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暖心接力:山东45岁农民昏迷无助,上百名乡亲冒雨抢收60亩玉米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9 23:05 1

摘要:十月的鲁西大地,雨点砸在玉米叶上噼啪作响,本该是金穗满仓的丰收时节,可山东聊城东昌府区郑家镇王庄村的田埂上,却弥漫着一层焦灼的气息。

十月的鲁西大地,雨点砸在玉米叶上噼啪作响,本该是金穗满仓的丰收时节,可山东聊城东昌府区郑家镇王庄村的田埂上,却弥漫着一层焦灼的气息。

45岁的王大哥,这个家里的顶梁柱,在秋收的节骨眼上突发脑溢血,一病就陷入了深度昏迷,至今未醒。

病床前,妻子孙女士寸步不离地守护着,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只能暂时托付给亲戚照看。

家里的天塌了,更让人心急如焚的是,地里60亩玉米早已熟透,沉甸甸的玉米棒挂满秸秆,可连续的阴雨天气让收割机根本无法下地。

再不收,一场雨下来就全烂在地里了,那可是他起早贪黑种了大半年的心血啊!孙女士在病房里偷偷抹泪,满心都是无助。

消息传到村里,63岁的村支书王登龙坐不住了。这位在村里当了26年支书的老人,威望极高,他心里清楚,地里的粮食就是农人的命根子。

当晚,他在村民微信群里发出了一条朴实的号召:咱村老王家出事了,60亩玉米再不收就糟蹋了,有空的乡亲们都来搭把手!

这一声吆喝,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群里瞬间热闹起来,我明天准到算我一个,自家的活先放放,先帮老王把玉米收了,一条条回复透着浓浓的暖意,短短时间里,就有上百名村民主动响应。

10月14日下午,天依旧阴沉着,零星的雨点时不时落下,田间的泥土湿滑难行。可王大哥家的玉米地里,却挤满了忙碌的身影——上百名村民自发赶来,有扛着麻袋的中年人,有骑着电三轮的老人,还有特意从邻村赶回来的年轻人。

大家没有多余的寒暄,自发分工:年轻力壮的弯腰掰玉米,动作麻利;妇女们围坐在一起,快速剥去玉米外皮;年纪稍大的则负责将装好袋的玉米扛到三轮车上,一趟趟在泥泞中穿梭。

66岁的李玉平阿姨,自家的秋粮早就收完了,听说后第一个报了名。她不仅连续两个下午都守在地里,还开着自家的电三轮帮忙运玉米,来回跑了好几趟。

当年我家盖房子,老王没少出力,现在他有难,咱不能袖手旁观。李阿姨的手上沾满了泥土,指关节被玉米叶划得通红,却丝毫不见疲惫。

雨水越下越密,打湿了大家的衣服和头发,可没有人停下手中的活。有人脱了外套顶在头上挡雨,有人干脆任凭雨水顺着脸颊流下,手上的动作却越来越快。

田埂上,一辆辆三轮车来来往往,引擎声、玉米剥壳声、乡亲们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成了雨幕中最动人的乐章。

让人感动的是,15日下午,来帮忙的村民比第一天还多,就连在外打工的几个年轻人,都特意请假赶了回来。

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原本需要好几天才能收完的60亩玉米,仅仅两个下午就全部颗粒归仓,整齐地堆在了王大哥家的院子里。

玉米收完了,王登龙支书又开始操心秋播的事。10月25日起,他联系了农机合作社,带着秸秆粉碎机和播种机来到田间,帮王大哥家把冬小麦种了下去。

秋收秋播都不能耽误,得让老王醒过来的时候,能看到地里绿油油的麦苗。

当孙女士从亲戚口中得知玉米已经收完、小麦也种上的消息时,感动得泣不成声:多亏了村支书和乡亲们,不然我们家这日子真不知道该怎么过。

等他醒了,我一定要告诉他,全村人都在等他回家。 如今,王大哥仍在医院接受治疗,虽然还未醒来,但病情已有好转,而村里的乡亲们还在琢磨着怎么帮他家凑齐治疗费用,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在群里发红包,让支书帮忙保管。

王庄村的村民几乎都姓王,几百年来,一家有难,全村支援的传统早已刻进了每个人的骨子里。

村支书的一声吆喝,百名村民的集体出动,这场雨幕中的抢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藏着最质朴的真情。上百名乡亲的暖心接力,不仅保住了60亩玉米,更撑起了一个家庭的希望。

这份不分你我的邻里情,这份守望相助的淳朴民风,就像冬日里的暖阳,驱散了阴雨的寒意,温暖了人心。

愿这份真情能一直传递下去,也盼着王大哥能早日康复,回到这片充满爱的土地上。

来源:月色下静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