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赫德岛周边海域因4000米深海沟涌出的营养海水,成为巴塔哥尼亚齿鱼的绝佳栖息地,这种鱼在市场上常被称作“法国银鳕鱼”,因生长缓慢、肉质细腻,每公斤曾卖到56美元高价,一条成鱼价值近千美元。
在南印度洋4100公里外的克格伦高原海域,赫德岛与麦克唐纳群岛如遗世明珠般存在。
这里火山终年活跃,岩滩上企鹅与海豹繁衍生息,海水中游弋着血液含“天然防冻剂”的独特鱼类,本是远离尘嚣的生态净土。
可2025年10月澳大利亚科研人员,却在赫德岛发现大量象海豹异常死亡,疑似感染H5型禽流感。
另一边澳法联合治理13年的成果震撼公布:鱼类物种数量竟实现翻倍,这片海域曾经历了怎样的浩劫?又靠什么在病毒威胁下创造生态奇迹?
赫德岛周边海域因4000米深海沟涌出的营养海水,成为巴塔哥尼亚齿鱼的绝佳栖息地,这种鱼在市场上常被称作“法国银鳕鱼”,因生长缓慢、肉质细腻,每公斤曾卖到56美元高价,一条成鱼价值近千美元。
巨大利益让非法捕捞者趋之若鹜,1990年代起,国际拖网渔船带着长达2.5千米的禁用渔网轮番扫荡,海床被犁出累累伤痕,珊瑚群与底栖生物遭灭顶之灾。
更猖獗的是非法、不报告、不受管制的IUU捕捞,连“海洋守护协会”点名的“六强盗”渔船都在此滥捕,到2000年齿鱼种群近灭绝,多种鱼类难觅踪迹。
生态绝境中的曙光始于澳法两国的跨界协作,2002年赫德岛周边首批禁捕区设立,2014年范围进一步扩大。
澳大利亚与管辖450公里外克尔盖朗群岛的法国展开联合行动:卫星24小时监控海域动态,军舰与巡逻机每月轮番巡查,还联合国际刑警严查港口非法海鲜交易。
这场硬仗持续数年,到2000年代初非法渔船彻底从这片海域绝迹,但仅靠“堵”无法平衡保护与渔业需求,如何让合法捕捞不再破坏生态,成了新的难题。
2003年当地渔业彻底放弃拖网,改用对海底破坏极小的延绳钓,还优化钓点与投放时间减少海鸟误捕。
在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协调下,这里的齿鱼年捕捞量被严控在2120吨,确保不低于原始种群规模的一半。
曾经的“掠夺者”渐渐转变为“守护者”,渔民定期参与种群调查,在不同深度开展短时拖网监测,记录的鱼种数据成了生态评估的“晴雨表”,这种“政府监管+渔民参与”的模式,让保护不再是单一部门的任务。
2003至2016年的监测数据显示,即便海水持续升温,曾濒临消失的伊顿鳐、灰岩鳕、深海鳕陆续重现,单次调查的鱼类物种数量较此前翻倍。
更关键的是生态链的修复增强了海域韧性:虽然H5N1禽流感已波及亚南极500多种鸟类和70多种哺乳动物,赫德岛周边鱼类种群仍保持稳定。
不过科学家也忧心忡忡:极地锋面偏移改变了浮游植物繁殖模式,而那些适应极寒的鱼类能否承受持续升温,仍是未知。
新的威胁仍在逼近,2025年10月澳大利亚政府通报赫德岛象海豹大量死亡,疑似感染H5型禽流感,而该病毒此前已经出现在450公里外的法属岛屿。
令人警惕的是这种病毒已能在哺乳动物间传播,美国曾在奶牛体内检测到其踪迹,且奶牛场工人感染率达7%。
目前科研人员已采集样本,待11月返回后检测,而澳大利亚科研船RSVNuyina号今年将两次造访,持续追踪生态变化。
赫德岛的故事证明,海洋生态从不是“不可逆转”的,澳法联手的执法重拳、捕捞革新与国际协作,让这片海域重焕生机。
即便面临病毒与气候变化的挑战,这场奇迹仍昭示:只要人类主动守护,大自然自会给出温暖回应。
来源:小张的任意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