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想过,东北人其实不是不爱吃辣,只是没遇到能让他们“上头”的辣法?
你有没有想过,东北人其实不是不爱吃辣,只是没遇到能让他们“上头”的辣法?
我见过沈阳一家江西小炒店,老板是九江来的,第一年生意惨淡,后来他把辣椒换成甜椒,血鸭改成了啤酒炖,配上一锅热腾腾的瓦罐汤,居然复购率干到了35%。
不是他们吃不了辣,是以前的辣,太硬了,像一拳打在脸上,没给缓冲。
现在不一样了。
江西的腊肠、笋干、小鱼干,坐上冷链车,七天能到哈尔滨的超市货架上,超市里摆着“赣味食材包”,东北大妈顺手买回去,炒个青菜加一勺,尝一口,眼睛一亮:“这味儿,有点像我妈腌的酸菜,但更冲。
”——她没说辣,她说“冲”,这词儿比“香”更真实。
抖音上那个叫“辣妹阿芳”的江西妹子,拍东北老铁吃江西辣椒炒肉,一口下去当场跳脚,捂嘴喊“这玩意儿是毒药吧”,结果视频爆了,播放量两千万。
评论区全是“求链接”“在哪买辣椒酱”。
淘宝上江西辣椒酱的东北订单,一年涨了快一半。
不是东北人变能吃了,是有人把辣,变成了可参与的娱乐。
哈尔滨中央大街那家江西店,租金第一年全免,老板说:“我们不是来抢饭碗的,是来送新味道的。
”他们搞“辣度挑战赛”,敢吃三颗小米辣的送瓦罐汤,两个月,本地客从一成飙到四成。
你猜他们最常点什么?
不是最辣的菜,是酸菜炒粉皮——江西的粉皮,东北的酸菜,一锅翻炒,酸辣交织,像极了北方冬天里那口热乎的饺子汤。
夏天去东北开江西菜馆,冬天回江西老家,这种“候鸟厨师”越来越多。
沈阳有家店,夏天卖小炒,冬天炖汤,人工成本直接砍了两成。
不是他们不想干全年,是南方太热,东北太冷,不如来回跑,人舒服,生意也稳。
最让人意外的是拌粉。
南昌的周真真,把拌粉带到大连,辣度分三档,连小学生都能点“微辣+花生碎”。
早餐摊上,东北人端着一碗粉,边吸边说:“这辣,不齁人,像给舌头挠痒痒。
”
供应链在变,口味在迁就,但真正撬动市场的,不是政策补贴,不是冷链技术,是有人把“江西辣”从一种文化隔阂,变成了一个可以一起笑、一起喊、一起挑战的社交符号。
东北人不缺吃辣的胆子,缺的是一个不让你觉得“被冒犯”的入口。
你吃辣,是为了痛快,不是为了受罪。
江西小炒要真在东北站住脚,不是靠把辣椒堆成山,而是让东北人觉得——这辣,是我能懂的,是我能带着朋友一起嗨的,是我早上能吃一碗、晚上能喊一桌的。
别再想着征服他们的味蕾了。
先让他们,爱上你带来的那种“热闹劲儿”。
来源:就看见国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