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那篇:鲁西三阿:东阿县、东阿镇、阿城镇,谁才是正宗?发出去后,后台留言直接“炸”了!不少老铁直呼没过足瘾,二哥也觉得言犹未尽。
老铁们,我是鲁西二哥。
昨天那篇:鲁西三阿:东阿县、东阿镇、阿城镇,谁才是正宗?发出去后,后台留言直接“炸”了!不少老铁直呼没过足瘾,二哥也觉得言犹未尽。
得嘞!今天咱就再聊聊东阿和阿胶那些事儿,把这千年的传奇故事给大家讲透!
一、东阿的“县城流浪记”:一部因水而迁的千年史诗
上回二哥说东阿县城历史总共六次搬家,是哪六次呢?咱今天就掰扯掰扯。
第一次在公元486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为避黄河淤塞,从阿城迁至鱼山镇。
第二次在公元969年(北宋·太祖开宝二年),黄河决口洪水冲毁东阿故城,迁至南谷镇(今东平县旧县)。
第三次在公元977年(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因黄河水患,迁至利仁镇(今东平县大吉城)。
第四次在公元1133年(金·太宗天会十一年),因利仁镇再遭洪水,迁至新桥镇(今东平县单庄乡旧城)。
第五次在公元1375年(明·太祖洪武八年),知县朱真为避黄河水患,迁至谷城(今平阴县东阿镇)
第六次在公元1947年,因战乱原县城遭严重破坏,迁至铜城镇(今东阿县城)。
看到没?咱东阿的历史,那可真是一部跟黄河水患“斗智斗勇”的“县城流浪记”。
其实,在咱鲁西,因为黄河水患几乎每个县的县城都没少搬家,东阿县应是搬家最勤的,其次是寿张县。
二哥觉得,他俩太像了,曾经都是跨黄河而治的大县,都因搬家变小,东阿还算幸运,还保留着千年古县的建制,而寿张县最后却撤销了。
二、粉丝热议:合并成立“东阿市”?靠谱吗?
昨天文章评论区最热闹的留言就是:能不能把东阿县、东阿镇、阿城镇合并,成立一个“东阿市”?
老铁这个想法很有魄力,二哥觉得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唠唠。
从历史上看,这三地本就是一家,文化同根同源,都围绕着阿胶这一核心文化符号,合并有利于整合资源,打造一个更具影响力的“大东阿”文化品牌。
但合并也面临现实挑战。三地现在分属聊城市(东阿县)和济南市(东阿镇属于平阴县) 两个不同的地级市,以及阳谷县(阿城镇),涉及复杂的行政区划调整。这好比要把已经成家立业的兄弟三人的户口再迁到一个本上,手续可不是一般的复杂。
比起行政上的完全合并,或许先大力推进三地在文化旅游、阿胶产业上的协同发展,形成一个“东阿文化圈”,是更实际、更高效的路子。比如联合推出“东阿三地历史文化游”线路,共同申报与阿胶相关的世界文化遗产等,让文化血脉先深度融合起来。
老乡们,你们觉得呢?是支持“合体”还是更看好“协同发展”?欢迎在评论区继续拍砖讨论!
尽管行政区划上将古东阿县一分为三,但阿胶文化如同一条坚韧的纽带,将三地紧密相连。
阿胶的药用价值最早记载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我国首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称其“久服,轻身益气”。唐朝的《唐新修本草》标志着阿胶的药用价值第一次载入国家药典。
阿胶文化将东阿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阿城镇是阿胶的发源地,拥有古阿井这一源头;东阿镇是阿胶技艺的传承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东阿县则是阿胶的现代产业中心,让这一传统瑰宝焕发新生。
二哥再说一个冷知识,现代大多数人应该都知道阿胶是驴皮熬制而成的,但一开始可不是。
宋代以前的阿胶主要是用牛皮,称为“黄明胶”。唐朝开始尝试用驴皮,但当时认为驴马皮“毛多、胶少、倍费樵薪”。直到宋代,牛皮胶与驴皮胶才严格区分开,牛皮胶称黄明胶,驴皮胶称阿胶。
老铁们,聊了这么多,不知道大家对东阿和阿胶的认识是不是又深了一层?历史的长河冲散了地盘,行政区划也几经变更,但熬在胶锅里的那份文化血脉,却从未断绝。
无论是阿城镇的古阿井,东阿镇的老作坊,还是东阿县的现代产业园,它们共同书写着一部跨越三千年的阿胶传奇。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它比任何行政区划都更坚韧,更深地流淌在咱鲁西人的血液里。
各位老铁,二哥认为评论区永远是最精彩的,关于合并建市,你们怎么看?东阿、阿胶的任何故事,你还知道哪些?
评论区交给你们,咱接着唠!
作者简介:鲁西二哥,走南闯北,喜文好武,文科生的笔,程序员的脑,金融人的算盘,项目经理的江湖。忆古思今,以笔会友,分享故事,期待你的关注!(微信搜一搜:鲁西二哥)
【往期精彩】
鲁西三阿:东阿县、东阿镇、阿城镇,谁才是正宗?
一杯东阿王,七步诗成章
山东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阿城镇
今年聊城葫芦节,赚了几个亿?
聊城的东昌葫芦,咋就成了咱鲁西的“金疙瘩”?
1937年山东聊城老照片
聊城县VS东昌府
山东:一个散装、复杂、矛盾的省
鲁西——中国被严重低估的地区
聊城的、菏泽的、德州的… 鲁西老乡集合!这个群,就等你了
何为鲁西?
老铁,关注、点赞、推荐和分享,让咱鲁西老故事被更多人瞅见!
来源:玉娇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