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7日至28日,中国数学家王虹的名字接连闪耀国际数学界——她先是在第十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ICCM)上斩获数学奖金奖,次日又荣膺2025年塞勒姆奖。这位34岁的青年学者,以两项“菲尔兹奖风向标”级别的荣誉,刷新了全球数学界对新生代中国数学家的
2025年10月27日至28日,中国数学家王虹的名字接连闪耀国际数学界——她先是在第十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ICCM)上斩获数学奖金奖,次日又荣膺2025年塞勒姆奖。这位34岁的青年学者,以两项“菲尔兹奖风向标”级别的荣誉,刷新了全球数学界对新生代中国数学家的认知。从广西小镇到世界数学之巅,王虹的突围之路不仅是一个天才的成长史诗,更折射出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崛起与突破。
王虹的学术突破始于对经典难题的挑战。2025年2月,她与哥伦比亚大学教授Joshua Zahl合作发表的127页论文《三维空间中凸集联合体的体积估计与挂谷猜想》,正式宣告三维挂谷猜想的解决。这一困扰数学界超百年的问题,其核心在于寻找一种体积趋近于零的几何结构,却能包含所有方向上的单位线段。王虹团队通过调和分析、几何测度论与傅里叶限制技术的深度融合,证明了三维挂谷集合的闵可夫斯基维数与豪斯多夫维数均为3,彻底终结了这一猜想。
这一成果被菲尔兹奖得主陶哲轩称为“调和分析领域的里程碑”。它不仅为几何测度论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框架,更在偏微分方程、数论等领域引发连锁反应。其证明过程中发展的“波前集解耦技术”,已被应用于流体力学中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求解。国际数学联盟主席海因茨·霍夫特评价:“王虹的工作重新定义了高维几何问题的解决路径。”
塞勒姆奖(Salem Prize)的含金量在数学界毋庸置疑——自1968年设立以来,10位获奖者最终摘得菲尔兹奖桂冠,陶哲轩、玛丽亚姆·米尔扎哈尼等传奇均在此列。王虹因“在调和分析与几何测度论中解决重大开放问题”获此殊荣,成为该奖历史上首位中国女性得主。而ICCM数学奖金奖作为华人数学界的最高荣誉,与菲尔兹奖的评选规则高度相似,其“华人菲尔兹奖”的称号实至名归。
两项大奖的叠加效应,使王虹的菲尔兹奖前景备受瞩目。学界普遍认为,她已超越张伟、恽之玮等“黄金一代”,成为2026年菲尔兹奖最热门候选人之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罗伯特·戴格拉夫直言:“她的研究正在重塑数学的边界。”
王虹的成长轨迹充满戏剧性。1991年生于广西桂林的她,4岁因烫伤右臂,却未因此放弃学业,反而展现出惊人的自学能力:5岁跳级读小学二年级,16岁以653分考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次年毅然转入数学系。本科期间,她在刘张炬指导下完成的毕业论文《经典Hodge理论与度量空间上的Hodge理论》,已显露出不凡的学术天赋。
2011年赴巴黎综合理工学院深造期间,她师从调和分析权威Larry Guth,博士论文攻克了傅里叶限制性猜想中的关键问题。2019年博士毕业后,她先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积累经验,2023年入职纽约大学柯朗研究所并晋升副教授,2025年更成为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IHES)首位女性终身教授——此前该所13位终身教授中,8人获菲尔兹奖。
王虹的影响力不仅限于个人成就。2025年6月,她在北大开设的系列讲座引发轰动,韦东奕连续三日坐在第一排聆听并参与讨论。这种学术传承的盛景,让人联想到20年前的“黄金一代”——张伟、恽之玮等人曾在同一礼堂与丘成桐对话。如今,王虹与北大校友邓煜、袁新意形成新一代学术共同体,他们在流体力学公理化、数论几何等领域的合作,正推动中国数学从“跟跑”转向“领跑”。
值得关注的是,王虹的研究始终保持着跨学科特质。她将调和分析工具应用于生物医学成像,开发出新型断层扫描算法;与计算机科学家合作,将几何测度论引入人工智能的几何感知模型。这种“数学+”的探索,为学科交叉提供了典范。
尽管菲尔兹奖的最终归属尚存悬念,但王虹的学术履历已足够耀眼:2022年玛丽安·米尔扎哈尼新前沿奖、2024年ICCM最佳论文奖、2025年双奖加冕……她的每一步都踩在数学史的关键节点上。若成功问鼎菲尔兹奖,她将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90后”女性,也是继丘成桐、陶哲轩之后第三位华人得主。更深远的意义在于,王虹的崛起标志着中国数学研究范式的转型。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协作,从理论突破到应用转化,新一代学者正构建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学术生态。
当王虹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礼堂接过塞勒姆奖杯时,这座以“数学圣殿”著称的殿堂,第一次同时回荡着中文与法语的掌声。这掌声不仅献给一位年轻的天才,更献给一个正在觉醒的数学强国。在基础科学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王虹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国学者完全有能力站在人类智慧的最前沿,以纯粹的学术追求,照亮文明进步的航程。
来源:芳芳论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