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艳教授:炎症性肠病管理现状与饮食模式的探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9 20:04 1

摘要:2025年10月23-25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消化系病学术会议(CGC 2025)在长沙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议吸引国内外著名学者汇聚一堂,共话消化道肿瘤、肠道微生态、肝病精准治疗等数十个领域

2025年10月23-25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五次消化系病学术会议(CGC 2025)在长沙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议吸引国内外著名学者汇聚一堂,共话消化道肿瘤、肠道微生态、肝病精准治疗等数十个领域的临床经验与前沿进展。会议期间,医脉通特邀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王晓艳教授就“炎症性肠病与饮食”相关话题进行分享。

医脉通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以胃肠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呈现反复发作与缓解交替的特点,目前已影响全球数以百万计人群。能否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当前我国 IBD 的诊疗现状如何?其中又面临哪些亟待突破的挑战?

王晓艳教授: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终身性、目前尚无法根治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医疗体系均带来较大影响。近年来,我国IBD发病率持续上升,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重要问题。对此,国内消化病学界高度重视,临床诊疗与基础研究同步推进。在学术层面,各类学术会议与培训活动持续聚焦IBD领域,国内外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入;同时,国内已开展大量IBD相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促进了学界对该疾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策略的深入认识。随着生物治疗靶点不断被发现与应用,患者的黏膜愈合率显著提高。在IBD学组的指导下,全国多个IBD诊疗联盟相继成立,推动了IBD诊疗的规范化与同质化,切实改善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此外,IBD基础研究成果的持续产出与临床转化,也为难治性IBD的治疗突破、新靶点发现等提供了重要支撑。可以预见,在全体同道的共同努力下,我国IBD的诊断水平与治疗效果将持续提升,患者预后将进一步改善。

尽管学界对IBD的认知不断深化,但目前实现黏膜愈合的患者比例仍不足60%。这提示我们,IBD的预防同样至关重要,也契合“上医治未病”的理念。建立完善的预防体系是关键:针对未发病人群实施一级预防,对已发病患者进行二级与三级预防,将预防策略融入IBD诊疗全过程,可有效提升疾病防控水平。因此,IBD的预防与治疗应同步推进、相辅相成。近年来,我们团队重点聚焦IBD预防领域,持续开展病因学相关研究。同时,国内多家科研团队也在积极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包括新治疗靶点的挖掘、耐药机制解析及复杂难治性IBD的诊疗优化等。这些均是当前IBD领域的研究热点与亟待突破的关键问题。总体而言,目前学界普遍关注的三大核心议题是:IBD的预防体系构建、精准治疗靶点研发以及难治性IBD的诊疗突破。

医脉通

中国IBD患者存在独特的饮食特征。您认为,中国IBD患者在饮食认知和行为上与欧美患者有哪些关键差异?这些差异如何影响疾病活动度和营养状态?

王晓艳教授:

目前,大量研究证实,中国IBD的发病与饮食“西方化”及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从饮食结构来看,我国居民的饮食模式呈现出脂肪、加工肉类、红肉及高蛋白摄入增加,而蔬菜和水果摄入减少的趋势。这种饮食模式的转变,可能与IBD的发病风险上升存在一定关联。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的相关研究结果也显示,这一趋势与西方国家的变化方向基本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饮食成分层面,相同的饮食成分在东西方人群中可能产生不同的健康效应。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旻湖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无论是溃疡性结肠炎(UC)还是克罗恩病(CD)患者,不同地区人群对各类饮食成分的反应均存在差异,即所谓的地域差异。这一发现也进一步凸显了在中国人群中开展饮食与IBD关联研究的重要性。

医脉通

近日,您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区域健康-欧洲》发表原创性研究成果《植物性饮食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及预后相关性:一项多国回顾性队列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植物性饮食组成对IBD发病及预后的作用。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项研究?这一研究结果将对IBD防治带来哪些重要影响?

王晓艳教授:

我们团队前期在IBD饮食方面开展了系列探索性研究,发现低膳食纤维、高脂、高蛋白饮食及超加工食品,对IBD的发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关注到植物性饮食的潜在价值。我们团队设计了基于食物成分分析的饮食评分系统,若评分大于8分,即属于“以植物性饮食为主”,通过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发现,此类饮食模式可降低IBD的发病风险。研究结果提示,对于IBD高危人群或处于缓解期的IBD患者,适当增加植物性饮食摄入,可对疾病起到保护作用。未来,我们将进一步聚焦IBD与饮食之间的系统性关系,深入探索不同饮食模式、营养成分及代谢通路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尤其加强对饮食保护机制的研究,以期获得更确切的科学证据,为IBD的精准营养干预提供依据。

专家简介

王晓艳 教授

湘雅三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一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湖南省医学领军人才、湖南省创新群体负责人

湖南省医学会消化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超声内镜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大数据协作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IBD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委员会委员

湖南省医学会超声内镜学组组长

湖南省消化内镜微创诊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胆胰疾病内镜诊治、消化系统炎症与肿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创新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7项,近5年以通讯作者发表IF>10分 SCI论文18篇,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及教学奖6项,获国家专利7项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消化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