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十大顶级谋士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8 22:56 1

摘要:三国,一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如同璀璨的星空,群星闪耀,其中最耀眼的莫过于那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士们。他们如同幕后的操盘手,以非凡的智慧和谋略,在历史的棋盘上纵横捭阖,深刻地影响着时代的进程。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走近这些智谋超群的谋士,领略他们波澜

三国,一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如同璀璨的星空,群星闪耀,其中最耀眼的莫过于那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士们。他们如同幕后的操盘手,以非凡的智慧和谋略,在历史的棋盘上纵横捭阖,深刻地影响着时代的进程。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走近这些智谋超群的谋士,领略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

**第十位:田丰——忠言逆耳,壮志难酬的悲情谋士**

田丰,字仲建,是袁绍阵营中举足轻重的谋士。他年少时便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拥有远超常人的远见卓识,在冀州一带声名远扬。彼时,宦官专权,把持朝政,朝纲败坏,民不聊生。田丰对此深恶痛绝,却又无力回天,于是选择隐居乡里,静观其变。

公元191年,袁绍击败公孙瓒,成为冀州牧,听闻田丰的威名后,盛情邀请他加入自己的阵营。田丰满怀期待,以为终于能一展抱负,辅佐袁绍成就霸业,却未曾料想,自己遇上的并非贤明之主,而是一个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庸主。

公元200年,曹操挥师征讨刘备,刘备兵败投奔袁绍。田丰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当机立断,劝说袁绍趁曹操攻打刘备、后方空虚之际,出动全部兵力突袭曹操的后方许都,如此,便能一举平定局势,奠定胜局。然而,袁绍却以幼子生病为由推脱,错失了这打败曹操的绝佳机会,气得田丰连连叹息,以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事去矣!”

官渡之战前夕,田丰凭借对双方实力的深刻洞察,敏锐地察觉到袁绍军队内部矛盾丛生,而曹操军队在军事上占据优势。于是,他苦口婆心地劝谏袁绍应当坚守阵地,等待时机,切不可贸然兴兵。然而,袁绍刚愎自用,根本听不进田丰这逆耳忠言,不仅将他的建议当作耳边风,还以动摇军心的罪名将田丰关进大牢。

结果,官渡之战,袁绍惨遭大败,七十万大军灰飞烟灭,袁绍仅带着八百骑兵狼狈逃回河北。袁绍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听信谗言,将田丰处死。田丰在狱中听闻袁绍兵败,悲叹道:“若听吾之计,乃今竞存。”遂自杀。由此可见,田丰对局势的判断精准无误,只可惜他遇上了昏庸的主公,空有一身才华,却无法在历史舞台上尽情施展。他的命运实在令人惋惜,故而排在第十位。

**第九位:沮授——未雨绸缪,却屡遭排挤的远见卓识者**

沮授,字公与,同样效力于袁绍帐下。他年少时便立下远大志向,且足智多谋,为袁绍所器重。袁绍初入冀州时,沮授前来投奔,并被委以监军统内外、都督冀、青、幽、并四州军事的重任。他协助袁绍夺取青州、并州、幽州,进而统一了河北地区,为袁绍集团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值得一提的是,沮授是三国时期第一个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策略的人。当时,汉献帝尚在洛阳,沮授敏锐地意识到,若能迎奉天子,便可名正言顺地号令天下,在政治上占据主动。他向袁绍建议:“将军累叶辅弼,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毁坏,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然而,袁绍却以需要审慎考虑为由,没有采纳这一具有战略眼光的建议。如果袁绍采纳了这一建议,历史或许会被改写,袁绍也有可能统一天下。

此外,沮授还曾劝诫袁绍不要实行诸子分封,以免引发内乱,可袁绍依旧置若罔闻。果不其然,袁绍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爆发了内战,袁谭、袁尚兄弟阋墙,最终被曹操各个击破。袁氏集团也随之覆灭,应验了沮授的预言。

官渡之战前夕,沮授提出“三年疲曹”的战略,并精心谋划了相应的方略,结果不但未被袁绍采纳,反而被袁绍猜忌,自己的兵权也被削弱。官渡之战后期,沮授建议袁绍派精兵驻守屯粮的乌巢,以防曹军偷袭。袁绍再次拒绝,认为曹操不会那么做。可以说,只要袁绍听从沮授的任何一条谋略,都不至于败给曹操。

官渡之战后,沮授被俘,曹操赏识他的才能,多次劝降,可沮授坚决拒绝,他说:“袁氏蒸土,故臣失志于事,诚本心所系。夫人生最重,岂有委质二主之理?”曹操无奈叹息:“若早得授,天下不足虑。”为了避免沮授被敌方所用,曹操不得不杀了沮授。沮授和田丰一样,一生壮志未酬,但其谋略才能丝毫不逊色于曹营中的任何谋士,位列第九,实至名归。

**第八位:法正——奇谋百出,助力刘备夺取汉中的关键先生**

法正,字孝直,原本是益州刘璋的部下,后来转投刘备,成为刘备帐下不可或缺的智囊。法正此人,其才智不亚于卧龙凤雏,却常常被世人所忽视。

刘备占据益州后,法正建议立即发兵夺取汉中,并指出占据汉中的重要性:“上,可讨国贼,尊崇汉室;中,可以蚕食雍、凉二州,开拓国境;下,可以固守要害,是为长久之计。”从长远来看,可以讨伐国贼曹操,尊崇汉室;从中等层面来讲,可以蚕食雍州、凉州,开拓国境;从当前来说,可以固守要害,这是长久的战略。而且汉中是益州的北大门,同时也是北伐中原的必经之路,夺取汉中就相当于为蜀汉北方建立了一道坚固的屏障,能够确保益州的完整。

刘备对此深表赞同,于是率领诸将进攻汉中,从此掌握了汉中之战的主动权。在汉中之战中,法正更是屡出奇谋,先是劝刘备不要与曹操硬碰硬,要善于打持久战,以逸待劳,消耗曹军士气。最终,曹军因士气低落、军资耗尽而被迫退出汉中,刘备如愿以偿地夺取了汉中。

只可惜,法正这样的奇才,年仅四十五岁就英年早逝,否则刘备后来或许不至于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蜀汉的国运或许也会更加长久。法正的早逝,是三国历史的一大遗憾,他位列第八,令人扼腕叹息。

**第七位:鲁肃——被低估的战略大师,东吴的定海神针**

在世人的印象中,鲁肃常常被误解为老实憨厚的大好人,这其实是被《三国演义》所误导。实际上,鲁肃不仅被后人严重低估,他还是东吴的战略大师,其对时局的把握和形势的判断,甚至超过周瑜。

孙权初掌江东时,局势尚不明朗,鲁肃献上极具前瞻性的“榻上策”,为东吴规划了鼎足江东、进而称帝的宏伟蓝图,其战略眼光比诸葛亮的“隆中对”还要早。他建议孙权:“夫荆襄之域,乃帝王之基。今表绍新败,表操悉发其军,袭取荆襄,全据长江,则帝业可成。若不早图,悔之无及。”这一策略为东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赤壁大战后,周瑜主张除掉刘备,以绝后患。鲁肃却认为曹操北方基业仍在,东吴此时与曹魏隔江对峙,难以抗衡,所以主张联刘抗曹,这一谋略更符合东吴的发展走向。鲁肃数次维护孙刘联盟,甚至不惜与周瑜产生矛盾。可以说,鲁肃如果不立,促孙权联合刘备,三足鼎立的局面便难以形成,孙权也难以坐领江东五十年之久。鲁肃的谋略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东吴的国运,将其排在第七位,名副其实。

**第六位:荀彧——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王佐之才**

荀彧,字文若,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早年就被称为“王佐之才”。他的厉害之处主要体现在战略方面,为曹操集团的发展壮大立下了不世之功。

董卓执政后,天下大乱,荀彧率领宗族前往冀州避难,被袁绍待为上宾。但他料到袁绍最终难成大事,于是转而投奔曹操,担任司马。公元196年,荀彧劝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县,从而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官渡之战中,曹操一度陷入困境,想要退兵,荀彧劝阻曹操退军的想法,力主坚守待变,最终使曹军反败为胜。战后,荀彧又建议曹操暂缓南征,乘胜追击,原始迅速平定了冀州。

荀彧很早就为曹操绘制了统一北方的军事路线,还帮助曹操管理军国内政,并且举荐了郭嘉、荀攸等众多人才。荀彧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堪称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毫不夸张的说,没有荀彧就没有后来强大的曹魏,将其排在第六位,实至名归。

**第五位:庞统——凤雏奇才,英年早逝的谋略之星**

庞统,字士元,与诸葛亮并称“卧龙凤雏”,是刘备帐下重要的谋士,也是三国时期昙花一现的英才。庞统小时候为人质朴,表面上看起来并不聪慧,甚至有些迟钝,所以不被人们所认可。成年后,他的过人才华逐渐展露出来,让人刮目相看。

初入刘备阵营时,庞统并未受到重用,后来经过鲁肃、诸葛亮的极力举荐,刘备才开始重视他,并委以重任。在刘备入川的关键时期,庞统献上上、中、下三策,刘备采用了中策。庞统深知战机稍纵即逝,力劝刘备抓住机会,果断出击,为蜀汉的扩张指明了方向。

然而,天妒英才。庞统后来在落凤坡不幸中箭身亡,他的才华如同昙花一现,虽短暂,却无比绚烂。他的早逝是三国历史的一大遗憾。若庞统能有更多时间施展才华,三国历史或许会被改写。庞统的谋略和胆识,足以让他位列第五。

**第四位:郭嘉——曹操的奇谋军师,出其不意,恰到好处**

郭嘉,字奉孝,无疑是曹操最为倚重的谋士之一,在曹操统一北方的征程中,郭嘉出谋划策,成为曹操的得力助手,立下了汗马功劳。

郭嘉年少时就有隐士之风, Weak, 21岁才步入仕途。他精准预测到孙策之死,为曹操消除了后顾之忧。他说:“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动众心。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果然,不久之后,孙策就被许贡的门客所刺杀。

郭嘉与荀彧等人协助曹操积极备战,先后击败了袁术、吕布、张绣、刘备等势力,并暂时稳住了关中地区的割据势力。官渡之战时,郭嘉提出袁绍的失败和曹操的胜利论,从战略高度分析双方优劣,极大的鼓舞了曹军士气,为曹操指明了方向,这场决战的胜利也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公元207年,曹操准备讨伐乌桓,当时大部分将领都持反对意见,认为应该先平定刘表。但郭嘉却认为乌桓没有防备,可以趁机出击,他说:“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而难以趋利,不如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备。乃定计,凿山堙谷,径向单于庭。”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最终在白狼山大获全胜,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历史任务。

郭嘉的谋略总是出其不意,却又恰到好处,让人拍案叫绝。只可惜,他三十八岁就因病去世,以至于曹操在赤壁之战惨败后,当着谋士武将的面痛心地说道:“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郭嘉的早逝,是曹操的巨大损失,也是三国的一大遗憾。将其排在第四位,当之无愧。

**第三位: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名相**

诸葛亮,字孔明,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但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十万大军、七擒孟获等故事,大多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情节。在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那么神乎其神,但他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从“隆中对”的三分天下之策,到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展现出卓越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才能。在内政方面,他依法治国,发展经济,与民休息,将蜀汉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在军事上,尽管北伐困难重重,但他以弱攻强,多次主动出击,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斗志和非凡的军事谋略。

诸葛亮最大的特点就是忠诚。他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传颂的楷模。他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壮事迹,更是令人动容。诸葛亮无疑是三国时期最为耀眼的谋士之一,将其排在第三位,当之无愧。

**第二位:司马懿——隐忍待机,最终掌控曹魏政权的谋略家**

司马懿,字仲达,一生历经曹魏四代君主,是三国后期的关键人物。在曹操、曹丕时期,他默默积蓄力量,与诸葛亮的多次交锋中,司马懿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沉稳的战略定力。他采取以逸待劳的坚守策略,成功抵御了蜀汉多次北伐。

然而,司马懿之志并不仅仅在于此,他还有更大的野心。之所以隐忍不发,只不过是在等待一个时机。不久,这一天终于来到。公元249年正月初六,少帝曹芳出洛阳,带领曹爽等宗族到高平陵扫墓。司马懿见洛阳城的力量空虚,立即发动政变,在高平陵之变中一举掌控曹魏政权。曹魏自此进入司马氏专权时代。

虽然司马懿一生并没有称帝,但却为西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纵观司马懿的一生,无不充满权谋与算计,其谋略不仅体现在军事上,更体现在政治上的深谋远虑和隐忍待机。将其排在第二位,实至名归。

**第一位:贾诩——低调隐忍,笑到最后的三国第一谋士**

贾诩,字文和,是三国中智谋超群却容易被忽视的顶级谋士,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辗转于多个势力之间,却总能在乱世中巧妙周旋,不仅保全自身,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贾诩最初效力于董卓麾下,董卓死后,他转头离去。当时,李傕、郭汜等人打算各自逃命,贾诩却劝他们全力攻打长安,结果导致王允丧生,吕布仓皇逃命,东汉王朝再次陷入风雨飘摇之中。然而,当贾诩目睹李傕、郭汜在长安烧杀抢掠的暴行,心中便明白这二人绝非能成就大业之人,于是果断转投张绣帐下。

在张绣处,贾诩尽显谋略之才,两次为张绣出谋划策,成功击败曹操。这两场胜利让曹操痛失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官渡之战前夕,局势风云变幻,贾诩审时度势,敏锐地察觉到袁绍不如曹操,他力劝张绣归顺曹操,张绣心中顾虑重重,毕竟他曾多次与曹操为敌,但贾诩却笃定地表示,曹操不仅不会报复,反而会加以赏赐。事实证明,贾诩的判断无比准确,张绣归顺曹操后,果然受到了重用。

此后,贾诩在曹营中大放异彩,他奇谋频出,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汗马功劳。赤壁之战前夕,贾诩冷静分析趋势,劝阻曹操先休养生息,不要急于攻打江东,可惜曹操没有采纳,最终在赤壁遭遇大败。渭南之战时,贾诩又献上离间计,成功离间马腾和韩遂,助力曹操平定关中。

贾诩的谋略高深莫测,他善于洞察各方矛盾,常常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扭转战局,不仅令人拍案叫绝。同时他为人低调隐忍,且深谙明哲保身之道。在曹操晚年,贾诩深知自己并非曹魏旧臣,极易招来猜忌,于是选择急流勇退,闭门谢客,远离朝堂纷争。

凭借着超凡的智慧和敏锐的政治嗅觉,贾诩在波谲云诡的三国乱世中,笑到了最后,位居三国十大谋士榜首,称得上实至名归。他的一生,是对“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最好诠释,也是三国谋士中,最令人敬佩的一位。

这便是三国十大谋士的传奇故事,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故事,也激励着后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来源:小胡说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