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5日上午10时起,旧市场实施限制进场措施,物流车、批发车等水产交易车辆不予进场。
“食海鲜,到黄沙。”是广州老饕的共同记忆。
开业31年的黄沙水产交易市场,在今年迎来转场升级:
搬到约9公里外的荔湾东洛围码头。
10月15日上午10时起,旧市场实施限制进场措施,物流车、批发车等水产交易车辆不予进场。
一周后,旧市场实施场内限制供给用水、场地封闭等措施,广州黄沙水产有限公司不再统一提供批发交易各项服务。
稍早的9月8日,黄沙新水产市场(即“黄沙水产中心”)正式开业,陪伴了两代人的老黄沙水产交易市场退出批发舞台。
从货运码头装卸站转身
黄沙水产交易市场辉煌超30年
珠江在黄沙码头汇合又分流,前航道直达“宇宙中心”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和琶洲CBD,后航道流经太古仓、广州之窗、黄埔古港,与前航道再次合流,蜿蜒进入狮子洋,奔流出海。
黄沙水产市场地处广州水运的咽喉之地,兴旺发达看似理所当然。然而,在成为全国水产品价格风向标之前,它的起点并不显赫。
历史上,珠江白鹅潭黄沙段江面宽阔,曾是四乡艇仔鱼栏集散地,以交易塘鱼为主,后来黄沙建起货运码头,鱼栏消失。
1985年4月,广州取消最后一张鱼票,水产市场全面开放,全国各地水产品开始聚集广州。
鱼票图/网络
90年代初,广州主要水产品流通市场是沿江路一带自发聚集的“天光墟”。
伴随经济发展而壮大的海鲜消费市场,让广州港意识到黄沙只作为一个货运码头装卸站太可惜了。加之受水深条件限制,黄沙码头装卸量连年下跌,经营日渐惨淡。
1993年9月,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复同意在黄沙码头开办海鲜批发市场。经原国家计委、农业部立项,广州港集团黄沙码头被批准建设国家级水产批发市场。
黄沙水产交易市场开业 图/历史资料
1994年7月,黄沙海鲜水产交易市场开业,成为全国首个进口活鲜水产品专业市场。
开业当年,该市场就拿下国内水产市场交易量与交易额“双料冠军”。到了1997年,黄沙一跃成为华南地区最知名的水产集散地。
随着规模不断壮大,黄沙水产交易市场成长为占地近3万平、档口总数250多个的超级市场。
2005年黄沙水产交易市场建成新大楼,成为全国首个活鲜水产品入室经营市场。
2008年市场交易额达65亿元,为全国同类批发市场之最;年交易额连续多年突破100亿元。
至今,它仍是农业农村部批复的广州三大定点市场之一。(其余两个是江南果蔬批发市场、荔塱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
中年危机!破旧逼仄、交通拥堵
老黄沙必须搬迁升级
31年,广州发展早已换了模样,位于丛桂路的黄沙水产交易市场面临“中年危机”。
湿滑咸腥的地面,老旧的档口仍闪烁着霓虹招牌,与一江之隔的白鹅潭CBD对比,黄沙市场显得老态龙钟。
老黄沙市场
白鹅潭CBD
黄沙东面是游客云集的沙面万国建筑群,西面是豪宅区御景壹号,北面是老城文旅旧改标杆永庆坊与恩宁路。
荔湾文旅的门面,大半都环绕周围,破落的水产批发市场显得格格不入。
最令人头疼的是,来来往往的货运车辆与采购客户,把黄沙大道堵成交通黑点。周边居民吐槽不断,出行很麻烦;深夜又停满货车装卸水产品,搞到环境乌烟瘴气。
黄沙周边拥堵情况
种种因素,倒逼黄沙水产交易市场必须搬家,另寻他处。
于是,开头提到的一幕成为现实。这两天,我们也去旧市场实地探访了。
入口处的屏幕亮着催促商户们转场的公告。作为过渡期,黄沙水产中心给予了商户们限时优惠,货运车辆可以免费入场。
我们看到,虽然旧市场的批发大户们已经撤场,但海鲜水产零售业态还在。下班时间,陆陆续续都有街坊过来挑选食材。
市场附近的海鲜酒楼照旧营业,短期内没有搬迁的意思。批发商户的搬离,不影响老客户的光临,只是采购没有以前方便。
楼下买,楼上即刻烹饪的快乐暂时还在。在探访过程中我们注意到,靠近珠江边的商户们早已搬离,只剩一个个空荡荡的老档口。
从外立面和建筑材质看,黄沙水产市场确实已经上了年纪,需要大力改造一番。
新市场现状:
商户已入驻,交易旺盛
剑指千亿?水产航母带动产业聚集
除了旧黄沙市场,我们也去东洛围码头的黄沙水产中心探访了一番。
先给结论:这波转场,路走对了。
从旧黄沙市场过来新黄沙市场,可以坐地铁1号线转10号线,地铁时间不到20分钟,算上步行时间大概半个小时。
在东沙地铁口观察的几分钟,探长发现只要从地铁东沙站C口出来的,基本都是过来买水产的。
我还遇到两位买家问路新市场怎么走。一位是说粤语的老广阿叔,一看就是本地人;一位普通话是北方口音的大伯,看着像来进货的。这说明新市场核心客户依旧在,没有流失。
黄沙水产中心像一艘巨舰,矗立在广州环城与三枝香水道旁。无论是自驾还是地铁,到达市场都比较容易。
到达入口处,市场货车与拉货的小板车来来往往,颇为热闹。工作日散客不多,以批发进货客户为主。
黄沙水产中心大楼随处可见批发商与客户在交易。由于开业时间不长,部分档口还在装修,有的批发老板尚未完全转场过来。
上个月,黄沙水产中心批发业态整体招商入驻率超过97%,涵盖了水产全品类的经营品种。
水产交易中心分地下两层和地上7层,场内设有“批发-零售-文商旅”三大功能岛,通过空中连廊、垂直运输专用走廊等功能动线串联,实现人车分流、干湿分离。
项目总建筑面积达11万平,拥有6.5万平室外交易停车场及1000余个停车位,远处看过去颇为气派,堪称水产界新地标。
据官方介绍,黄沙水产中心由广州港集团投资打造,是其在现代水产集约化领域的一次重要实践。
我们在现场看到,供海水、供氧、供冷等专业配套设施已一应俱全,连大型海水趸船都有。
广州港的野心是将其打造成为集“交易+物流+展贸+电商+文旅”五位一体的智能型水产产业超级综合体,这与广州建设消费中心城市的追求一致。
更重要的是,在“水产航母”的吸引下,东沙片区正在落地水产产业与冷链物流相关的多个项目。
比如鲸士顿冷链物流中心,打造多温区、高效率、多功能的综合城市配送服务中心;东楠汇则引入冻品交易市场、直播带货基地、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业态。
按照官方规划,黄沙水产中心将充分发挥“产业航母”的集聚效应,预计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超千亿产值,创造约10万个就业岗位,引领水产产业全面升级。
荔湾这一步棋,下对了。黄沙转场既解救了老城拥堵,同时产业不外流,又给东沙带来整条产业链。
老黄沙市场何去何从?
改造为滨水文旅商业地标
新旧黄沙市场同时存在,但定位不同。
新黄沙市场代表的是产业升级与规模化、智能化的大方向,硬件是地标级的。
老黄沙有区位优势和历史底蕴,板块内文旅资源好,同时维系了老广特殊的味蕾情怀。
两者必须进行差异化经营。老黄沙之一的粤恒丰市场已经公布了改造升级计划。
原址市场将深耕文化IP,打造沉浸式水产文化体验馆,保留现捞现杀的传统魅力,新市场则发挥冷链物流优势,构建智慧供应链枢纽。
探长了解到,一旦黄沙水产市场转场完成,将会对现址进行全面升级改造。
按照官方规划,荔湾将依托片区优势联动发展,深入挖掘十三行文化、港口历史文化等资源,将黄沙水产市场现址与邻近的铁路博物馆、临江休闲区域、如意坊码头贯通。
另外,黄沙还可以与永庆坊、沙面岛以及白鹅潭两岸文化旅游项目形成联动,打造集文化产业、文旅零售、文娱体验、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广州滨水文旅商业新名片。
如何保留住黄沙市场的烟火气与流量,同时升级大众消费体验,这是一道难题。
来源:广州房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