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何看待“小事”,决定了他何时能做成大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8 22:28 1

摘要:最近,#世界上不真实的地方#话题在社交媒体上流行。许多人在这个tag下分享自己的旅行见闻——喷薄的火山,陡峭的悬崖,动漫同款的“海上列车”。


阅读即生活,书中有世界。读者朋友们晚上好,湛庐君与你回顾不平凡的一周。

CHEERS' WEEKLY | No.41

最近, #世界上不真实的地方#话题在社交媒体上流行。许多人在这个tag下分享自己的旅行见闻——喷薄的火山,陡峭的悬崖,动漫同款的“海上列车”。

世界很大,风景很美。而也有人表达对另外一种“不真实”的担忧——理性已经崩塌,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草台”世界中。

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擅自离场,原本受到信任和尊崇的专业人士,却被通报学术履历、职业水平、个人道德全面崩塌。哈佛医学院教授阿图·葛文德曾经指出,人类的错误分为两大类型:“无知之错”,可以原谅;“无能之错”,不被原谅。

这场闹剧看似源于个人私德问题,实则暴露了一个更深刻的真相:许多人生悲剧的伏笔,往往源于对“无能之错”的忽视。

人生如棋局,有人困于琐碎,有人赢在格局。如何看待“大事”,决定了你何时能“做成大事”。今天,我们从三本书出发,拆解“大事思维”的底层逻辑——了解清单、模型与决策,避免“无知无能”的悲剧。

2025-05-18

\\用阅读看世界\\

(ps.栏目的配图由AI辅助生成)

肖飞事件中,最触目惊心的并非个人丑闻,而是他因情绪冲突中断手术、置患者于危险境地的行为。

忽视了职业清单:手术安全核查、团队协作流程等“标准化操作”被个人情绪取代;无视道德清单:婚内关系、学术诚信等底线问题被欲望冲垮。

阿图·葛文德在《清单革命》一书中叩问:为什么在美国本该在90分钟内完成的心脏急救检查,完成率不到50%?为什么会有68%的死刑判决存在错误?

在“成功是常态,失败就是一条人命”的职业生涯中,医生每天都在经历生与死的殊死较量。哈佛医学院教授阿图·葛文德指出,要在复杂的世界中拯救生活,我们唯有依靠清单,为大脑建起一张“认知防护网”,弥补人类与生俱来的认知缺陷。

临床医学因为有了清单,就有了统一操作的标准,不会因为医生的个体化差异造成损害,在某种程度上,这是质量控制标准。自查,自省,才能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清单革命》一书或者说经由他发起的“清单革命”,是其对全球的另一大贡献。

推荐阅读

⬆️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清单革命》聚焦葛文德最熟悉的医疗领域——外科手术。葛文德的建议很简单:医院应该向航空业学习,在手术室里面引入航空业使用了多年的清单体系。手术之所以感染高,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主刀医生自己消毒不完全。谁来检查主刀医生?葛文德认为,这应该是清单革命的突破点。

葛文德对贯彻流程与改变团队协作权力场的思考,不仅应用于手术台,《清单革命》被世界卫生组织采纳,在全球推广。

《清单革命》旨在用“防错机制”对抗人性弱点。许多“无能之错”多因经验盲区或注意力分散导致。书中案例显示,一张手术清单能将感染率从11%降至0%,一张航空清单能避免90%的起飞事故。


清单思维的核心价值

简单至上:将复杂流程拆解为可执行的步骤;

权力下放:通过团队协作清单分散决策压力;

持续改进:根据实践反馈动态优化清单内容。

执行清单(如晨间例行事项);

核查清单(如项目验收标准);

沟通清单(如团队协作分工表)。

中国传统文化中凝聚着许多从容的智慧,例如:“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在生活节奏日益快捷、社会分工日趋多元的现代社会,如何才能做到这样的从容?清单是让你把事情做正确的必要工具。清单的本质在于沟通,它的实施离不开划定角色,遵照流程。遵守清单,就是检视那些微小且容易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无关全局,却会给人致命一击。

02

识别和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才是我们身处今天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智慧,这个智慧就是模型思维

查理·芒格曾说:“掌握多个模型的人,能像站在多扇窗户的房间里看世界。”在学校里,我们应用模型来解释数据;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应用模型来预测、设计和采取行动,也可以使用模型来探索新思想和新的可能性,还可以利用模型来交流思想、增进理解。

模型的价值还体现在,它们能够把特定结果所需要的条件清晰地揭示出来

《模型思维》的作者斯科特·佩奇是密西根大学的政治学教授,曾经是“复杂科学圣地”的圣塔菲研究所的研究员,他在Coursera上开设了一门网课,专讲“模型思维”,现在全世界已经有超过一百万人注册学习了这门课程。

推荐阅读

⬆️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模型思维》讲解了24种模型,从线性回归到随机漫步,从博弈论到合作,涵盖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这些有趣的模型可以把任何人变成天才。

例如:

网络效应模型:可以解释“人际圈层如何影响职业机会”;

博弈论模型:用来分析“医患纠纷中的责任分配策略”;

阈值模型:预判“学术造假被曝光的临界点”

去伪存真:用“概率模型”识别虚假信息(如甄别网络谣言);

风险预判:用“边际收益模型”权衡选择代价(如跳槽决策);

资源优化:用“二八定律”聚焦核心问题(如时间管理)。

行动建议:建立个人“模型工具箱”,定期用以下问题校准决策:

这个问题涉及哪些系统变量?(如社会规则、人际关系、资源约束)

哪些模型能解释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幂律分布、囚徒困境)

如何用模型组合降低决策盲区?

03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重大决策的关键意义。为什么在面对关键抉择时总举棋不定?如何才能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决策不是赌博,而是一门可以掌握的科学。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需要的不是运气,而是经过淬炼的决策智慧。

《怎样决定大事》作者劳伦斯·艾莉森和尼尔·肖特兰用20年时间收集国家安全、反恐、战备等领域的高压决策案例,最终提炼出适用于普通人的、名为“STAR” (Situation, Time, Adaptation, Resilience)的决策模型。

推荐阅读

⬆️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Situation(场景):明确决策背景与核心矛盾(如“手术冲突本质是团队信任危机”);

Time(时机):把握行动窗口期(如“争执爆发后10分钟内需启动调解流程”);

Adaptation(假设):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情况,检验认知偏见(如“我真的能兼顾私情与职业责任吗?”);

Resilience(修正):根据反馈动态调整策略(如“建立医德自检清单”)。

关键决策的三大原则

放弃完美主义:选择“最不坏”而非“最优”方案;

直面恐惧清单:写下最害怕的结果并制定应对预案;

锚定价值清单:明确“永不退让”的人生底线。

大事思维的本质,是对“系统规则”的敬畏。肖飞事件终会淡出热搜,但它留给我们的启示历久弥新:人生没有偶然的悲剧,只有必然的因果

所谓“大事思维”,从不是天赋异禀,而是对规则的系统性敬畏,对选择的科学性拆解。当你学会用清单约束人性、用模型预判风险、用决策框架锁定价值时,命运的齿轮,早已开始转向。

本期策划:xiaoyu

编辑:芦丁

来源:湛庐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