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宝山殡仪馆外,秋风裹着长队,一位老教授攥着杨振宁的著作指节发白,几个年轻人手捧白菊,卡片上写着“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而网络上,一场针对遗体覆盖国旗和婚姻真相的战争刚刚打响。
八宝山殡仪馆外,秋风裹着长队,一位老教授攥着杨振宁的著作指节发白,几个年轻人手捧白菊,卡片上写着“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而网络上,一场针对遗体覆盖国旗和婚姻真相的战争刚刚打响。
图片来源网络
杨振宁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五星红旗。2025年10月24日上午9点,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这位103岁物理学家的人生最后一程,充满了国家荣誉与个人哀思。
图片来源网络
就在告别仪式举行的一周前,杨振宁于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哀乐低回中,杨振宁亲属、生前友好、清华大学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相继前来送行。
图片来源网络
夫人翁帆红肿着眼睛,站在亲属队列首位,同前来吊唁的来宾握手致谢。仪式结束后,人们久久不愿离去。
图片来源网络
杨振宁遗体覆盖国旗的荣誉,瞬间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部分网民质疑:“改过国籍的人不配盖国旗”,他们翻出杨振宁早年加入美国国籍的经历,作为攻击的依据。
文字来源网络
历史的真相远比表面复杂,杨振宁在1950年代面临的是特殊的时代背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学者实施回国禁令。当时许多想回国的学者受阻,钱学森等人历经艰难才得以回国。
杨振宁的研究领域与处境让他最终选择暂时留在美国,身在海外,杨振宁的爱国行动从未停止,1971年,当中美关系刚刚出现解冻迹象,杨振宁就成为最早回国访问的华裔科学家之一。他当年向国家提议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影响了包括于渌在内的一批中国科学家。
图片来源网络
杨振宁的学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翟荟在告别仪式上哽咽地说:“杨先生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文字来源网络
有人拿杨振宁与钱学森、邓稼先比较,这种比较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科学贡献的形式本就多样,试图贬低他的贡献。
文字来源网络
钱学森、邓稼先等人专注于应用科学,直接助力国防建设。
文字来源网络
杨振宁的研究集中在基础科学领域,他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成果,为现代物理学奠定了重要基础。
图片来源网络
杨振宁的价值不仅在于论文,更在于他的人才培养。他利用自己的国际影响力,推荐了上千名中国学生到美国深造。晚年回国后,他亲自在清华大学为大一新生讲授“大学物理”,即使年事已高,也从不迟到。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在送别仪式上表示:“先生最大的心愿就是祖国科技走到世界前列,我们一定会铭记教诲,让他的愿望早日变成现实。”
杨振宁离世仅几天,关于翁帆的谣言就如野草般疯长,一则“杨振宁把所有财产都给了3个子女,翁帆只拿到清华园房子的居住权”的旧谣言再次被传播。更有甚者,编造出“翁帆连生活费都没着落”的假消息。
图片来源网铭
实际上,杨振宁的助理早已公开辟谣,“18亿遗产纯属虚构,杨先生多数资产早已捐赠给清华高等研究中心和教育事业。”
图片来源网络
回顾两人的感情历程,杨振宁与翁帆的缘分始于1995年,当时杨振宁与第一任妻子杜致礼一同前往汕头大学参加学术会议,英语专业的翁帆负责接待,2003年杜致礼去世后,翁帆写信安慰杨振宁,两人的联系才逐渐密切起来。
2015年,杨振宁曾在节目中公开表示:“我离世后,翁帆可以再嫁。”这番体现体谅与关爱的话,却被某些账号扭曲为“杨振宁把自己当上级,翁帆改嫁还得他批准”。
图片来源网络
恶意攻击杨振宁和翁帆的“宛宛的花园”等账号,最终被平台永久禁言。这些账号截取杨振宁的访谈片段断章取义,恶意扭曲两人感情。平台及时出手,对该账号作出永久禁言处罚,十余个跟风传播谣言的账号也同步被查封。
文字来源网络
翁帆的好友曾站出来为她正名,说翁帆压根不是看重金钱和名利的女人,她很单纯可爱,也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她和杨振宁在一起,完全是“情投意合”,是一对灵魂伴侣。
图片来源网络
在杨振宁离世后,翁帆在《光明日报》发表的短文中写道:“有他多年的陪伴,我何其有幸。”这十二个字,概括了21年婚姻的真谛。
文学来源网络
杨振宁的爱国情怀,体现在他一生的选择中,2015年,93岁的他放弃了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拿到中国护照那天,他跟身边人说:“终于回家了,踏实了。”
他对祖国的贡献远不止于象征意义,大部分积蓄都投入到教育和人才培养中,帮助创建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设立了教育基金和学术项目。晚年他住在清华大学的别墅里,但这房子是学校的,他只有使用权。
告别仪式结束时,几名学子轻轻举起“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横幅,这八个字恰如杨振宁93年科学生涯的注脚。
图片来源网络
网络喧嚣终会平息,但在清华园,杨振宁的手稿仍静静地躺在“归根居”里,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如同一条条小径,引着后来者走向人类智慧的深处。
来源:英明果断的钢笔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