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回鹘公主的河西印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9 22:35 1

摘要:她是一位新娘,更是一位使者。当她踏上敦煌的土地时,带去的不仅是和平的承诺,更打开了河西地区民族交融、繁荣发展的一扇窗口。

公元914年,一位公主穿过河西走廊的风沙戈壁,在驼铃声中抵达沙州(今敦煌地区)。

她是一位新娘,更是一位使者。当她踏上敦煌的土地时,带去的不仅是和平的承诺,更打开了河西地区民族交融、繁荣发展的一扇窗口。

这位回鹘的天公主不会想到,自己的容颜将会定格于壁画之上,历经千年,熠熠生辉。

▲AI制图。

(一)朱衣西行:一场联姻背后的政治联盟

840年,蒙古草原上的回鹘汗国,被新崛起的黠戛斯攻灭,随后诸部离散。其中一部分南下归唐,其余分别西迁。西迁中的一支到达河西走廊一带落脚,史称 河西回鹘,又名甘州回鹘。

晚唐时期,甘州回鹘向东与唐朝和亲,接受唐朝敕封,以此确立自身的政治合法性;向西则与沙州(今敦煌地区)的归义军时战时和。

907年,唐朝灭亡。四年后张承奉(张议潮之孙)败于甘州回鹘,归义军自此丧失了河西主导权。914年,曾任归义军长史的 曹议金取代张氏成为归义军节度使。

为稳定政局,曹议金决意与周边政权采取睦邻友好的政策,遣使出使甘州向回鹘天睦可汗请求迎娶其女—— 天公主。可汗欣然应允。

▲曹议金供养像-榆林石窟第16窟-五代。(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天公主抵达沙州后,将陪嫁的十驮回鹘毡毯铺设在曹府正堂,双方依敦煌文书所载,“众宰相以旧规,再立通和之义”,循旧制并坐议政,重申盟约。

织有回鹘图腾的毡毯,铺于归义军正衙,这一铺一立之间,将联姻之喜转为盟约之肃,又以可触可感的“旧规”昭告众人: 这不仅是一桩婚姻,更开启了双方共生交融的新篇章。

(二)甘沙互市:贸易往来随之繁盛

这场联姻所产生的催化效应,如涟漪般扩散至河西走廊的多个方面。

成为亲家的双方,马上有了互信基础。916年,天公主出面向甘州回鹘赊购良马,约定以次年新绢偿付。有了这个 信用交易的示范,回鹘商队随即在沙州东市设立摊市,推行“先货后绢、按年结算”的 绢马贸易模式。

依托盟约保障,赊销、抵债与续购循环运作,两地由此建立起可持续的期货式经贸通道。官驿数量也从唐代的二十八处增至五代时期的三十五处,进一步促进了丝绸之路的贸易畅通。

924年,天公主还亲自主持调解甘沙互市条款。这场调解的具体情况已不得而知,但敦煌出土文书P.2992的相关记载体现出了: “两国之好,由公主一言而决”,足见天公主的威望之高。

▲敦煌莫高窟第420窟《西域商队》。(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此时的沙州,在文化与日常生活层面也感受到天公主所带来的交融影响。从919年起,她出资开凿了包括榆林窟第16窟在内的五座洞窟,并修建了三所寺院,这些石窟的甬道北壁供养像均以 汉、回鹘双语题写。

另外,沙州女性流行佩戴的瑟瑟珠,被称“回鹘公主遗制”(敦煌文书P.3498《杂抄》)。浴佛节期间设立的回鹘棚、煎制饽罗等习俗,也逐渐成为当地新风俗。 这些具体细微的文化实践,悄然改变着沙州的日常面貌,推动着各民族在生活层面的深度交融。

▲敦煌莫高窟第61窟《回鹘公主供养像》,其中的花钿、面靥是中晚唐时期中原妇女常见的妆饰风格。(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在曹议金的多位夫人中,天公主虽婚配顺序居末,其地位却后来居上。曹议金去世后,其子曹元德“应天公主要求”为父开窟追福,发愿文 把天公主列于所有夫人之前。

▲甘州回鹘夫人(即天公主)供养像-榆林石窟第16窟-五代,像高1.66米。她的装扮是典型的回鹘女装,身后有三身侍女跟随,或持镜,或执扇,或拿行装。(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位于敦煌榆林窟第16窟中的 甘州回鹘夫人供养像,是现存保存最完好、艺术水平最高的 天公主造像。画中的她身穿紧袖翻领长袍,头戴桃形凤冠,冠上装饰步摇,面贴花钿,双手合抱香炉于胸前,面向佛像恭敬虔诚供养。

▲节度使曹议金家族贵妇服饰(临摹品)-莫高窟第98窟-五代。(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三)血脉相续:千年文化传承

天公主卒于943至944年间。此后,甘州与沙州先后于1028年和1036年二次被西夏攻陷,回鹘部众被迫再次迁徙。

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这支以回鹘后裔为主体、融合汉、藏、蒙古等民族的群体,于1953年被正式定名为 “裕固族”。

▲裕固族服饰。(图片来源: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微信公众号)

裕固族的名称既保留了其自称“尧乎尔”的首音,又寓含“富裕巩固”的汉语寓意,在尊重民族传统的同时,也寄托了美好期许,堪称时光洪流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经典例证。

裕固族的服饰饮食与节庆习俗,可谓多民族文化元素交融创新的经典表达。

服饰方面,女性所佩戴的红缨帽和头面兼具传统的几何绣纹、汉族风格的吉祥纹样以及藏族氆氇式样的绚丽镶边,男性长袍则借鉴蒙古袍宽大、右衽、束腰带的基本构造并加以改良。

裕固族民众的 饮食既保留了以肉类与奶制品为基础的游牧特色,同时在与汉民族长期杂居中,又将面食作为日常主食。

节俗方面,源自游牧文化的剪鬃节、赛马会,以及与汉族等共享的春节等,在裕固族中都得到了传承发展。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