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感染近5000万!央视提醒:4类人群已成重灾区,别再掉以轻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9 21:00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69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前不久,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最新数据,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过498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在我国,虽然整体疫情控制得较好,但感染人数仍在逐年上升,且呈现出年轻化、隐匿化趋势。

央视也在近期节目中发出提醒:有四类人群已成为艾滋病的高危群体,防控形势不容乐观。

一时间,艾滋病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很多人不解:这个传了几十年的“老病”,难道现在还这么严重?我们是否真的还要担心艾滋病?

很多人提起艾滋病,脑海里浮现的还是上世纪的场景:瘦弱、消瘦、满脸病容。但现实是,如今的艾滋病早已“悄无声息”。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使人变得极易感染其他疾病,最终可能因各种并发症死亡。

更可怕的是,HIV感染者在初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却已经具有传染性。一些人直到多年后出现严重感染或肿瘤,才发现自己早已感染了HIV。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报告现存HIV感染者约130万人,其中60%以上为15-39岁的青壮年。

尽管艾滋病传播途径有限,但在一些特定人群中,感染风险极高。央视在报道中特别指出,目前这4类人群已成为HIV感染“重灾区”

1.男男性行为者(MSM人群)

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男男性行为者的HIV感染率远高于其他人群,部分城市的感染率已超过8%。主要原因是未采取防护措施、性伴侣较多、对疾病认知不足等。

2.性活跃的年轻人

不少年轻人对性病防控意识淡薄,认为自己“身体好、不会有事”,忽视使用安全套。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中对艾滋病传播知识的掌握率不足60%。

3.婚外性行为者

不少中老年人因配偶去世或情感孤独,出现婚外行为,且缺乏性病防护意识。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研究,50岁以上人群的HIV感染率在过去十年增长近3倍。

4.静脉注射吸毒者

虽然我国严厉打击毒品,但局部地区仍存在吸毒群体。共用针具是HIV传播的高风险途径之一,感染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很多人谈“艾”色变,甚至误以为“握手”“共餐”也会被传染。事实是,HIV的传播途径非常明确,只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传播

性传播:目前我国HIV传播的主要途径,占比超过90%。

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注未经检验的血液等。

母婴传播:感染者母亲在孕期、分娩或哺乳期间传播给婴儿。

日常生活接触(如拥抱、共用马桶、蚊虫叮咬等)不会传播HIV。这个结论,已被全球数百项研究反复证实。

过去,艾滋病几乎等于“绝症”。但随着医学进步,现在的HIV感染者如果接受规范治疗,可以像慢性病一样长期带病生存。

目前,我国已全面推行“抗病毒治疗免费政策”,感染者可在指定医疗机构免费领取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RT)。

研究显示,坚持服药3个月以上,体内病毒载量可降至检测不到,基本无传染性,也能大大延缓病情进展。

也就是说,早发现、早治疗,HIV感染者可以拥有正常寿命和生活质量

防控艾滋病,光靠医学还远远不够。真正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以下这些建议,尤其值得牢记:

坚持安全性行为,全程使用安全套。

不共用注射器,远离毒品。

主动检测:建议有高危行为者定期做HIV筛查,目前全国多地可匿名免费检测。

接种疫苗无效:目前尚无HIV疫苗,防护措施才是关键。

尤其是年轻人,不要觉得“离我很远”。疾病从来不会挑人,只有你做好了防护,它才会绕开你

写在最后

艾滋病并没有远离我们,只是它安静了下来。越是安静,越容易被忽视;越是忽视,后果越严重。

央视的提醒,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沉痛现实。

别等体检报告出来才后悔,从今天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是对生命负责。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年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报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总结与评估》

世界卫生组织(WHO)《Global HIV & AIDS statistics — Fact sheet》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2年第43卷第5期

来源:小玉医生养生之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