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梁志辉的故事,这几天又成了网络上的热点。江西农村的直播间坐了三万多人,他父亲满眼泪花地喊着“找到儿子了”,可那个三十多年未见的儿子却躲在镜头外,没有露面,没有一句回应。他住在深圳,已经是个三十多岁有家有孩子的人,日子过得安稳有序。这一切看起来像是一场迟来的团圆
:身份撕裂背后,梁志辉的沉默揭露了更深的社会真相
梁志辉的故事,这几天又成了网络上的热点。江西农村的直播间坐了三万多人,他父亲满眼泪花地喊着“找到儿子了”,可那个三十多年未见的儿子却躲在镜头外,没有露面,没有一句回应。他住在深圳,已经是个三十多岁有家有孩子的人,日子过得安稳有序。这一切看起来像是一场迟来的团圆,谁都以为这会是感动人心的家庭奇迹,但梁志辉的沉默,实际揭露了一个更沉重的社会选择——身份与归属,谁赢?
30多年前梁志辉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身份转移。从那个小山村的朴素农家,一步跨进了深圳白石洲的城市生活。白石洲如今楼房林立,尽管不是顶尖富人区,但比老家村里刷着新漆的老式窗户要现代太多。从农村到城市,再到组建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梁志辉的身份几乎彻底完成了脱胎换骨。
但这次的“回归”却要让他面对第二次身份撕裂。这种撕裂是无形的,却又最实在:一个是生育他的血亲,一个是抚育他的养亲;一个是梦中喊了几十年的山村父亲,一个是已经融进骨血、构成新身份的城市家人。一边是情感,一边是现实,要选哪一边?
这时候,有人质问了:到底是亲情重要,还是生活积累重要?可若换作屏幕前那些嚷嚷的人,让他们用自己几十年的身份、家庭、事业去赌一次,就算可以,敢吗?梁志辉的问题,不是几句道德层面的呼吁就能解决的。
我们总以为离散者归家就是终局,就像谢岳、孙海洋的故事里,几个镜头拍得眼泪横流,母亲把抱回的孩子往床上摁着,沉沉地哭。可那些团圆背后,有没有更现实的问题?梁志辉的问题,其实早就赤裸裸地摆出来了——买方家岂是真正的“无辜”?甚至,梁志辉的养家愿意放手吗?农村生父家能否给孩子一个情感与现实都妥帖的“归属”?长期以来,我们一厢情愿地站在被拐者的原生家庭这边,认为悲剧的一切都该由“归还”结束,但往往忽略了,这个归还的过程,却才是第二次痛苦开始的时候。
梁志辉父亲用AI技术把小时候的照片慢慢“变老”,试图“拼”出一个现在的样子。他姐姐抱着梁志辉小时候的照片跑遍了城市,甚至在与自己孩子告别时都没忍得住泪水。全家人殷殷期盼,哪怕等来的是一个与他们毫无共同生活经验的陌生人,也要把心往前走。可是,他们努力的背后,是另一个家庭的沉默,是三十多年对梁志辉身份的重塑。
为什么梁志辉这样的人不露面?不是无情,而是这摊子事太深沉了。深圳的中产生活不是完美,但与农村的自建房墙流淌的情感相比,梁志辉要牺牲多少,才能回到那片空白的原点?还有人会问买方家是否知情,都清楚那孩子是被拐来的?刚刚消失痛苦的孩子,会不会掀开另一个困境?有专家鼓吹法律和道德的权威说这次认亲已经完成,可心理上的归属呢?再多法律压过“养恩”又怎么样?梁志辉非不认,而是已经被生活推向了身份的中间地带——进退两难。
曾几何时,罗某某、孙某某等“选择留下”的被拐者们从未被过度置于道德的吸血议论中,而梁志辉,却在一个非黑即白的叙事中受尽轰炸。“认亲就该团圆”“团圆就是幸福”这种强行单向逻辑,真得结束了所有拐卖问题吗?买方家庭的孩子能否真的做到皆大欢喜?原生家庭到底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迎接久别的孩子?每一个当事人都像梁志辉一样,被摆在了现实的两面,无法做到全身而退。
梁志辉的沉默像一块镜子,映射出一场潜藏的社会裂痕,而这不只是家庭伦理的煽情问题,更是身份、经济和情感的撕扯真相。归根结底,农村亲生家与城市养育家之间的对比,有点像穷日子与城市日子的对撞。这些民间故事里的现实,值得每一个旁观者去深思:如何真正让团圆成为一种完整的幸福,而不是又一次人生裂痕的扩边?
开放性问题:假如你是梁志辉,你真的能为了情感,放弃自己的身份与生活吗?代价,是谁来承担?
来源:渔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