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天住老城区,清晨下楼找早餐,早餐店老板擦桌子的动作比西安早市慢半拍,我点了水煎包,老板顺口问“要不要粥”,没等我答就端上来一碗小米粥,说“配包子解腻”
土生土长西安娃,早把城墙烟火、钟鼓厚重刻进骨血,总觉得北方城都差不多——直到从东营回来,才发现这黄河口小城藏着别样惊喜
原本以为北方城都是热热闹闹的烟火气,没想到东营给了我一记“慢拳”,把我从西安的快节奏里拽出来,晾在黄河边的风里慢慢醒
上周去东营出差,本来想着就是个黄河入海口的小城,没抱啥期待,结果从下高铁开始,空气里的湿意先裹住了我,和西安的干燥完全不一样
接着吃早餐、打车、逛景区,每一步都让我忍不住记下来,回来后憋了好几天,想把这些不一样的惊喜说给人听
第一天住老城区,清晨下楼找早餐,早餐店老板擦桌子的动作比西安早市慢半拍,我点了水煎包,老板顺口问“要不要粥”,没等我答就端上来一碗小米粥,说“配包子解腻”
咬开包子,纯肉馅儿冒油,粥是熬得稠稠的,连糖都没放却甜得自然,那瞬间突然觉得,这小城的早晨,比西安的胡辣汤少了份冲劲儿,多了份让人安心的稳
后来查资料才知道,东营能这么“净”,是因为它占着黄河三角洲的湿地家底,全市湿地面积达4580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1%,是中国首个“国际湿地城市”,湿地像个天然净化器,把空气里的尘土都吸走了,所以走在街头,连冬青叶都亮得像刚洗过
对比西安的湿地面积仅约500平方公里,占比不到4%,难怪我会觉得东营的空气“湿乎乎的舒服”
再说黄河入海口的黄蓝交界线,其实不是固定的,黄河每年带16亿吨泥沙到这儿,泥沙沉积慢慢“造陆”,每年能新增约20平方公里土地,我蹲在岸边看的半小时里,其实正看着黄河“生长”,每一秒,都有新的土地从海里冒出来
这种“活着的自然”,是西安的兵马俑、城墙这些“凝固的历史”没法比的,因为它在动,在变,在给人新的惊喜
还有东营的“人少”,也是它“慢”的原因,全市常住人口约220万,还不到西安1299万的五分之一,街头没有西安早高峰的地铁挤成饼,没有外卖员的车铃催,连电动车路过都悄声儿的
这种“疏朗”,让早餐店老板有时间慢悠悠擦桌子,让打车师傅能绕路送你到检票口
东营人的实在,其实藏着山东人的文化根儿,孔孟之乡讲“信”,所以卖水煎包的老板多送一碗粥,是怕你吃包子噎着,卖大闸蟹的老板解绳称重,是不想赚虚的分量
对比西安的“直爽”,东营的“实在”多了份“替你着想”的细腻,这是儒家“推己及人”的道理,不是刻意做出来的,是刻在日子里的
而东营的“慢”,恰恰戳中了现代人的“慌”,西安的快节奏是因为人口多、压力大,大家都在赶时间,可东营的慢,是因为它“不着急”,不用抢着打卡网红点,不用赶时间上班,连广场舞都慢半拍,这种慢,不是懒,是对生活的“珍惜”,大爷钓鱼钓了放回去,是享受“钓”的过程,大妈跳慢节奏广场舞,是享受“动”的舒服
这种慢,让我这个西安人突然明白,原来生活不是要“赶”着过,是要“品”着过
有网友说“全国的公路看山东,山东的公路看东营,我来东营三十多年,看着它从荒地变高楼,道路整洁得要感谢保洁员,晚上九点还有人在路边值班”
我想起东营街头的冬青叶,连灰都没有,原来这份“净”不是天生的,是有人在背后慢慢守着的
总结下来,东营的惊喜其实藏在“反差”里,和西安的热闹比,它静,和西安的直爽比,它实在,和西安的厚重比,它辽阔,和西安的快比,它慢,这些反差,让我这个习惯了西安节奏的人,既慌了神又静了心,可为什么东营能保持这份“不一样”,我想,或许是因为它没被“网红化”,没被“快节奏”催着跑,还守着自己的“慢日子”,那我们这些习惯了快的人,能从东营的慢里学到点什么
要我说啊,东营的好就是“不装”,不装热闹,所以街头人少,不装热情,所以实在得可爱,不装花哨,所以吃的都是真材实料,不装忙碌,所以能慢得下来,对比西安现在到处都是网红打卡地,连城墙根都有直播的,东营倒像个“藏在深闺”的姑娘,没被外界打扰,还守着自己的本分,我回来后试着学东营人的“慢”,早上提前十分钟出门,绕路吃碗热乎胡辣汤,晚上下班不盯手机,坐在阳台看会儿夕阳,哎,你别说,还真觉得日子比以前“稳”了点
原来慢不是“懒”,是给自己留点儿时间,去品品生活的味儿
你想去东营慢两天不
来源:云开雾散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