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杜甫不喜欢这个官,倒不是嫌弃品阶低,而是县尉的工作性质迎上欺下,正如高适在获封丘尉后所写: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一首诗,一段历史,一个小故事
01.
公元755年,困居长安十载的杜甫,终于得官河西尉。
杜甫不喜欢这个官,倒不是嫌弃品阶低,而是县尉的工作性质迎上欺下,正如高适在获封丘尉后所写: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县尉除了管当地治安,还负责征收租赋,难免盘剥百姓。
所以杜甫拒不赴任,写下了: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无奈,吏部为其改官,重授右卫率府兵曹参军,随后杜甫回奉先(陕西蒲城)省亲。糟心的是,还没进家门,就听见妻子的哭泣声,原来是自己的小儿子饿死了(可能是长期营养不良造成的)。
为此,悲痛不已的杜甫,写下《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犹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节选)
然而,杜甫还没来得及平复心情,安禄山和史思明就在范阳起兵了,安史之乱正式爆发。
次年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杜甫将妻儿安顿在鄜州羌村后,前去投奔新帝。不曾想,途中遭遇叛军,被俘至长安。
全都是倒霉事。
幸运的是,杜甫当时官职太小,叛军没把他当回事,不然就押去洛阳了。
同年九月,肃宗改扶风为凤翔,暂时定都。杜甫闻讯后,冒险出逃,穿越两军对峙的火线,一路星夜兼程,躲躲藏藏,以至于见到肃宗时: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肃宗很感动,授其左拾遗,官阶虽不高,却是谏官,若无大错,秩满后必然会迁升。
可杜甫不但犯了错,还犯了一个很大的错。
他的好友房琯在玄宗避难蜀中后,前去投奔,玄宗很感动,让他当了宰相。后肃宗称帝,玄宗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派房琯和韦见素前去册封,毕竟天下都乱成了这个样子。
册封礼完成后,就等于正式承认了肃宗帝位的合法性,遂房琯脑袋一热,主动请求带兵平叛。
毕竟他是太上皇封的宰相,肃宗刚称帝,不好做得太过分,就答应了。
不曾想,房琯任用了一大批文士为幕僚,结果遭遇大败。尽管如此,肃宗也没有治他的罪,甚至多加安抚。
可房琯竟然干预肃宗任免,本来肃宗想为贺兰进明加官,却被房琯置为代理。随后,宰相崔圆来到凤翔,房琯自以为,他见驾来迟,必然会被罢相,对其极不礼貌,多有讥讽。
于是,崔圆暗中贿赂权宦李辅国,反而得器重。
房琯一气之下,拒不上朝,并通过朝中友僚为自己喊冤。同时,房琯的门客董庭兰(高适诗中的董大)因收受贿赂,遭有司弹劾。
肃宗正焦头烂额,遂一纸诏书,将房琯贬为邠州刺史。
这会儿,杜甫任左拾遗还不到一个月,却上书为房琯鸣不平。肃宗恶朋党,将杜甫交三司推问,幸得宰相张镐、御史大夫韦陟求情,才免于处分,被肃宗一纸墨制赶回鄜州探家。
从这一点看,杜甫空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梦想,和房琯一样,实无治国之才。
02.
公元757年9月,长安收复;10月,洛阳收复,未几肃宗归朝;11月,杜甫携妻儿从鄜州赴长安就职,依旧任左拾遗。
次年,李辅国罗织“房党”,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未就任,先归偃师省亲。
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弑父后,自立为帝,随后接连遭遇大败,退守邺城,郭子仪和李光弼率军讨伐。
此战若胜,战乱将彻底平息,因前不久,史思明已经向唐廷投降,接受招安。
杜甫听闻此消息后,兴奋不已,还写了一首《洗兵马》:
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祗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节选)
然而事情完全没有按杜甫希望的方向发展,甚至让杜甫见识到了战争最残酷的一面。
两京收复以后,各镇节度使见叛军大势已去,纷纷投奔朝廷。肃宗有意不问过往,携群臣重开大好局面,但御史大夫崔器却上奏说,应将这些人全部处死,免留后患。
此举遭宰相李岘强烈反对,认为朝廷言而无信,定会使叛军更加坚定抵抗。肃宗无奈,定罪六等,仅处死陈希烈等人。
同时,李光弼不相信史思明是真的投降,遂买通叛将乌承恩,并说服肃宗授其河北节度副大使,命其行刺史思明。结果行动失败,史思明又听闻朝廷斩杀降军,再次叛唐。
因此,当安庆绪以帝位相许,求史思明援助时,史思明几乎没有犹豫,立刻发兵赶往邺城。
朝廷为了这一仗,用了九路节度使,兵力达60多万,按理说是碾压局,可偏偏攻了四个多月,硬是没攻下来。
原因很简单,军中无帅。
李光弼和郭子仪有隙,用谁为帅对方都不服气,于是肃宗想了一个“妙招”,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使,结果群龙无首。
同年11月,史思明攻陷魏州,并于次年正月称“大圣燕王”。
李光弼主张同朔方军转攻魏州,若史思明见邺城无解,自会退兵,却遭鱼朝恩反对。李嗣业见邺城久攻不下,领兵前去破敌,身中流失,不幸身亡。
唐军士气瞬间跌入谷底,史思明又趁机烧毁唐军粮草,士兵再无战意。
公元759年3月,史思明见时机成熟,主动前来决战,双方谁也没占到便宜。可就在激战正酣时,郭子仪方阵突然刮起大风,飞沙走石,唐军和叛军都慌了,纷纷退避。
但是唐军太多,近二十万人互相踩踏,非战斗减员比战死的还多,辎重丢了一路,遂遭遇大败。
最终,鱼朝恩将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肃宗罢其兵权。
这就是著名的“邺城之战”,也是杜甫笔下的泣泪史诗,其实当时只要肃宗派太子挂帅,或者以亲王督战,这一仗必胜。
03.
就在两军对峙时,杜甫从偃师探亲归来,一路见朝廷征兵,无分老幼,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之惨状,遂作“三吏”“三别”,见证了“安史之乱”的真实场景。
出偃师,杜甫来到新安(今河南新安),先作《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诗文大意可解为:
走在新安的街道上,听见衙吏在按户籍点兵,诗人忍不住上前询问:难道是因为新安县小,已经没有成年人可征了吗?
衙吏回道:府里昨夜就下令了,说如果没有壮丁,就以年龄偏小的充役。
于是诗人再问:靠这些小孩子,如何能守得住城呢?
衙吏不再搭话,留下诗人在原地呓语:那些健壮的孩子,还有母亲相送,可怜那些枯瘦的孩子,猜想家中已经没有什么人了,一个人孤零零走在队伍里。
抬眼望望这河山,水流依旧,从早到晚,可是那青山之中,隐隐还能听见悲泣之声。
于是诗人追了上去,对那些哭泣的孩子说:不要让眼泪流干,没有谁会心疼你们的,就算泪水流尽,见到头骨……这天地终究是无情!
我王师攻打相州,志取邺城,日夜都盼望着能尽早收复,可贼心顽固,非一日之功。如今营地零散,你们去了,会在旧营地驻扎,练兵的地方离洛京更近。
那里挖战壕,还不到有水的深度,放牧军马也还算轻松,何况我们是正义之师,对部下都很体恤,分工也都很明确。
送行的人啊,也请你们不要哭得那么悲伤,军营中的长官对待士兵,会像对待自己父兄一样。
这是杜甫里程碑式的作品,全篇白描,几乎全部采用了对白,却将战争带来的苦痛,刻画得深入骨髓。
前面四联与衙吏的对话,已经说明了这一仗打得很惨,许多人回不了家。
随后,诗人独自悲叹,“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那些有点肉的孩子们,意味着家里还有人照顾,母亲能来相送。
可那些骨瘦如柴的孩子,可能父亲早已战死沙场,而他们也不得不奔赴前线。
随后诗人望着这大好河山,水依旧东流,日也不曾停歇,只是青山之中,却传来阵阵哭声。
这哭声令人悲,这哭声令人痛,所以诗人又追了上去,想劝劝孩子们,然而话刚说一半,就戛然而止。
因为诗人知道,无论什么理由,对这些孩子而言,都是不公平的,也只能叹一句,天地无情!
尽管如此,诗人还是试着让他们能好受一点,尽可能地描述,军营没有那么可怕。只是,这种安慰很无力,就连诗人自己也不信。
尤其诗人很自责,因为自己出身好,得了功名,不用服兵役,最后也只能用心中对家国无法言喻的爱,对送行的人说:你们放心吧,我见过前线的将军们,他们人都很好……
杜甫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从他营救房琯这点就能看出来,但他绝对是一个值得敬重的诗人。
或者用伟大来形容,也不足为过。
因为他会想,这些苦难为什么发生在他们身上,他们有什么错。正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写: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遗憾的是,他只是一个诗人,叹世,却无力救世。
未完待续,下一章我们讲《石壕吏》,将会是另一番不同的景象
来源:槐序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