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想分享的书是出生于1994年的年轻作者李梦霁在2023年出版的《允许一切发生》,该书一经出版销量突破百万册,成为《人民日报》推荐的“2024必读的60本好书”之一。
读书笔记
阅读感悟的艺术呈现,
执笔记录书海遨游的印记,
表达读者们的所思所感,
让一字一句诉说读者与经典的深度对话。
我想分享的书是出生于1994年的年轻作者李梦霁在2023年出版的《允许一切发生》,该书一经出版销量突破百万册,成为《人民日报》推荐的“2024必读的60本好书”之一。
李梦霁在《允许一切发生》中,以自身经历与身边故事为切口,撕开了生活的粗粝肌理——从年少成名的辛酸、职场重创的挣扎,到原生家庭的羁绊与爱情的错付,将普通人常见的脆弱、迷茫与不完美坦诚铺陈。这本书并非空洞的鸡汤,而是传递了一种与生活和解的核心智慧:真正的强大不是对抗无常,而是允许失控、允许遗憾、允许不完美,在放下“掌控执念”的松弛中,获得直面人生的力量。
一、自我接纳和生命体验
当你看见河,你已在河之外,当你看见山,你已在山之外,当你能看见自己任何情绪,你就已在情绪之外。当发生的事情不可控时,我们一定要学会释怀。小学的时候觉得忘带作业是天大的事。高中的时候觉得考不上大学是天大的事。恋爱的时候,觉得和喜欢的人分开是天大的事,但现在回头看看,那些难以跨过的山,其实都已经跨过了,以为不能接受的,也都接受了。生活充满了选择,遗憾也不过是常态。允许遗憾存在,是给过去松绑,允许自己试错,是给未来留白。每一次选择都是成长的注脚,每一点遗憾都是人生的菜单。真正的强大不是对抗,而是允许一起发生。
二、多维视角下的“允许”智慧
工作:允许不完美,在真实中扎根
职场中,我们常被“完美人设”绑架,害怕失误成为职业生涯的“污点”。作者曾为重要汇报熬夜打磨PPT,却在演讲时突然忘词,本以为会遭遇毁灭性打击,结果同事反而因这份真实觉得她更亲近。这恰恰戳中了职场真相:安全感从不是“从不犯错”,而是允许自己犯错后仍有重新开始的勇气。
放下“必须赢”“不能输”的执念,反而能摆脱内耗。就像书中传递的,职场不是只有“满分答卷”才被认可,那些带着瑕疵的尝试、坦诚的道歉,反而能搭建起更真实的人际连接,让成长在包容中更扎实。
家庭:允许差异,在和解中温暖
家庭关系里的矛盾,多源于“想改变对方”的控制欲。作者在书中记录了与父亲从针锋相对到泪流满面的和解之路,也提及一位执着于规划孩子人生的母亲,终在孩子的叛逆中学会放手的故事。这些经历都在印证:家人之间的理解,始于“允许不同”。
允许父母的观念带着时代的印记,允许子女选择与自己预期不同的道路,允许亲密关系里有争执、有沉默,反而能卸下彼此的枷锁。就像书中所说,“我们终将泪流满面,不是因为恨,而是因为终于懂了爱的重量”,这种允许后的和解,才是家庭最珍贵的温暖。
自我:允许流动,在接纳中强大
现代人最擅长用“正能量”绑架自己:难过时要“坚强”,焦虑时要“乐观”,却忘了情绪本就有晴有雨。作者提倡“情绪赦免”——允许自己悲伤时大哭,疲惫时暂停,不必强迫自己活成“永不低落的太阳”。她考研时曾因压力崩溃,索性暂停复习,打工旅行,反而在找回初心后考上理想院校,这正是“允许节奏”的智慧。
这种自我允许不是躺平,而是对生命的慈悲。允许自己平凡,允许偶尔的脆弱,允许人生走“弯路”,就像河流遇礁石会转弯,树木遇狂风会弯曲,这份柔软恰恰是强大的底色。正如书中所言,“你不必成为太阳,做一颗星星也很好——在自己的时区里,闪耀着独一无二的光”。
合上书页便懂, “允许一切发生”不是妥协,而是给生命松绑。当我们在工作中接纳失误、在家庭中包容差异、在自我中拥抱流动,那些曾让人辗转的焦虑,终将化作滋养成长的养分。
关注眼前,好好经营此时此刻,让自己充实而快乐。快乐不是虚无缥缈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脚踏实地,如果你不知道怎样才能保持愉悦,不妨坚持去做一些悦己的小事。睡觉前花10分钟自我反省,回顾今天,总结今天,用自省把自己变得更加理智成熟;去旅行,走出狭窄的生活圈,去陌生之处欣赏未知的风景,谁知会有怎样的惊喜等在前方;远离伤害你的人,果断说“不”,切勿当断不断,长久痴缠;随时记录美好时光,拍照片,写日记,录视频,日复一日的记录总有一天会治愈你,点燃快乐的回忆;去读书,去认识不同领域的新朋友,花时间回家陪伴父母...... 只要你对生活用了心,它一定会报答你。
让自己快乐是一种高级的能力,我想大家也值得拥有。
我虽渺小,但我的绽放本身,已成宇宙。
墨香浸纸,心句化笺。
笔捕思想,褶藏私语。
百年后抚墨,
读者与经典碰撞星火。
愿手札成书海灯塔,
照亮灵魂航程。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