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的玉米行情让不少农民心里打鼓:一斤不到一块钱,多地甚至跌到不足八毛。这种价位,农民种地到底是赚还是赔?有人坚持认为不能断了地,有人劝大家改种别的作物。到底要不要在低价年继续种玉米,这事在农村已经炸开了锅……
今年的玉米行情让不少农民心里打鼓:一斤不到一块钱,多地甚至跌到不足八毛。这种价位,农民种地到底是赚还是赔?有人坚持认为不能断了地,有人劝大家改种别的作物。到底要不要在低价年继续种玉米,这事在农村已经炸开了锅……
前几天去村里赶集,听到两个老大爷在吵:“玉米这么便宜,明年我可不种了,赔个裤衩都不剩!”旁边另一个急得直拍腿:“不种咱吃啥?地荒着心里能踏实?”你看,一个种地几十年的老人,竟然开始动摇;另一个却把地视为生命,不愿放手。这背后,是玉米价格持续走低带来的无形压力,也是农民心中摇摆不定的答案——到底还种不种?
有村民算了一笔账,今年玉米收购价每斤普遍在0.8元左右,有的地方更低。按亩产700斤来算,一亩毛收入就是560块钱。听着好像还行,可是真要细掰开看,就扎心了。
种子一袋七八十,化肥一百多,农药几十,翻地、播种、除草、收割一圈下来,还有人工和机械费用,一亩地的成本轻轻松松就奔到七百以上。这一下,不止没赚,连本钱都搭进去了,种个玉米不仅不挣钱,还成了花钱的“爱好”。
更扎心的是,今年天气也不给力,干旱和病虫害不少地区频发,产量没上去,价格却一天低过一天。农民眼睁睁看着玉米堆在院子里,心理落差可想而知,“地不能荒,荒一年,土性就变坏。现在不种,将来想种都种不出来好收成。”还有网友表示:“玉米虽然价格低,但这是口粮作物,自己吃的就不用买,心里踏实。”一些老农经验派也认为:“一年价格低不代表一直低,说不定明年行情就涨,农产品这东西,一波一波的。”
反对继续种的人直接一点:“别死盯玉米,市场变化了,种甜玉米、蔬菜、经济作物都比这个强。”“赔钱种玉米就是给自己找罪受,忙活一年还不如出去打工挣得多。”还有人列数据:“玉米期货和国际市场价格挂钩,进口多、本地供大于求,短期不会涨,趁早换种。”
中间派的建议有人提出折中思路:“玉米可以少种,留点自家口粮,剩下的地试试高粱、豆类或养殖饲料用作物,分散风险。”“跟合作社签订单,保证收购价,比自己单打独斗安全得多。”这些声音透露出一点信息——完全不种和全力种,可能都不是最佳选择,灵活调整更现实。
背后的原因,不只是供需关系
很多农民都觉得,玉米价格低就是因为“产太多、卖不掉”,但细究起来,还有更深层的因素。一方面,现在大规模机械化种植让产量飙升,市场里的玉米货源充足到溢出来。另一方面,进口玉米、替代饲料进入国内市场,让本地玉米竞争压力变大。再加上国际粮食价格波动,饲料厂、贸易商的收购策略调整,都影响着价格走势。
更残酷的现实是,农产品不像工业品,可以随时减产或停产;农民必须提前投入种植,等到收的时候才知道行情,这就是所谓的“价格风险”。而这种风险,农民往往是最弱的一环。
农民的困境,不是一年能解
很多人调侃,说农民“靠天吃饭”,又要“靠市场吃饭”,可天和市场都是不可控的。有些人希望政府能出台更多托市政策,比如最低收购价保障,让农民有底气继续种。也有人建议建立更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把价格波动、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部分转移出去。
种地不是简单的“多劳多得”,在玉米这种大宗作物上,农民其实处于被动。价格一跌,亏损是全村的事;价格一涨,日子才能松一口气。这种起伏,年年都得应对。
还种不种?答案可能因人而异
对一些老年农户来说,地是命,哪怕赔一点,也要种下去,习惯也是一种力量。对年轻一点的人来说,更看重效益,转型种别的作物或者直接外出打工,可能比守在玉米地里更现实。还有人选择两者结合,保留部分玉米地,其余改种高附加值作物,利用网络或合作社销售。
无论是哪条路,都需要根据自家情况来决定,单纯听别人说,未必就是适合自己的选择。关键是要算明白账,认清风险,别盲目跟风。
那两个在集市争论的大爷,后来我又碰到了。坚持不种的那个,今年打算在外做木匠,留给老伴一小片地种玉米自家吃。坚持要种的那个,依然把地全种满,还跟邻居合伙买了台收割机,说这样成本能省点,万一行情回暖还能赚。
他们都在为生活作出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不同的是,他们心里都有同一个盼望——希望地里的收成能换来一个不紧巴巴的冬天。
玉米价格的起伏,牵动的不仅是农民的钱袋子,还有他们对土地的情感和生活的安全感。在低价年份,坚持种还是暂缓,这不是简单的“勇敢”或“退缩”,而是结合现实的权衡。真正的关键,不在于一季的收成,而在于有没有长远的计划:灵活调整种植结构,关注市场信息,寻求合作保障,用更智慧的方式去面对不可控的价格波动。
土地不会辜负脚踏实地的人,但土地也需要人用心经营。低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未来没有准备。农民的选择,不该只是跟着行情起伏,而是为自己争取更多主动权——这,才是种玉米路上最重要的一课。
来源:我意难平
