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程益心丨多时空共议心血管慢病标准化管理,探索BB及其SPC循证更新与临床实践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9 20:10 1

摘要:会议上半场,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梅颜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曾和松教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张邢炜教授担任主席,葡萄牙盖亚中心医院Ricardo Fontes Carvalho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徐红新教授、浙江中医药大

(滑动查看更多)

循证革新,BB凭借症状缓解+改善长期预后的双重作用,奠定心血管获益基石

会议上半场,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梅颜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曾和松教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张邢炜教授担任主席,葡萄牙盖亚中心医院Ricardo Fontes Carvalho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徐红新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华军益教授作为讲者,围绕心梗后BB的维持治疗、BB在冠心病全程管理中的循证进展以及BB及其SPC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基于循证的更新及指南的推荐进一步夯实了BB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不可撼动的基石地位与在更广泛人群中的获益价值。

从左至右依次为刘梅颜教授、曾和松教授、张邢炜教授(滑动查看更多)

循证新证引领心梗后LVEF保留/轻度降低患者BB治疗优化

Ricardo Fontes Carvalho教授指出心梗后的治疗应回归“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原则。BB在急性期的应用及其在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合并心绞痛/高血压等特定人群中的长期获益地位稳固。近期多项高质量研究,为BB在LVEF轻度降低(40%-49%)患者中的长期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新证据,显著增强了临床使用的信心。临床医生需综合新证据与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决策。过去一年间,多项重磅研究为解决BB应用的核心问题——“适用人群、启用时机与治疗时长”带来了新证据。

Ricardo Fontes Carvalho教授(滑动查看更多)

一项汇总了REBOOT、BETAMI、DANBLOCK和CAPITAL-RCT四项随机试验的荟萃分析证实,在LVEF轻度降低(LVEF40%-49%)的心梗患者中,BB治疗可显著降低全因死亡、新发心梗或心衰的复合终点风险(HR=0.75,95%CI=0.58-0.97,P=0.031)1对于LVEF保留的患者,BETAMI–DANBLOCK研究证实,心梗后LVEF保留或轻度降低(LVEF≥40%)的患者在心梗后14天内启动长期BB治疗,可显著降低全因死亡或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复合终点发生率(HR=0.85,95%CI=0.75-0.98,P=0.03)2。而REBOOT-CNIC研究显示,长期BB治疗未降低主要终点风险,BB有降低因心衰住院的趋势,尤其LVEF轻度降低的患者中可能带来获益3。尽管REBOOT-CNIC研究显示出中性结果,但需考虑其局限性,如研究为开放标签设计、BB使用剂量偏低、纳入患者风险远低于真实世界人群。因此,不应简单地将结论推广至所有患者。获益证据不一致,决策需个体化,但合并心绞痛、高血压或心律失常者仍为适用人群。

启动时机:急性期与稳定期分层管理

BB在心梗急性期中的管理地位稳固,《2025 ACC/AHA/ACEP/NAEMSP/SCAI ACS患者管理指南》指南将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24小时内启用BB列为IA类推荐,旨在降低再梗死与心律失常风险。长期治疗应在患者病情稳定后(通常为出院时或心梗后14天内)基于LVEF重新评估并决策4ABYSS研究结果显示,心梗且LVEF保留的患者中断BB治疗不仅未达到预设的非劣效性界值,还增加了心血管原因住院趋势,引起显著的心率反弹并恶化心血管结局5。最新公布的亚组分析进一步揭示,LVEF保留的患者中断BB治疗可增加主要终点发生风险增加,在高血压患者中尤甚6。因此,LVEF≤49%的患者推荐长期使用BB治疗,对于LVEF保留的患者,应谨慎考虑中断BB治疗。

国内外指南确立BB在冠心病中的基石地位,新证据支持BB在LVEF保留患者中的价值重估

徐红新教授深入解读了国内外最新权威指南对BB的最新推荐,强调了其在冠心病全程管理中的基石地位。在ACS患者中,美国最新发布的《2025 ACC/AHA/ACEP/NAEMSP/SCAI ACS患者管理指南》推荐对于无禁忌症的ACS患者,建议尽早(,凸显了BB在急性期救治中的关键作用4。与此相呼应,国内《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同样推荐ACS患者尽早并持续使用BB,除非合并严重心衰

徐红新教授

除了急性期管理,BB在慢性冠脉综合征(CCS)的长期治疗中同样不可或缺。异曲同工的是,在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中欧指南均推荐BB作为初始治疗以控制心率和缺血症状、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8,9。在改善预后方面,中欧指南同样推荐LVEF降低的患者使用BB缓解心绞痛、降低心力衰竭住院率和死亡率8,9。同中有异的是,尽管中欧指南均推荐BB+CCB方案用于治疗CCS合并高血压患者8,9。但中国指南尤其强调了BB与CCB组成的SPC在提高用药依从性和临床疗效中的价值,指出对于已使用BB和CCB的患者,采用其SPC可以提高长期用药依从性,降低血压、心率和减少缺血发作8

解析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更新4大亮点,优化BB及其SPC降压治疗策略

华军益教授对《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进行了深入解读,将本次更新的核心内容高度概括为四大亮点:更积极的降压目标、BB稳居一线、SPC为联合治疗优选、注重心率控制,强调了联合治疗与心率控制在高血压管理中的重要性。

华军益教授

亮点一:指南明确了更积极的降压目标——一般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亮点二:BB仍稳居一线治疗地位,兼具降压、预防心血管事件及多种疾病获益,在多种高血压及其合并症中具有确凿的循证支持。研究证实,在中青年高血压中,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CCB及利尿剂相比,BB比索洛尔的降压疗效更为显著,且可24h持续显著控制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血压11,12。对于既往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BB可降低冠心病复发风险29%13。在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BB比索洛尔治疗后患者心肌缺血总负荷降低69.6%,短暂性缺血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显著减少14亮点三:指南推荐SPC为联合降压治疗有效的实现方式。其中BB与CCB组成的SPC因机制互补被指南推荐为优化联合治疗方案10。富马酸比索洛尔/氨氯地平作为目前唯一在中国上市的BB+CCB长效SPC,其获益历经多项研究认证。中国真实研究证实,与其他联合方案相比,BB+CCB方案显著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复合终点(4P-MACE)风险15%15。AMCOR研究显示,比索洛尔氨氯地平片可显著改善血压和心率,且安全性良好16亮点四:注重心率控制。指南新增“心率控制”章节,正式将静息心率>80 bpm列为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重要因素。并推荐高血压伴心率增快的患者的优先选择心脏高选择性长效β1受体阻滞剂,以有效控制心率10。比索洛尔作为高β1受体选择性BB,在有效控制心率、减轻心脏负荷的同时,兼具降压效能,为患者提供了独特的心脏保护作用。研究证实,比索洛尔及比索洛尔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或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均可有效控制心率17-19会议下半场由刘梅颜教授曾和松教授张邢炜教授北京同仁医院路亚枫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汪朝晖教授浙江医院金红峰教授北京朝阳中西医结合急诊抢救医院牛丽丽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彭文华教授北京医院张闻多教授武汉市中心医院陈刚教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胡晓军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童传凤教授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何海英教授拱墅区文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黄燕贞教授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章保勇教授等围绕高血压伴心率增快的综合管理且伴有≥3个危险因素患者的治疗策略、比索洛尔及比索洛尔氨氯地平片在临床实践中的精准使用等话题多地同时展开了探讨。一致认为,该类患者血压目标应<130/80 mmHg,静息心率控制于60-80次/分。优先选用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如比索洛尔,并从小剂量起始缓慢滴定。比索洛尔氨氯地平片是实现血压心率双重控制的优化方案,二者机制互补,可有效抵消反射性心率增快与外周血管收缩,并显著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为合并冠心病等高危患者提供了理想选择。

北京会场,从左至右依次为路亚枫教授、牛丽丽教授、彭文华教授、张闻多教授(滑动查看更多)

武汉会场,从左至右依次为汪朝晖教授、陈刚教授、胡晓军教授、童传凤教授(滑动查看更多)

杭州会场,从左至右依次为金红峰教、何海英教授、黄燕贞教授、章保勇教授(滑动查看更多)

总结

本次会议通过三城联动的跨时空学术交流模式,系统梳理了BB在心血管慢病管理中的循证证据与临床实践经验。近年来关于BB在心肌梗死后射血分数保留患者中应用价值的证据不断推陈出新,引发了广泛讨论。以比索洛尔为代表的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在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石地位,其与氨氯地平组成的SPC制剂通过机制互补实现血压心率双重管控,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未来需进一步推动个体化治疗策略的落地,加强医患沟通以提升长期治疗依从性,为心血管慢病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全程管理方案。

参考文献:

1. Xavier Rossello, Eva Irene Bossano Prescott, Anna Meta Dyrvig Kristensen, et al.β blocker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mildly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an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Lancet.2025; August 30,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5)01592-2.

2. Haugen JM, Kristensen AM, Halvorsen S,et al. Beta-Blocker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out Heart Failure. N Engl J Med. 2025; August 30, DOI: 10.1056/NEJMoa2505985.

3. Ibáñez B, Rosselló X, Raposeiras-Roubin S, et al. Beta-Blocker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out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N Engl J Med. 2025; August 30, DOI: 10.1056/NEJMoa2504735

4. Rao SV, et al. 2025ACC/AHA/ ACEP/NAEMSP/SCAI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oint Committe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JACC.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7, 2025.

5. Silvain J, Cayla G, Ferrari E, Range G, Puymirat E, Delarche N, et al. Beta-blocker interruption or continuat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N Engl J Med 2024;391:1277–86.

6. Procopi N, Zeitouni M, Kerneis M, Cayla G, Ferrari E, Range G, Puymirat E, Delarche N, Guedeney P, Beygui F, Desprets L, Georges JL, Bochaton T, Schiele F, Ducrocq G, Hauguel-Moreau M, Dumaine R, Slama MS, Payot L, El Kasty M, Aacha K, Diallo A, Girerd X, Vicaut E, Silvain J, Montalescot G. Beta-blocker interruption effects on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AβYSS trial. Eur Heart J. 2025 May 22:ehaf170.

7.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52(6):615-646.

8. 中国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管理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52(6):589-614;

9. Vrints C, et al. Eur Heart J. 2024 Sep 29;45(36):3415-3537

10.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杂志(中英文).2024,32(07):603-700

11. Suonsyrjä T,et al. J Hypertens.2008;26(6):1250-1256.

12. Hiltunen TP, et al. Am J Hypertens. 2007;20(3):311-8.

13. Law MR, et al. BMJ. 2009 May 19;338:b1665.

14. von Arnim T. J Am Coll Cardiol. 1995 Jan;25(1):231-8.

15. Lin J, et al. J Clin Hypertens (Greenwich). 2023 May;25(5):440-452.

16. Jędrusik P,et al; for AMCOR Trial Investigators. Curr Med Res Opin. 2023 Jul;39(7):939-946.

17. Yang T, et al. Hypertens Res. 2017; 40(1): 79-86.

18. Ulrike Hostalek, et al. Cardiol Ther. 2015 Dec;4(2):179-90

19. Chen YD, et al. Chin Med J (Engl). 2020 May 20;133(10):1155-1165.

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