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威最近在直播里说起儿子杨阳洋,语气里有点无奈,他说以前自己当运动员的时候,每天要练什么,目标在哪里,全都一清二楚,可现在到了儿子的人生,他反而摸不着方向了。
杨威最近在直播里说起儿子杨阳洋,语气里有点无奈,他说以前自己当运动员的时候,每天要练什么,目标在哪里,全都一清二楚,可现在到了儿子的人生,他反而摸不着方向了。
这种感觉,很多爸爸妈妈都不陌生,孩子小时候,大人总觉得能帮他们规划好所有事,可孩子越长越大,自己的想法也越来越多,杨阳洋就是这样的例子。
杨阳洋小时候练体操,杨威觉得儿子能接自己的班,后来杨阳洋改学高尔夫,杨威也全力支持,请最好的教练,买最贵的球杆,可学了八年,杨阳洋又说想打篮球。
换作别的家长或许早就发火了,可杨威没有阻拦,他让孩子去尝试,这样的态度颇为少见,多数父母总是期望孩子能始终专注于一件事,不过杨阳洋却在探寻自己喜爱之事时不断调整。
更为杨威意外的是,杨阳洋随后称要去香港念书,杨威和他的妻子杨云没多言,便赶赴香港找学校、租房子就连姥姥都特地跟着去照拂杨阳洋的日常生活,杨阳洋要学习IGCSE和IB课程,杨威连这两个课程的名号都念不顺畅,但他明白这是孩子自身挑选的路途。
不过放手不代表不担心,杨阳洋的学校把课堂搬到了泰国曼谷,还收走了所有学生的手机,杨威联系不上儿子,急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他说那是他第一次彻底和儿子失去联系,心里又慌又怕,但后来他想通了,孩子总得自己走出去,父母不能永远当引路人。
这件事令人联想起众多家庭都有这般阶段,父母往往一心想给孩子铺平道路,可是孩子真正所需的也许是试错的机会,杨威最初打算让儿子“继承父业”,随后又支持他更换项目、更换院校,乃至可以接受暂时找不到他,这样的转变其实是从“发号施令”成了“陪同。
有人说杨威太惯着孩子,可有人觉得他是慢慢明白了,教育不是复制父母的人生,而是帮孩子找到他们自己的人生。杨阳洋学体操打高尔夫打篮球,每段经历都不是白费的,至少他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适合什么,这本身就有价值。
目前杨威在视频里讲述育子之法,不再假扮成“专家”,还常常说起自己“搞不懂儿子”,而这般坦诚让不少家长引发了共鸣,毕竟没有任何一本育儿书籍可以预先知道孩子所有的抉择,父母所要做的就是在焦虑和信任中间找到平衡。
你们在孩子的教育中也遇到过这种“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吗?
来源:相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