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安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15:43 1

摘要:航拍镜头下,贵州安顺的喀斯特山谷里,成片的苏式红砖厂房爬满藤蔓,白墙宿舍楼的阳台空荡锈蚀,唯有楼体上"抓革命、促生产"的褪色标语,还能窥见半个世纪前的热闹——这里是国营枫阳液压电磁元件厂,军工代号143厂,曾经的"小贵阳",如今已荒废30余年。

航拍镜头下,贵州安顺的喀斯特山谷里,成片的苏式红砖厂房爬满藤蔓,白墙宿舍楼的阳台空荡锈蚀,唯有楼体上"抓革命、促生产"的褪色标语,还能窥见半个世纪前的热闹——这里是国营枫阳液压电磁元件厂,军工代号143厂,曾经的"小贵阳",如今已荒废30余年。

1967年,响应"三线建设"号召,沈阳111厂、113厂的技术骨干带着设备西迁,在安顺市郊的山沟里扎下根。

"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下,车间藏进溶洞,家属区沿着山脚铺开,医院、学校、电影院、篮球场一应俱全。

彼时周边山村还点着煤油灯,这里已通水电、修公路,东北口音与贵州方言交织出独特的"厂矿普通话",村民担着土特产来赶集,"小贵阳"的名号就此传开。

作为国内顶尖的航空液压件科研基地,枫阳厂的车间里曾诞生过歼-7、歼-8战机的液压"心脏",运-7、运-8运输机的燃油附件也从这里出厂。

老职工回忆:"图纸要锁进保险柜,下班前必须销毁草稿,孩子问爸妈在哪上班,只能说'在山里搞机器'。"

鼎盛时期,5000多名建设者在此安家,幼儿园到高中的校园里,广播声能传到十里外的村寨。

80年代"军转民"浪潮中,枫阳厂尝试生产民用液压产品,却困于山沟交通闭塞。

1992年起,工厂逐步迁往贵阳小河开发区,2000年全部搬离。

如今走进荒废的厂区,俱乐部的舞台还留着"欢度春节"的红纸残片,子弟学校的黑板上,数学公式被雨水洇成模糊的痕迹。

唯有几位不愿离开的老职工守着老房子,在菜地里种着当年从东北带来的白菜籽。

这些年,越来越多"三线迷"循着老地图找来。

苏式红砖楼、螺旋楼梯的宿舍楼、刻着五角星的水塔,成了摄影爱好者的取景框。

有人在贴吧晒出父辈的工作证,有人带着孩子辨认"备战备荒"的标语——破败的厂房不再是废弃的符号,而是一代人青春的纪念馆。

如今的枫阳厂旧址,春天时油菜花田漫过车间的断壁,山风穿过空荡的宿舍楼,像在低声诉说那段"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岁月。

如果你去安顺看黄果树瀑布,不妨绕到这座荒村,触摸墙上的标语,或许能听见半个世纪前的机器轰鸣。

(你见过这样的工业遗产吗?评论区聊聊你的"寻宝"故事~)

图by 带着瓶盖去旅行

来源:莫四旅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