APP”的走红,本质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它不是“渗透工具”,而是两岸民间渴望交流的缩影,更是民进党施政失败的照妖镜。
但争议也客观存在:“匿名举报”如何持续防范滥用?APP的服务属性如何平衡“工具属性”以减少抵触情绪?如何让统一认同真正扎根年轻群体?这些问题,需要两岸同胞共同思考、共同解答。而任何企图分裂国家的势力,终将被历史抛弃。
来源:玄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