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AWSBottlerocket!TalosLinux的K8s专属设计赢在哪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9 20:40 1

摘要:2025年在阿姆斯特丹的TalosCon大会上,InfoQ刚好采访到了Sidero团队。

2025年在阿姆斯特丹的TalosCon大会上,InfoQ刚好采访到了Sidero团队。

他们做的两个产品挺有意思,一个是TalosLinux,专门给K8s量身定做的不可变操作系统,另一个是集群管理平台Omni。

现在企业搞K8s运维,没少被传统操作系统坑,这团队想的却是“能不能把复杂的东西变简单”,这思路一开始就挺抓人的。

很多企业每年都要做系统安全审计,那流程能拖得人没脾气。

有个跨国制造企业就因为不同服务器的操作系统配置不一样,审计周期硬生生多了3个月。

Sidero团队当初和大企业合作时,怕是最有体会这种麻烦。

后来他们就琢磨:我们核心目标是跑K8s,为啥要把整个操作系统的烂摊子都扛着?如此看来,TalosLinux的“不可变”想法,根本就是从实际坑里面悟出来的。

他们团队说过一句话,我特别认同:“想只跑K8s的话,真没必要关心操作系统。

能改的东西越少,出错的概率就越小。

”这话戳中了很多运维的痛点,本来管K8s的Pod、节点就够忙了,还要应付操作系统里各种莫名其妙的配置冲突,这不就是给自己添堵吗?

为了实现“少出错”,Sidero团队干得挺激进。

他们把Linux内核上没用的组件全剥了,用户空间直接用Go语言重写,最后就留够能跑kubelet的功能。

你想啊,系统里就12个二进制文件,比AWSBottlerocket的250多个少太多了,出问题的地方自然就少。

我之前还纳闷,这么极简的系统,会不会太死板?后来发现他们早想到了,用户能做系统扩展,比如硬件需要特殊驱动,就能定制个专属版本,还不破坏核心的不可变设计。

这就好比给鞋子加鞋垫,舒服了还不改变鞋子本身的版型,挺聪明的。

安全这块,TalosLinux也没玩虚的。

每个版本都集成了完整的SBOM,也就是软件物料清单,哪个组件有问题能一眼查到。

提交的代码是签名的,构建过程还能完全重现,这对要过欧盟《网络弹性法案》的企业来说,简直是刚需。

现在合规要求越来越严,能把这些细节做到位,比光喊“安全优先”的口号管用多了。

不过有个点我一开始没搞懂:他们为啥完全去掉SSH访问?后来查了才明白,SSH其实是个不小的安全漏洞,换成API驱动管理,反而能减少被攻击的风险。

当然,习惯了用SSH的运维可能得适应下,但从长期安全来看,这步棋走得不算错。

TalosLinux还坚持跑纯上游K8s,每个版本都做全面的一致性测试。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有些系统会改K8s的核心代码,后续升级时很容易出兼容问题。

Sidero团队不这么干,等于给用户省了后续的麻烦,毕竟没人想为了个系统适配,天天熬夜排障。

现在边缘计算越来越火,零售、工厂自动化这些场景都用得上K8s。

但边缘设备环境复杂,有的在超市角落,有的在工厂车间,传统系统扛不住的情况不少。

TalosLinux在这领域的应用,倒真能看出点门道。

有个连锁超市用它部署了500多个边缘节点,跑的是POS机和库存系统。

之前用别的系统时,节点出故障了得派人去现场修,少则半天多则一天。

换成Talos之后,通过Omni平台远程就能搞定,故障恢复时间直接缩到5分钟。

对超市这种讲究时效的地方,省下来的时间就是钱。

还有个食品加工厂,用TalosLinux跑质检系统。

之前人工质检效率低,误检率还高,换成这个系统后,效率翻了4倍,误检率降到0.02%。

你可别小看这数据,食品行业一旦出质检疏漏,损失可不是小数目。

如此看来,系统的稳定性直接影响了业务成果,这可不是吹的。

Sidero团队还在探索“认证硬件”模式,就是提供专门适配边缘场景的设备,预装优化好的TalosLinux,单节点就能跑可调度的K8s环境。

这对那些没精力搞硬件适配的企业来说,等于省了一大步。

比如物流企业的边缘节点,内存可能就1GB,这种定制设备刚好能用上,不用再自己折腾系统裁剪。

不过边缘场景也有挑战,比如网络不稳定。

TalosLinux支持断点续传和Mesh自组网,就算某个节点暂时断网,恢复后也能自动同步数据,不用人工干预。

这一点挺实用,毕竟边缘设备不可能都放在网络条件好的地方,总有信号差的时候。

在管理上,Omni平台能集中管控跨地域的边缘集群。

有个运输企业用它管着几十个城市的边缘节点,每个节点都向中心K8s集群汇报数据,再同步到数据中心。

这样一来,全国的设备状态能实时看到,出问题也能快速定位,比之前分散管理省事多了。

Sidero团队的社区玩法也挺特别。

他们没一开始就盯着大企业,反而先吸引家庭实验室爱好者。

这些人用熟了TalosLinux,到企业里工作时,就会主动推荐给公司。

这种“自下而上”的模式比硬推给企业管用,员工自己懂、自己想用,落地时阻力小很多。

现在他们还会招社区里懂技术的人,等于把用户变成了团队成员,这波操作挺高明。

当然,TalosLinux也不是没对手。

AWS的Bottlerocket支持ECS、EKS多种协调器,FlatcarLinux还保留SSH,各有各的优势。

但Talos胜在“只盯K8s”,把一个领域做透,比啥都做却不精要强。

就像有人专做川菜,有人做融合菜,喜欢川菜的人自然会选更地道的那家。

接下来Sidero团队的计划也挺清晰:Omni平台明年要实现直接配置VM,不用再依赖Terraform这类工具,还能自动部署Talos和组建集群。

这对想在复杂环境里搞“云一样体验”的企业来说,又是个好消息。

毕竟没人想在工具链上花太多精力,能一步到位最好。

TalosLinux的路子走对了,把K8s运维拆繁就简,还抓准了边缘场景的需求。

未来能不能在2027年占到15%的K8s操作系统市场份额不好说,但就目前的应用案例和社区热度来看,只要后续技术不脱节,大概率能吸引更多企业用。

毕竟对企业来说,能少踩坑、少花钱、多办事的系统,谁不爱用呢?

来源:律行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