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的荣光背后,是贵州军政军民团结一心、共筑梦想的生动实践和凡人小事。这里,有一条条通向幸福的坦途,有一首首传唱深情的赞歌,有一堂堂浸润人心的课程,有一个个旧貌换新颜的村庄,有一所所传承红色基因的学校,更有一条条畅通无阻的暖心通道。
在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的荣光背后,是贵州军政军民团结一心、共筑梦想的生动实践和凡人小事。这里,有一条条通向幸福的坦途,有一首首传唱深情的赞歌,有一堂堂浸润人心的课程,有一个个旧貌换新颜的村庄,有一所所传承红色基因的学校,更有一条条畅通无阻的暖心通道。
“黔城双拥情”系列报道聚焦贵州军地创新实践,挖掘双拥工作中的特色案例与典型人物,从讲述“一城一特色”的双拥故事,传递“军爱民、民拥军”的深厚情谊,折射出新时代贵州双拥工作的力度和温度。
“昂—央!昂—央!军民同昂央!普梯山水美如画,春去秋来稻谷香……”“昂央”在布依族语言里,是高兴的意思。
在位于黔西南州兴义市乌沙镇的布依族传统村落普梯村,一曲八音坐唱《军民同“昂央”》动人旋律,唱响武警贵州总队黔西南支队官兵17年接力帮扶普梯的军民鱼水情深。
武警贵州总队黔西南支队官兵与村民共同创作的《军民同“昂央”》在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上演出。(黎俊男摄)
走在村寨里,能感受到百年的古村落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焕发的新生机。乡村生活馆、手工艺品体验馆、亲子研学基地、露营打卡地……普梯的农文旅发展吸引游客、研学团体前来观光体验。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个贫困村。
“普梯住在半山坡,年年干旱实在多,黄泥河水门前过,只能看着无法喝。”这是过去当地流传的顺口溜。普梯村曾经是一个缺水的村庄。山下黄泥河看着直线距离近,可弯弯绕绕的山路得走几个小时才到达。
“早上出门挑水,中午才能到家。”76岁的娄芳珍吃够了缺水的苦。她说那时候,家里一盆水洗了菜,还要洗脚,最后用来喂牲口,家家户户都如此。
2008年普梯村大旱,村里眼看快到盛果期的桃林奄奄一息。那可是村里脱贫的“希望树”,村党支部书记郭成林心急如焚。
迟迟没有下雨的普梯村,那年迎来了另一场“及时雨”。武警贵州总队黔西南支队官兵进村抗旱送水,目睹普梯村缺水的困境后,决心打一场“引水”攻坚硬仗——让黄泥河水“爬”坡上坎流进普梯村。
武警援建引水提灌站(黎俊男摄)
“河边建起水泵站,铺设2000多米的输水管道……”2010年4月,支队多方协调筹集到资金90余万元,修建提灌工程,其中一部分资金还是官兵们从自己每天的伙食费里省下来的饭钱。
“当时都是山路,重型设备进不来,水管、水泥、砂浆都要靠人一点一点背进去。”村民们回忆,施工时一根管子就要五六个人抬,战士们全身都被汗水湿透,手磨破皮也不休息,一直干到天黑。
据统计,当时投入兵力2000多人次。在官兵们带动下,普梯村在家的劳动力全员出动,大家拧成一股绳大战100天,顺利完成一期提灌工程,解决了208户村民用水和千亩桃林灌溉问题。此后,支队又争取资金500万元,完成二期提灌工程,如今的普梯村家家户户实现了“拧开龙头水进锅”。
武警官兵与村民共同修路(黎俊男摄)
“武警精神像雷锋,哪里艰苦哪里冲。村里到处泥巴路,苦战速成水泥路。”72岁的村民郭成付珍藏着一摞笔记本,里面用质朴的语言记录下支队的帮扶情。以前普梯村根本没有像样的路,坑坑洼洼下雨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支队引水进村后,协调部分资金投入兵力帮助普梯村人一起硬化通村路,打通通组路。
“武警官兵不仅帮我们修村路,还帮我们寻找致富‘路’。”在帮扶路上,郭成林深感武警官兵就像亲人一样。辣椒、药材、经果林……武警官兵倾力帮助协调资金种植、找专家指导养护、打开产品销售市场。就在今年,支队投入资金为普梯村试点种植的50亩黄桃已经进入了丰产期。郭成林说:“每斤能卖到10元的黄桃产业,成为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
武警官兵与村民一道栽下致富桃(李梓良 摄)
新时代,鱼水情深赓续新篇。黔西南支队投入资金帮助普梯村建立乡村文创中心,挖掘打造集古墙民居、茶马古道、金丝榔古树、天生古桥、金丝榔古井、八音坐唱古调、贵州龙古生物于一体的“七古”特色文化。和地方政府一起协调资金修复改造布依族古墙民居,翻修村内道路,建成古香古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里走上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80岁的村民马正兰也学说起了普通话,“因为家里改造房子建民宿,将来要接待全国各地的游客”。
武警帮助普梯村建立直播基地
“要让百年古村走上‘云端’”——黔西南支队帮村里建起了直播基地,陆续有网络达人来宣传普梯特色文化、推荐普梯特色农产品。直播带货销量最高时能达到十余万元。
十余年间,黔西南支队的官兵换了一批又一批,接力帮扶普梯村从无间断。每年村里的桃子熟了,村民们总会把最好的桃子挑出来送进支队军营。他们说:“要给普梯村的亲人尝一尝。”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程星
一审 何永利
二审 田洋
三审 孙晓蓉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