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9日是第20个“世界卒中日”。今年,世界卒中组织(WSO)确定的全球核心口号为:“Every Minute Counts. Know the signs of stroke. Act FAST.”(分秒必争,识别卒中,快速行动)。结合我国实际
2025年10月29日是第20个“世界卒中日”。今年,世界卒中组织(WSO)确定的全球核心口号为:“Every Minute Counts. Know the signs of stroke. Act FAST.”(分秒必争,识别卒中,快速行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中国卒中学会发布了2025年世界卒中日中文主题:“尽早识别,立刻就医”,直指卒中救治的关键——关注卒中防治知识,提高意识,迅速救治,降低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和死亡率。《中国全科医学》精选卒中相关文章,供读者参考。
卒中文章精选
【作者】倪小佳, 林浩, 罗旭飞, 邝卓然, 刘云兰, 郭建文, 陈耀龙, 蔡业峰, 脑卒中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工作组
【摘要】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疾病负担仍持续增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领域涌现出许多新的临床证据。为更好地指导中西医结合防治脑卒中的临床实践,本工作组在《中西医结合脑卒中循证实践指南(2019)》的基础上,开展指南更新必要性评估与临床问题遴选,确定了需要更新的 12 个临床问题,并以《脑卒中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申请立项。参考最新的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基于研究证据的系统检索与客观评价,结合我国中西医临床专家的经验,经过工作组的充分讨论及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形成 18 条推荐意见,以期为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务工作者提供科学、具体的指导,促进中西医结合防治脑卒中临床实践的规范性,从而降低脑卒中的死亡率、复发率、残疾率。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作者】孙海欣, 江滨
【摘要】
高血压是造成卒中死亡和增加卒中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负担的首要原因。作为最重要的可调控危险因素,有效防控高血压已成为卒中一级和二级预防的核心任务。世界卒中组织(WSO)与世界高血压联盟(WHL)在2025年2月发布了《2025 WSO/WHL立场声明:高血压控制策略在卒中预防和管理中的应用》。基于该声明的策略和建议,本文对中国在高血压防控工作中的实践证据进行分析和解读,同时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高血压防控路径的思考,旨在为未来中国卒中预防和管理的相关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作者】贾杰
【摘要】
脑卒中后患者常会遗留不同程度功能障碍,从医疗机构返回至社区家庭过程中,需要各级医疗机构配合互动、上下转介,形成良好的全周期康复闭环。目前,脑卒中全周期康复的落地应用正逐步推进,但仍存在一些阻力。本文以脑卒中全周期康复理念为基础,结合脑卒中社区康复发展现状,思考脑卒中全周期康复-社区康复环节的发展,强调"社区拐点康复"的重要意义以及基层社区康复标准建立的必要性,重视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全周期阶段,探讨社区基层康复的发展策略,切实提高脑卒中患者社区及家庭生存质量。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作者】袁丹, 王莹, 王英鹏, 许莉, 薛佳, 程晶晶, 王海鹏
【摘要】
背景 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高发,及时恢复脑血流是治疗的关键,超时间窗就诊患者无更多促进脑血流恢复的治疗手段。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RIPostC)治疗对AIS超时间窗就诊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究RIPostC治疗对AIS超时间窗患者干预的影响,为超时间窗就诊的AIS患者寻求安全、有效的脑血流恢复治疗方式。
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安慰剂对照法进行试验。选取2021-09-02—2022-08-31于北京航天总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治疗的超溶栓时间窗(发病时间>6 h)的AIS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期+随访期共90 d,均使用同等的一般治疗、脑血管病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IPostC治疗14 d(28次),对照组给予模拟的RIPostC治疗14 d(28次)。在干预前和干预后30 d、干预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IADL)评估日常生活能力,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精神状态,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脑血流速度,以白介素(IL)-6反映炎症情况。
结果 122例患者中,最终完成试验及随访99例,其中试验组49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基线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示,时间与组别对MMSE、MoCA、mRS、NIHSS、脑血流速度、IL-6存在交互作用(P0.05);对照组患者皮肤瘀斑发生率[4.00%(2/50)与12.24%(6/49)]、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2.00%(6/50)与34.69%(17/49)]低于试验组(P
结论 RIPostC治疗可降低AIS患者的炎症反应,对神经功能、认知功能抑郁情绪及颅内血流速度可起到积极的改善效果。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作者】任小乔, 王盼, 吴昊, 纪勇, 石志鸿
【摘要】
背景 脑卒中在世界各地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复发率。血尿酸(SUA)是嘌呤代谢的产物,已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血尿酸/血肌酐比值(SUA/Scr)是代表肾功能标准化的SUA,目前有关SUA/Scr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仍有争议。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急性期SUA/Scr与脑血管事件复发和死亡的关系。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06年9月—2019年9月天津市环湖医院连续收治的首次发生脑血管事件的13 313例患者为研究队列,并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20年9月。随访方式为门诊及电话相结合。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脑血管事件复发、心血管事件复发、其他血管事件发生(如下肢动静脉栓塞)。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究SUA/Scr与脑血管事件复发与死亡的关系。
结果根据脑血管病急性期SUA/Scr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Q1组(SUA/Scr≤3.16,n=3 520)、Q2组(3.16
结论一定范围内,脑血管病急性期SUA/Scr升高对男性患者脑血管事件复发及死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低SUA/Scr与男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死亡和复发风险升高有关,但与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和心源性卒中复发和死亡无关。在女性患者中没有观察到SUA/Scr与脑血管事件复发及死亡的关系。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作者】林嘉莉, 张舒阳, 林嘉滢, 周钰馨, 赵月华, 陈云, 贾杰
【摘要】
背景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功能障碍,注意力可能对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影响,但目前上肢运动功能与注意力的相关性研究证据较少。
目的探索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与注意力的相关性,为临床解决上肢功能康复问题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方法选取2023年3—10月在全国26家单位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4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UL)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分别评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注意力,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FMA-UL总分与MoCA中注意力评估项目得分的相关性。
结果480例患者中有105例没有完成完整的评估,最终纳入脑卒中患者375例;平均FMA-UL总分(31.26±22.49)分;平均MoCA-注意力部分总分(4.74±1.60)分;平均注意-数字顺背/倒背任务得分(1.62±0.63)分;平均注意-读到1敲一下桌面任务得分(0.74±0.45)分;注意-100连续减7任务得分(2.39±0.95)分。男性患者FMA-UL总分高于女性(P
结论 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与注意力具有相关性且呈正相关,其中持续性注意力与上肢运动功能的相关程度较高,注意力的广度与上肢运动功能的相关程度较低。按照性别分组后,男性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与注意力相关性同上,而女性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与注意力相关性不显著,性别可能对上肢运动功能和注意力的相关性存在影响。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作者】刘祖婷, 徐明欢, 杨学智, 莫佳丽, 刘星雨, 杜慧杰, 张慧琴, 易应萍, 况杰
【摘要】
背景 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是一种较新的炎症生物标志物,其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关系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SIRI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的关联性。
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昌市第二医院和南昌市第三医院住院且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入队列,并对其随访1年。收集患者入院后48 h内的基线信息、随访过程中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限制性立方样条、亚组分析探讨SIRI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之间的关联性。
结果 本研究纳入了1 023例患者,在1年随访期间共107例(10.46%)复发。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变量后,SIRI升高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HR=1.06,95%CI=1.01~1.10,P
结论 较高的SIRI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增加明显相关。在SIRI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之间观察到J型关联,且在NIHSS评分为0~1、5~15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SIRI升高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增加有关。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作者】李玫, 蒋东升, 赵晶晶, 曹亚景, 张帆, 唐丽娟, 刘晓丽
【摘要】
背景 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卒中等血管健康问题紧密相关,早期识别与筛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对预防脑卒中至关重要。而河北地区缺少Hcy与脑卒中关系的系统性流行病学数据,且HHcy与其他风险因素的综合作用研究不足,限制了有效防控策略的制定。
目的 探讨河北省40岁及以上人群Hcy与脑卒中的关系,旨在为制订精准的脑卒中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本研究在2018—2020年中国脑卒中筛查项目基础上,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在河北省9市49个监测点抽取4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92 942人。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Hcy与脑卒中的相关性,并进行年龄、性别分层分析。同时,进一步研究Hcy与其他因素结合对脑卒中影响的综合效应。
结果 河北省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为4.51%(4 196/92 942),高Hcy发生率为36.25%(33 692/92 942)。高Hcy水平人群脑卒中患病率高于正常Hcy水平人群(P
结论 河北省40岁及以上人群高Hcy患病率超过36%,且随着Hcy水平升高,脑卒中患病率增加,这种关联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中均显著。高Hcy与高血压共存时脑卒中风险增加;而高Hcy与吸烟存在负向交互作用,2个暴露因素同时存在时产生了拮抗作用,共同作用下脑卒中风险降低。但需要强调的是,这种降低的风险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这2种因素单独存在时的危害,高Hcy和吸烟仍然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对于脑卒中高危人群应定期监测Hcy水平,并有针对性地控制血压、改善生活方式、补充叶酸和B族维生素等,以全面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作者】李冰, 奚志, 王洋, 修佳琦, 郭前成, 于晨晨, 孙斯雨, 杨霄鹏
【摘要】
背景颅内动脉负性重塑是指颅内大血管的狭窄性改变,是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转化的一个潜在指标,如果不及时干预可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而关于颅内动脉负性重塑的影响因素研究尚少开展。
目的探索血压变异性(BPV)、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与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发生颅内动脉负性重塑的关系,并建立预测模型。
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4年3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CSVD患者110例,根据影像学检查计算其脑动脉重塑(BAR)评分,并将患者分为颅内动脉负性重塑组(BAR评分
结果 颅内动脉负性重塑组与颅内动脉非负性重塑组患者高血压史、SII、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SD)、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SC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SII、24 hSSD升高是CSVD患者发生颅内动脉负性重塑的危险因素,并对颅内动脉负性重塑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通过降低SII、24 hSSD对预防颅内动脉负性重塑发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作者】张萍淑, 薛晶, 邢爱君, 王连辉, 马倩, 符永山, 元小冬
【摘要】
背景脑卒中患者通常伴有睡眠状态紊乱失衡,这在临床治疗中极易被忽视,且目前针对睡眠状态是否对该类疾病预后产生影响的研究较少。
目的探究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状态变化与预后影响的因素。
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3年12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诊治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为病例组,根据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mRS)评分,将病例组分为预后良好亚组45例,预后不良亚组15例。选取同时期无脑血管狭窄且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2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及临床资料,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昼夜睡眠-觉醒节律、日间睡眠-觉醒节律、夜间睡眠-觉醒节律指标以及预后良好亚组与预后不良亚组梗死脑区分布的差异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结果病例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高于对照组(P
结论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HI增高,睡眠状态特征为睡眠周期颠倒、日间睡眠增多、夜间入睡困难,且日间深睡眠期、桥脑梗死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来源:中国全科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