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摩尔定律已死,但 GPU 加速计算正在开启新世代!”2025 年 10 月 28 日,华盛顿 GTC 大会现场,黄仁勋身着标志性皮衣的身影刚出现,就被掌声与闪光灯淹没。这位英伟达 CEO 用 3 小时演讲抛出 “核弹级” 组合拳:量产 600 万颗 Blac
“摩尔定律已死,但 GPU 加速计算正在开启新世代!”2025 年 10 月 28 日,华盛顿 GTC 大会现场,黄仁勋身着标志性皮衣的身影刚出现,就被掌声与闪光灯淹没。这位英伟达 CEO 用 3 小时演讲抛出 “核弹级” 组合拳:量产 600 万颗 Blackwell 芯片、10 亿美元押注 6G、推出量子 - GPU 互联技术,更立下未来 5 个季度 5000 亿美元的收入目标。台下诺基亚股价应声暴涨 21%,高盛连夜上调评级称 “目标保守”,而网友的调侃一针见血:“老黄的饼越画越大,这次好像真能吃到。”
这场大会撕开了英伟达的转型野心:它早已不是单纯的芯片商,而是要靠 “芯片 + 生态 + 场景” 的全栈布局,垄断从量子计算到 6G 通信的下一代科技命脉。
算力核弹:Blackwell 芯片的 40 倍性能飞跃
黄仁勋将 Blackwell 芯片称为 “AI 时代的电力系统”,量产数据足以支撑这份底气:截至 10 月底,采用该架构的 B300 系列已出货 600 万颗,其中 GB300 NVL72 机架级解决方案成为云巨头的 “抢货王”。这款集成 72 个 Blackwell Ultra GPU 与 36 个 Grace CPU 的 “超级单体”,藏着性能暴增的核心密码。
与上一代 Hopper 架构相比,Blackwell 的突破体现在三方面:多芯片封装技术让 2080 亿晶体管实现 “无缝协同”,避免传统拼接的性能损耗;新型张量核心针对 LLM 推理优化,使 DeepSeek-R1 671B 模型的响应时间从 90 秒压缩至 10 秒;能效比革命更颠覆行业 —— 训练 1.8 万亿参数 GPT 模型仅需 2000 个 GPU 和 4 兆瓦电力,较 Hopper 时代减少 70% 能耗。AWS 已宣布 2026 年全面部署 HGX B300 NVL16 系统,其 AI 负责人坦言:“推理速度提升 11 倍,意味着大模型服务成本能降一半。”
量子桥梁:NVQLink 打通 “经典 - 量子” 任督二脉
“量子计算的瓶颈从不是量子比特,而是与经典计算的连接。” 黄仁勋举起 NVQLink 互联系统原型时,现场响起会心掌声。这项被他称为 “罗塞塔石碑” 的技术,以 4 微秒的超低延迟,解决了量子计算机与 AI 超算的协同难题 —— 这是传统方案延迟的 1/25,足以支撑大规模量子纠错。
其原理堪称巧妙:通过专用接口将量子处理器与 Blackwell GPU 直接耦合,由 GPU 实时处理量子比特的错误数据并动态修正,使量子计算的可靠性提升 3 个数量级。目前已有 17 家量子公司与 9 家美国国家实验室接入该系统,在药物研发领域已显成效:利用混合计算模拟蛋白质折叠,耗时从 3 个月缩短至 1 周。英伟达量子部门总经理蒂姆・科斯塔直言:“这是首个能让量子计算落地的解决方案,未来三年将催生百亿美元新市场。”
6G 赌局:10 亿美金绑定诺基亚的霸权野心
10 亿美元投资诺基亚共建 6G 平台 ARC,是大会最出人意料的一步,却藏着英伟达的深谋远虑。这款基于 “Grace CPU+Blackwell GPU+ConnectX 网络” 的 AI 原生系统,首次实现基站的 “软件定义与 AI 协同”—— 在 T-Mobile 的实测中,其 AI-RAN 技术可动态分配流量负载,使高峰时段网络拥堵率下降 40%。
更关键的是生态卡位:ARC 兼容诺基亚现有 AirScale 基站,意味着全球超 20% 的基站可直接升级 6G,而英伟达借此切入 Omdia 预测的 2000 亿美元 RAN 市场。黄仁勋毫不掩饰野心:“要确保美国在 6G 时代的主导权。” 对诺基亚而言,这更是救命稻草 —— 合作消息公布后,其股价单日暴涨 21%,市值回升至 150 亿欧元,摆脱了长期的低迷状态。
场景围剿:从 Robotaxi 到 AI 工厂的全链路覆盖
如果说技术是武器,场景落地就是英伟达的 “攻城锤”。会上公布的两大计划彰显其野心:2027 年部署 10 万辆 Robotaxi,靠 DRIVE AGX Hyperion 10 平台与 Uber 共建自动驾驶网络 —— 该平台的感知算法能识别 1 公里外的行人,仿真测试效率是 Tesla 的 3 倍;与美国能源部合作建造 7 台超算,其中 Solstice 系统用 10 万颗 GPU 构建 “AI 工厂”,通过 Bluefield-4 DPU 的数字孪生技术,使服务器集群效率提升 50%。
这些布局指向同一个目标:推动数据中心从 “存储数据” 向 “生产 token” 转型。当云计算厂商为算力付费时,英伟达不仅卖芯片,还通过 Omniverse 平台提供 “算力调度 + 模型优化” 的全栈服务,利润率较单纯卖硬件提升 30%。高盛测算,仅 AI 工厂相关业务,2027 年就能为英伟达贡献 1200 亿美元收入。
争议从未消失:网友质疑 6G 与量子计算的商业化周期过长,担心 5000 亿目标是 “画饼”。但市场用脚投票:大会次日英伟达股价上涨 8.3%,市值突破 3 万亿美元。正如黄仁勋在演讲结尾所言:“我们不是在卖产品,而是在构建 AI 时代的基础设施。”
从 Blackwell 的算力垄断,到 NVQLink 的技术卡位,再到 6G 与自动驾驶的场景围剿,英伟达的每一步都精准踩在科技革命的节点上。这场 GTC 大会与其说是新品发布会,不如说是一份 AI 霸权宣言 —— 当所有下一代技术都要通过英伟达的 “接口” 运行时,它早已赢在了终点线。
来源:科技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