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盈利暴跌40%,储能成为马斯克“救命稻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0 00:38 1

摘要:美东时间10月22日收盘后,特斯拉公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发布后,资本市场非但不买账,盘后股价反倒下跌超3.8%,市值蒸发了555亿美元(约3955亿元)。

首图来源:InsideEV

摘要:

随着业绩创新高增长,储能业务已经不再是“副业”,而是与AI形成闭环,“AI+能源”的结构更清晰显著。

撰文 | Penn

编辑 | 小雨

→这是《环球零碳》的第1726篇原创

今年以来,因马斯克深度介入政治、关税风暴引爆供应链危机等因素,特斯拉已遭受重大挫折。

在经历了盈利和收入双双远逊预期一季度、营收大幅下降的二季度之后,特斯拉交出了一份增收不增利的三季度财报。

美东时间10月22日收盘后,特斯拉公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发布后,资本市场非但不买账,盘后股价反倒下跌超3.8%,市值蒸发了555亿美元(约3955亿元)。

不同于上半年的“阴云笼罩”,特斯拉三季度营收创历史新高,一扫前一季两位数大跌的颓势,由二季度的降12%转为增12%,同比实现两位数大增。

虽然营收重回增长轨道,但这一季度特斯拉的净利润并没有因此停止失速,仍同比下跌了37%。这一“增收不增利”的趋势,也成为了特斯拉股价下挫的直接推手。

财报显示,2025年三季度特斯拉实现总营收 280.95 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 251.82 亿美元相比增长 12%,超出市场预期的 263.6 亿美元,扭转了第二季度同比下降 12%的颓势。

尽管营收表现强劲,盈利端仍面临压力。GAAP 准则下,特斯拉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为 13.73 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 21.73 亿美元相比下降 37%,与上一季度的 11.72 亿美元相比则有所增长。与此同时,调整后每股收益为0.50 美元,同比下降 31%,低于市场预期的 0.54 美元。

图说:特斯拉第三季度利润下滑,股价下跌5%

具体来看,特斯拉营收增长动力主要来自汽车与储能两大业务的共同推动。

汽车业务方面,营收达 212.05 亿美元,同比增长 6%,创下近两年单季新高。全球交付量为 49.71 万辆,同比增长7.4%,环比增长29.4%;日均交付5403台,刷新特斯拉有史以来的最高单季交付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整体交付量增长,但在一些地区情况不容乐观。由于马斯克愈发激烈的政治立场与言论,以及竞品如比亚迪的竞争,特斯拉在欧洲市场的销量持续下滑。

事实上,三季度的交付成绩部分得益于美国电动车税收抵免政策在 9 月底到期前引发的集中购车潮。这种需求提前释放可能会导致未来几个月特斯拉的销售增长面临压力。投资者预计,在电动车补贴到期后,特斯拉难以再现像三季度这样优异的表现。

除此之外,包含在汽车业务之内的出售汽车碳排放积分收入进一步下降,继续打击营收和利润。三季度,特斯拉“卖碳”收入4.17亿美元,创两年来单季新低,较二季度的4.39亿美元减少5%,环比连降五个季度。

对于特斯拉来说,获得碳积分并不需要额外成本,因为特斯拉本身就在做电车业务,所以也就能以100%的利润率出售,从而提高公司的整体利润率。这些积分长期以来都是特斯拉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去年前三季度特斯拉曾靠卖碳积分赚了近21亿美元,直接贡献了净利润的43%,接近半壁江山。而今年这一数字锐减超30%至14.51亿美元,而且可以预计,至少在特朗普政府任内,这类收入会进一步减少。

图说:2021年以来特斯拉各季度“卖碳”收入变化

与汽车业务因政策性集中交付持续性存疑相比,储能业务成为了三季度特斯拉为数不多预期外的亮点。

这一次,储能再次成为了特斯拉的业绩“救星”。三季度,特斯拉能源生产与存储收入为 34.15 亿美元,同比增长 44%,较二季度的同比下降7%显著改善。

特斯拉财报称,储能业务部署装机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2.5GWh,能装机量同比增长81%,环比增长30%,这已是其连续第13个季度创纪录。其中,已发布产品Megapack3.0和Powerwall的表现都不错,Powerwall产品的部署装机连续第六个季度创单季最高纪录。马斯克表示此成果得益于上海储能超级工厂产能的持续爬产。

储能业务在持续扩张的同时,三季度维持住了较高的利润水平,单季度毛利率达到了31.4%,较二季度提高了110bp,较去年同期提升了90bp。

图说:特斯拉2025年三季度收入来源

在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强调,特斯拉正通过电池储能对能源领域产生巨大影响。通过Powerwall,尤其是Megapack,特斯拉正在显著提高电网产生更多能源的能力。

马斯克指出,美国电网具备约1万亿瓦稳定输出能力,但日均使用量仅为0.5万亿瓦,这是因为白天和晚上的使用量差异巨大。如果使用电池来缓冲能量,通过夜间运行发电厂为电池组充电,白天释放电力支持AI运算,将可以"美国的能源输出翻倍,而无需建造任何新的发电厂"。

马斯克表示,建造发电厂非常困难。它们需要很长时间,有很多审批程序,而且这个行业不习惯快速行动。所以,我们看到了特斯拉电池组的潜力,可以极大地提高任何给定电网(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地方)的年能源输出。

此前,华泰证券测算显示美国仍面临11-20 GW的电力缺口。在传统电源无法快速响应的背景下,以电化学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正成为解决短期电力缺口的关键。

而这将给特斯拉的储能业务带来巨大的机遇。据华泰证券估算,为弥补2026年底预计出现的18-27 GW功率缺口,美国未来两年需要新增110-205吉瓦时的储能装机容量。这意味着相较于2024年37吉瓦时的装机量,市场需要保持每年50%以上的增速。

在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高速发展正推动美国电力需求快速攀升之际,美银美林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也指出,太阳能与储能成为短期内缓解危机的关键方案。美银美林指出,2025年年初已规划的63GW新增容量中,约80%的占比来自太阳能和储能,储能比重大幅上升(18.2GW),而太阳能增长相对温和(32.5GW)。

展望未来,在美国2.3太瓦(TW)的电网互联申请队列中,其中太阳能956GW,储能891GW,风电212GW,天然气136GW),可以清晰地看出,太阳能与储能仍将保持绝对主导地位。

图说:太阳能与储能成为短期内缓解电力危机的关键方案

在储能产品层面,特斯拉于9月发布了新一代工业储能解决方案Megablock,它将四台Megapack 3储能系统整合为一套预先设计的中压成套设备。这种简化的架构将硬件、软件与服务融为一体,旨在降低复杂度,方便业主使用,并实现公用事业规模的快速部署和电网接入。

面向未来,马斯克表示特斯拉第四代Megapack已在规划中,其设计将整合变电站的常规组件,可直接输出约35千伏的电压,从而无需再为其单独建造变电站,这将进一步简化部署流程。在家庭用户端,特斯拉也推出了全新的“太阳能+Powerwall”租赁方案,有望进一步刺激家用储能市场的需求增长。

可以说,特斯拉的储能业务正在走入核心视野。以往,很多人会把特斯拉储能业务看成是公司“副业”,但如今随着业绩创新高增长,储能业务已经不再是“副业”,而是与AI形成闭环,“AI+能源”的结构更清晰显著。

同时,人工智能产业的飞速发展将带来能源产品需求的持续爆发:超大规模企业与公用事业公司已认识到Megapack产品的优势——它能提升供电可靠性,同时缓解电网压力,为数据中心提供稳定的供电。

图说:特斯拉发布了其最新一代大规模储能产品MegaBlock

谈到特斯拉的未来,这次财报发布后还有一个点恐怕是马斯克想绕也绕不开的,那就是“万亿薪酬”之争。

9 月 5 日,特斯拉正式公布了针对马斯克的“CEO 绩效奖励”计划。根据该方案,若所有目标达成,马斯克持有的特斯拉股份比例将升至 25%,其薪酬总额将以特斯拉股票形式达到9000亿美元以上。

ISS与Glass Lewis两大机构联合建议否决方案,认为其条款存在“严重股权稀释风险”(可能导致特斯拉流通股增加超10%)。2018年类似反对虽失败,但本次股东投票前特斯拉已发起社交媒体反击。

由工会与企业监督组织组成的联盟上线“夺回特斯拉”网站,呼吁投资者在11月6日股东大会上反对该薪酬方案。

财报发布后,马斯克在电话会议的尾声突然打断首席财务官的发言,为自己庞大的薪酬方案进行辩护,猛烈抨击对此持反对意见的股东代理顾问公司,并强调投票控制权对他的重要性。

马斯克表示,自己需要足够的投票控制权以产生强大影响力,但又不能多到让我疯了也没法被解雇,对他而言控制权要比金钱更重要。

-------

参考资料:

[1]https://www.forbes.com/sites/tylerroush/2025/10/23/tesla-shares-stumble-5-after-third-quarter-profit-sinks/

[2]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autos-transportation/teslas-record-revenue-tops-forecasts-tax-credit-expiry-drives-us-ev-sales-2025-10-22/

[3]https://www.wsj.com/business/autos/tesla-tsla-q3-earnings-report-2025-653ea365

[4]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tesla-q3-earnings-updates-investors-hone-elon-musks-outlook-after-new-model-3-y-2025-10-22/

来源:环球零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