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医论坛 | 陈莉明教授:从指南变迁看肥胖管理新趋势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9 20:26 1

摘要:在 2025 年 10 月 10-12 日举办的京医论坛-第十四届北京老年内分泌研讨会上,来自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主编陈莉明教授,围绕 “从国内外肥胖症管理指南看体重管理理念变迁” 展开专题分享。作为内分泌领域的重要议题,她的发言

在 2025 年 10 月 10-12 日举办的京医论坛-第十四届北京老年内分泌研讨会上,来自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主编陈莉明教授,围绕 “从国内外肥胖症管理指南看体重管理理念变迁” 展开专题分享。作为内分泌领域的重要议题,她的发言深度剖析了肥胖管理指南的更新逻辑,提炼出理念、目标、实施层面的核心转变,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清晰指引,也引发了现场 700 余名参会者及线上超 210 万观众的广泛关注。

最理念之变:从 “看体重” 到 “重患者”,三维升级贯穿指南演进

陈莉明教授在分享中首先梳理了国内外主流肥胖症指南的发展脉络,从 2003 年原国家卫生部发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行)》,到 2024 年中华医学会《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再到欧洲 EASO 2024 年肥胖新框架、英国 NICE 2023 更新版指南,数十年间肥胖管理理念经历了三次关键跨越:

第一阶段:以 BMI 为中心。早期指南多以体重指数(BMI)作为肥胖诊断和管理的核心标准,例如 2003 年指南将 BMI≥28kg/m² 定义为肥胖,虽简单易操作,但无法反映身体成分、脂肪分布差异,也忽略了患者个体健康风险的不同。

第二阶段:以并发症为中心。随着对肥胖认知的深入,指南开始聚焦 “肥胖 + 并发症” 的综合评估。以 AACE/ACE 2016 年指南为例,其明确提出 “肥胖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控制并发症及肥胖本身”,是否存在糖尿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并发症,以及并发症严重程度,成为治疗方案选择、疗效评价的首要依据,而非单纯追求 BMI 下降。

第三阶段:以患者为中心。这是当前指南的核心共识。陈莉明教授重点解读了 2024 年中国新版指南及 NICE 2023 指南的创新点:NICE 指南首次将患者及家属、照护者纳入受众,要求医务人员制定干预方案前必须征求患者同意,尊重其决策权;中国 2024 版指南则进一步提出 “全身评估” 理念,除了 BMI、腰围等人体测量指标,还需综合考量患者年龄、性别、家族史、经济状况,以及心理状态(如焦虑、抑郁)、生活方式(烟酒嗜好)等,实现 “从疾病管理到全人管理” 的转变。

目标之变:超越 “减重数字”,追求 “长期健康结局”

“过去我们常说‘减重 5%’‘减重 10%’,但现在指南更关注‘减下来之后,患者能获得什么健康获益’。” 陈莉明教授指出,肥胖管理目标已从 “短期体重下降” 转向 “长期个体化健康改善”,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

01分阶段设定目标,兼顾 “有效性” 与 “安全性”

中国 2024 版指南提出 “强化治疗期 + 治疗维持期” 两阶段管理:强化期需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差异化目标——年轻、并发症少的患者,可设定 3-6 个月减重 10%-15%,快速改善健康风险;老年、并发症多的患者,则以 3-6 个月减重 5%-10% 为目标,避免减重相关副作用。进入维持期后,核心任务是 “保持个体化最佳体重”,而非追求 “更低体重”,减少体重波动和反弹。

02聚焦并发症改善,重视心肾等关键结局

陈莉明教授引用美国 1999-2020 年肥胖相关心血管死亡率数据:期间美洲印第安人、黑人等群体的年龄调整死亡率增长超 3 倍,凸显肥胖与心血管疾病(CVD)、慢性肾病(CKD)的 “恶性循环”。因此,当前指南明确将 “预防 CVD、CKD 进展”“逆转糖尿病前期” 作为核心目标 —— 例如 GLP-1 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治疗不仅能减重,还可使收缩压降低 4.3mmHg、舒张压降低 6.1mmHg,82% 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实现逆转,这些 “额外健康获益” 比单纯减重更有临床意义。

03纳入 “心理与功能改善”,关注患者生活质量

“肥胖患者常面临社交歧视、心理压力,这些会反过来影响减重依从性。” 陈莉明教授强调,EASO 2024 新框架首次将 “心理健康”“社会功能” 纳入治疗目标,要求评估患者是否因肥胖导致活动受限、社交回避,通过干预改善其体能(如步行能力)、心理状态,真正实现 “身体 + 心理” 双重健康。

实施之变:药物成重要手段,多学科协作破解 “管理难题”

在肥胖管理的实施路径上,陈莉明教授重点分析了 “药物治疗地位提升” 与 “多学科协作(MDT)普及” 两大趋势,为基层临床提供实操建议。

01药物治疗:从 “辅助” 到 “一线”,新药物带来突破

“过去药物是‘生活方式干预无效后的选择’,现在指南明确:部分患者可直接启动药物治疗。” 陈莉明教授结合指南推荐与临床研究数据,梳理了当前药物治疗的核心方向:

适用人群拓展:BMI≥28kg/m²(或 BMI≥24kg/m² 且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的患者,若生活方式干预 1-3 个月效果不佳,可尽早启动药物治疗;BMI≥32.5kg/m² 且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评估代谢手术可行性。

新药物疗效显著:她重点介绍了三类创新药物:司美格鲁肽 2.4mg ,替尔泊肽(GIP/GLP-1 双受体激动剂)和玛仕度肽。

02多学科协作:构建 “全流程管理体系”

“肥胖不是‘内分泌科单打独斗’的疾病,需要营养、心理、外科、护理等多学科配合。” 陈莉明教授以英国分级管理系统为例:

基层医疗机构负责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运动指导);二级医院组建 MDT 团队,提供药物治疗、心理支持;三级医院则聚焦复杂病例(如减重手术术前评估)。中国 2024 版指南也明确要求:每个肥胖管理单元需配备营养师(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心理咨询师(疏导减重焦虑)、运动康复师(设计安全运动计划),形成 “识别 - 评估 - 干预 - 监测” 的闭环。

未来展望:精准医疗 + 技术赋能,破解肥胖管理困境

分享最后,陈莉明教授针对当前肥胖管理的 “痛点”,提出未来发展方向:

破解药物困境:目前减重药物存在 “长期安全性数据不足”“停药后反弹” 等问题,需加强更长周期(如 5 年、10 年)的随访研究,同时研发 “不易反弹” 的新型药物。

关注特殊人群:儿童青少年肥胖、妊娠期肥胖等领域仍缺乏获批药物,需加快相关临床研究,填补空白。

技术助力管理:人工智能(AI)和社交媒体将成为重要工具 ——AI 可通过虚拟助手实现患者调度、精准医疗推荐,还能辅助医生分析代谢数据;社交媒体干预(如同行分组、数据共享)可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改善饮食和运动依从性,研究显示其可使腰围减少 1.96cm、体脂率显著下降。

“从指南变迁可以看出,肥胖管理正在从‘标准化’走向‘个体化’,从‘疾病控制’走向‘健康促进’。” 陈莉明教授在总结中强调,临床医生需紧跟指南更新,将 “以患者为中心” 的理念融入每一步实践,同时借助多学科协作与技术创新,为肥胖患者提供更科学、更贴心的管理方案,这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 “慢性病管理” 的重要一环。

本次京医论坛上,陈莉明教授的分享不仅为老年内分泌领域的肥胖管理提供了清晰框架,也为基层医生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路径,引发了与会专家的广泛共鸣,为后续肥胖诊疗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新思路。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内分泌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