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虹口区的街巷里,总能看到一位白发老者的身影。他时而驻足在一栋老建筑前深情讲述,时而带领一群年轻人穿梭在历史街区。他就是虹口区“虹彩绽放”五老宣讲团成员、虹口记忆传讲工作室首席传讲人张家禾,2021年度全国最美志愿者、2018年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提名奖。2010
在虹口区的街巷里,总能看到一位白发老者的身影。他时而驻足在一栋老建筑前深情讲述,时而带领一群年轻人穿梭在历史街区。他就是虹口区“虹彩绽放”五老宣讲团成员、虹口记忆传讲工作室首席传讲人张家禾,2021年度全国最美志愿者、2018年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提名奖。2010年至今,1000多场党课,2500余公里行走路程,4万余人次现场聆听,50万人次线上参与——这些数字背后,是他用脚步丈量出的红色传承之路。
从历史学者到红色传讲人
让党史“走”出教室
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张家禾走进虹口党校,成为一名党史教师。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敏锐地发现:书本上的党史知识虽然系统,但缺乏感染力;而虹口区丰富的历史建筑和革命遗址,却鲜少被纳入党性教育。他萌生了将这些红色资源融入党史教育的想法。遗憾的是这个创新设想一开始并未被采纳。
转机出现在一次偶然机会,张家禾毛遂自荐,着手开发“多伦路街区的红色记忆”现场教学课程。经过大量史料研究和实地踏勘,他成功在上海首创“行走的党课”现场教学模式,获得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等部门的认可。
退休不退志
让红色记忆“活”起来
2016年退休后,张家禾成立个人工作室,担任虹口“文化三地”志愿宣讲团领衔人。他相继被聘为上海市团校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党史党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党性教育顾问,带动更多人参与“行走的党课”宣讲。在他的指导下,虹口党校青年教师将“多伦路街区的红色记忆”课程制作成英文版,被纳入中联部“网络交流资料库”,用于对外国政党干部的培训。此外,他还开发了“左翼文化运动在虹口”“隐蔽战线与虹口”等多条特色教学线路。
播种红色基因
让青少年爱上党史
面对青少年群体,张家禾有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他参与设计的“鲁迅小道囡囡讲”活动,让孩子们化身小讲解员,用童趣语言讲述红色故事。在虹口区中小学的“虹传堂”党史课上,他从孩子们熟悉的街区入手:“你们知道吗?每天上学经过的这条马路,90年前可能就有地下党员在传递情报...”
这种贴近生活的讲述方式效果显著。一位参加活动的小学生说:“原来英雄不是课本里遥不可及的人物,他们就在我们身边生活过。”许多孩子回家后主动给父母当起“红色导游”,形成了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的传播效应。
守正创新的启示
红色教育的时代价值
张家禾的实践为新时代红色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他推动红色教育常态化。张家禾的实践改变了“党史教育流于形式”的现状。通过深入挖掘史实背后的精神内涵,他让红色教育在虹口区形成了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他创新宣讲方法。他开创的“行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的红色资源,使党性教育更加生动鲜活,有力提升了虹口“文化三地”(即“海派文化发祥地、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的传播影响力。
他提升青少年教育实效。针对青少年特点,张家禾探索出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通过互动体验、情景代入等方法,用故事代替说教,用体验代替灌输,显著提升了红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如今,年近七旬的张家禾依然活跃在宣讲一线。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拼,他笑着回答:“每当看到年轻人听完课后去查阅更多党史资料,或者有孩子立下‘长大要入党’的志向,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张家禾用15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个道理——红色传承不仅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也需要一次次真诚的讲述、一步步坚实的行走。
来源:上海虹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